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哪里的风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什么意思的诗句)

本文目录一览: 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指的是哪里?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出自何处?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指的是哪里4、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指的是什么地方5、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是哪里的风...

本文目录一览: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指的是哪里?

江苏,苏州。浙江,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两句也许好多人都知道;但往往只会说“常言道”或“古人曰”,而不知道这两句话究竟出于何处。

其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出于元初人奥敦周卿,他曾作《双调·蟾宫曲》二首,描述苏杭一带的美丽风景。

奥敦周卿的《双调·蟾宫曲》二首之二为: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奥敦乃是女真人的姓,周卿是他的名,此人在元代至元六年(1269)为怀孟路(今河南孟县附近)总管府判官,后为河北南道提刑按察使佥事,后入侍御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显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目前研究俗语的人一般都只能举出较晚的书证。较为熟悉的是出自《七修类稿》和《古今小说》,这都已是明代的东西。另外,苏南民歌《姑苏风光》起首也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这首歌又名《大九连环》,是由若干首民歌联缀起来的,而且后面唱的确实是两地的风光:“杭州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显然它不像另一首著名的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一样具有一个古老的起源。后者从南宋以来一直有流传。

唐朝诗人开先例

笔者认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可追溯至唐代。可以分两半来说,前半是将江南比作天堂。唐诗人任华曾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吟咏:“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这应该便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滥觞。在此之前,江南曾因其在南朝的繁华而被称作“佳丽地”,尚无将其比作天上的先例。“佳丽地”的名头在唐朝得以继续,且有将其他地方挤出这一行列之势。

白居易品题是关键

另一半是以苏杭二州当作江南的头牌,这在唐后期也很明显。个中的关键是白居易的品题。白居易曾历任杭、苏二州刺史,他在二州任上写过不少夸赞当地的诗篇。但是,起先他还只是单夸杭州。任杭州刺史时,他与身为越州刺史的元稹夸口,称:“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后来他为苏州刺史,又称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从此他便以苏杭并称,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更是念念不忘。他在和殷尧藩的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不言而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这一品题与将江南比作天上的口碑的合流。

赞为天堂不仅因富庶

苏杭受到如此推崇,无疑与其富庶有关。但这并不是“天上”的全部。环顾四周,可以发现当时江南还有不少名郡,如常州、湖州,其富庶也都是享有令誉的。常州被李华推为“关外名邦”,湖州甚至得到顾况“江表大郡,吴兴为一”的评价。那些地方都没有成为江南的冠冕,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自然风光有关。白居易曾称颂:“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这句诗表明两地共有特征:“丽”,这不是富庶二字可以替代的。他还在著名的《忆江南》中描绘杭州的胜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而苏州的赏心乐事为“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此情此景对很多人来讲,当然只有在天上才能领略得到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出自何处?

来历\x0d\x0a在中国各地的风土谣谚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该算得上是流传最广的了。韦庄词作曾说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而关于它的来历,目前研究俗语的人一般都只能举出较晚的书证。其中引用较多的是《七修类稿》和《古今小说》中的记录,但这已都是明代的东西。而在更晚期的苏南民歌《姑苏风光》又名《大九连环》中也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么有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 但实际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显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据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它可以被分两部分来说,前一部分是将江南比作天堂。唐诗人任华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咏颂的“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便可看作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缘起。唐以前,江南只是因其在南朝的繁华景象而被称作“佳丽地”,却尚无将其比作天上的先例。 后一部分是将苏杭二州当作江南的代表,而这在唐朝后期是很明显的。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白居易的品题。白居易曾历任杭、苏二州刺史,在二州任上写过不少盛赞当地的诗篇。起先,他还只是单夸杭州。任杭州刺史时,他就对身为越州刺史的元稹夸口说:“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后来他任苏州刺史,又说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之后他便将苏杭并称,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感到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也是念念不忘。曾在和殷尧藩的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 不言而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白居易的品题与将江南比作天上的口碑的合流。\x0d\x0a原因\x0d\x0a流传甚广的说法 在中国各地的风土谣谚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该算得上是流传最广的了。笔者少小时就不知从哪里听说了这句话,以致对韦庄一首词的意境也歆羡不已。韦词上阕云:“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实在是令人心旌摇荡的意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显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目前研究俗语的人一般都只能举出较晚的书证。较为熟悉的是出自《七修类稿》和《古今小说》,这都已是明代的东西。另外,苏南民歌《姑苏风光》起首也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这首歌又名《大九连环》,是由若干首民歌联缀起来的,而且后面唱的确实是两地的风光:“杭州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显然它不像另一首著名的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一样具有一个古老的起源。后者从南宋以来一直有流传。 唐朝诗人开先例 笔者认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可追溯至唐代。可以分两半来说,前半是将江南比作天堂。唐诗人任华曾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吟咏:“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这应该便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滥觞。在此之前,江南曾因其在南朝的繁华而被称作“佳丽地”,尚无将其比作天上的先例。“佳丽地”的名头在唐朝得以继续,且有将其他地方挤出这一行列之势。 白居易品题是关键 另一半是以苏杭二州当作江南的头牌,这在唐后期也很明显。个中的关键是白居易的品题。白居易曾历任杭、苏二州刺史,他在二州任上写过不少夸赞当地的诗篇。但是,起先他还只是单夸杭州。任杭州刺史时,他与身为越州刺史的元稹夸口,称:“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后来他为苏州刺史,又称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从此他便以苏杭并称,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更是念念不忘。他在和殷尧藩的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不言而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这一品题与将江南比作天上的口碑的合流。 赞为天堂不仅因富庶 苏杭受到如此推崇,无疑与其富庶有关。但这并不是“天上”的全部。环顾四周,可以发现当时江南还有不少名郡,如常州、湖州,其富庶也都是享有令誉的。常州被李华推为“关外名邦”,湖州甚至得到顾况“江表大郡,吴兴为一”的评价。那些地方都没有成为江南的冠冕,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自然风光有关。白居易曾称颂:“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这句诗表明两地共有特征:“丽”,这不是富庶二字可以替代的。他还在著名的《忆江南》中描绘杭州的胜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而苏州的赏心乐事为“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此情此景对很多人来讲,当然只有在天上才能领略得到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指的是哪里

苏杭指的是江苏省的苏州和杭州。苏杭之所以被人并称“天堂”,一个重要原因是名胜古迹、风景园林多而且美。杭州主要以湖山胜,苏州则主要以园林胜。

苏州的著名景点有:拙政园、狮子林、寒山寺、留园、虎丘、北寺塔、西园、木渎、沧浪亭、周庄、同里、角直、锦溪等。杭州著名景点有:灵隐寺、千岛湖、宋城、杭州乐园、西湖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指的是什么地方

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出自何人之口,什么时候说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由来

晓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广为传诵的谚语,多少年来,不仅流播于江浙一带,而且流播于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甚至漂洋过海流播于日本、欧美……

苏杭之所以被人并称“天堂”,一个重要原因是名胜古迹、风景园林多而且美。杭州主要以湖山胜,苏州则主要以园林胜。

从历史上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似乎是“苏杭比较论”的始作俑者。他既当过杭州刺史,又当过苏州刺史,熟悉苏杭,歌咏苏杭,并为苏杭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因此极富有比较苏杭的发言权。其《咏怀》开篇第一句就是:“苏杭自昔称名郡”。他已把自昔以来的这两个名郡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了。再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湖固不逮苏,杭为会府,谚犹先苏后杭……”接着,他又援引白居易诗句进行论证,指出:“在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

到了元代,“天堂”之谚进入了《双调蟾宫曲·咏西湖》:“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明代苏州才子唐寅写《江南四季歌》,第一句就是“江南人住神仙地”。所谓“神仙地”,不也就是“天堂”的同义词吗?

在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就说,姑苏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李斗《扬州画舫录·城北录》也引有刘大观语:“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这一比较,也有其道理,说明三个名城中,苏州是以经济繁盛领先的。当然,这并不是否定苏州的“城里半园亭”。

直至现代作家曹聚仁在《吴侬软语说苏州》中,一开头就写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山塘。’前天晚上,杨乃珍琵琶一响,呖呖莺声,唱出了七里山塘的风光……”此开篇从20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唱到了今天。

以上一系列描述具体、形象生动的诗文,可看作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历史注脚。当然,现代的评弹开篇,只能说是民间艺人的传唱,然而正足以说明这一民谚得到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认同。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什么这么说?】

流传甚广的说法 在中国各地的风土谣谚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该算得上是流传最广的了.笔者少小时就不知从哪里听说了这句话,以致对韦庄一首词的意境也歆羡不已.韦词上阕云:“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实在是令人心旌摇荡的意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显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目前研究俗语的人一般都只能举出较晚的书证.较为熟悉的是出自《七修类稿》和《古今小说》,这都已是明代的东西.另外,苏南民歌《姑苏风光》起首也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这首歌又名《大九连环》,是由若干首民歌联缀起来的,而且后面唱的确实是两地的风光:“杭州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显然它不像另一首著名的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一样具有一个古老的起源.后者从南宋以来一直有流传. 唐朝诗人开先例 笔者认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可追溯至唐代.可以分两半来说,前半是将江南比作天堂.唐诗人任华曾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吟咏:“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这应该便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滥觞.在此之前,江南曾因其在南朝的繁华而被称作“佳丽地”,尚无将其比作天上的先例.“佳丽地”的名头在唐朝得以继续,且有将其他地方挤出这一行列之势. 白居易品题是关键 另一半是以苏杭二州当作江南的头牌,这在唐后期也很明显.个中的关键是白居易的品题.白居易曾历任杭、苏二州刺史,他在二州任上写过不少夸赞当地的诗篇.但是,起先他还只是单夸杭州.任杭州刺史时,他与身为越州刺史的元稹夸口,称:“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后来他为苏州刺史,又称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从此他便以苏杭并称,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更是念念不忘.他在和殷尧藩的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不言而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这一品题与将江南比作天上的口碑的合流. 赞为天堂不仅因富庶 苏杭受到如此推崇,无疑与其富庶有关.但这并不是“天上”的全部.环顾四周,可以发现当时江南还有不少名郡,如常州、湖州,其富庶也都是享有令誉的.常州被李华推为“关外名邦”,湖州甚至得到顾况“江表大郡,吴兴为一”的评价.那些地方都没有成为江南的冠冕,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自然风光有关.白居易曾称颂:“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这句诗表明两地共有特征:“丽”,这不是富庶二字可以替代的.他还在著名的《忆江南》中描绘杭州的胜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而苏州的赏心乐事为“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此情此景对很多人来讲,当然只有在天上才能领略得到的.(张伟然)。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是哪里的风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指天上有天堂,人间有苏杭,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繁荣与富庶。典故出自宋·范成大《吴郡志》:“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641bf7bd3ebc6.jpg

  • 发表于 2023-05-01 22:44
  • 阅读 ( 73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一个人
一个人 个性签名

665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