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被谁杀死的。关羽死后,刘备悲痛万分,为了纪念关羽,他下令在荆州修建了一座关帝庙,供奉的就是关羽。但是,在民间传说中,关羽的死是被吕蒙蒙所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关羽杀死了吕蒙吗?其实不然,这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关羽的死,其实是被孙权逼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况。
优质答案1:
不管是三国志记载还是三国演义,关羽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是被东吴名将潘璋的部将马忠俘获,最终被当时的东吴都督吕蒙吕子明处死。三国志里就是孙权孙仲谋的意思,演义说是吕蒙自作主张。
优质答案2:
关羽是被马忠杀死的
参考资料说法来源于《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 蜀书 关羽传》记载
马忠,不为人所熟知,曾经擒杀关羽、射毙黄忠。他,最后也未得善终,被蜀国降将糜芳、傅士仁刺杀,将首级献于刘备。
历史来源一:
根据《三国演义》所知: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
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伏。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次年正月,与其子关平在建业一起为孙权所杀,死时年约六十岁。蜀后主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曰“壮缪侯”,其子关兴嗣。
历史来源二:
据史书《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219年10月,魏王曹操欲迁都避关羽之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建议挑拨孙权攻打关羽。而孙权也一向对关羽不满,又对荆州觊觎已久,主动向曹操请缨攻打关羽后方。吕蒙受命偷袭荆州,荆州守将麋芳、傅士仁不战而降。关羽只知后方生变,不知荆州已轻易陷落。
关羽和前来救援的徐晃作战失利,解除对樊城的包围南撤。关羽试图议和解决与昔日盟友孙权间的纷争,但派出的使者反遭吕蒙利用,动摇了军心,关羽军队渐渐涣散,唯有退至麦城。12月,试图诈降以乘机回蜀,又被吕蒙看破。途中,关羽被潘璋手下马忠擒获,于临沮经孙权“批准”斩杀。头颅被星夜送往洛阳曹操处。
优质答案1:
关于这个问题,《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但十之八九是刘备的决定,因为这样大的军事行动,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关羽是不敢自作主张的。蜀汉的最高统治者是刘备,只有刘备才有决定权。自从刘备取益州,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形势一片大好。蜀汉的事业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说“汉事将成也”。不过尽管暂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此时刘蜀的力量跟曹魏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此时北伐的时机并不成熟。但刘备这时候的脑子可能有点发热,有点利令智昏。过去的刘备看见曹操非常害怕,凡是和曹操打仗,刘备是必败。但自从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黄忠刀劈夏侯渊,刘备居然破天荒地第一次打败了曹操,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这一下子,刘备就牛了,就抖了,就自以为了不起了。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和曹操并驾齐驱,刘备骄得很,狂妄得很,他不顾蜀汉国力弱小,竟然马上做出决定,命令关羽主动出击,攻打曹魏的军事重镇---襄樊。
照理来说,刘备头脑发热,军师诸葛亮就应该冷静,应该在刘备发热的脑袋上泼点冷水,让他清醒清醒,但找遍《三国志》,也没有看到有诸葛亮在攻打襄樊这件事情上反对刘备的记载。
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就是说诸葛亮主管刘备统帅部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刘备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诸葛亮都是可以参与的。诸葛亮虽然不是决策者,但他可以向决策者建言献策。可见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显然没有尽到军师的责任。
至于诸葛亮在关羽北伐襄樊战役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三国志》中并无十分明确的记载,但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关羽出兵攻打襄樊,无论从时机、条件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看,都违反了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
《隆中对》的策略基本上就是诸葛亮助刘备打天下的军事大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清楚,北伐必须符合这样五个条件:第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就是说蜀汉要同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但当时刘备同少数民族并没有搞好关系,因为刘备虽然占领了益州,但他们是外来户,以孟获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对刘备侵占他们的地盘是非常痛恨的,一有机会就要兴风作浪。
在关羽攻襄樊时,少数民族问题根本没有解决。
这第二条,就是“内修政理”。所谓内修政理,就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刘备夺取四川汉中是非常不容易的,刘璋这个人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刘备打四川打得非常艰苦,连庞统也战死了。刘备前后经过九年的苦战,才得到四川这块根据地。
九年的仗打下来,军队十分疲劳,四川的经济破坏得很厉害,老百姓也不堪负担。所以关羽此时的北伐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实力。
第三个条件就是“外结好孙权”,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早在我们之前的三国系列就分析过了。但这时的蜀汉和东吴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了,虽然孙刘两家最后没有动武,但双方已经撕破了脸皮。
实际上,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孙刘联盟靠不住。他曾经对法正说过这样一段话:“主公在公安的时候,北面害怕曹操的强大,东面害怕孙权的威胁,主公的身边又害怕孙夫人。”所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前景是非常担忧的。
可能有的人会这样认为,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未卜先知,可以预测到孙权会乘关羽北伐的时候偷袭荆州。
诸葛亮确实不是神,但是诸葛一生唯谨慎,他用兵打仗向来小心翼翼,从不做冒险的事。在关羽出兵攻打襄樊的时候,荆州城防必然空虚,诸葛亮又怎么会那么粗心,不提醒刘备或者关羽要当心孙权会突然袭击,从背后捅上一刀呢?这是军事常识,诸葛亮怎么会不懂这个军事常识呢?他的警惕性又到哪里去了呢?
还有关于北伐的第四个条件。
诸葛亮曾经说过,北伐还必须要等到“天下有变”。天下有变是指曹魏有变,这个变是指曹魏统治集团发生内乱,或者说是出现农民起义、兵变,总之,要等曹魏内部出现问题才能出兵。关羽北伐的时候,却是“天下无变”,也就是说曹魏内部很稳定。当时曹操已经完全控制了汉献帝,曹操称魏王,马上就要做皇帝了,而且也没有多少人反对,甚至连孙权也劝曹操称帝。
不要说什么有变,简直就是天下太平,曹魏的统治稳固得很。
第五,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是蜀汉的北伐必须兵分两路,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荆州军攻打宛城、洛阳,益州军攻打长安,像一把老虎钳一样发动钳形攻势,使魏国首尾难顾。但关羽的北伐,只是出动了荆州军,刘备在益州的主力部队却纹丝不动,让关羽这一支偏师北伐,这不是完全违背了诸葛亮亲手制定的隆中决策吗?
诸葛亮为何不进谏?
诸葛亮对刘备是非常之了解的,刘备称帝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调动全国的军队讨伐东吴,收复荆州。
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当时刘备已经做了皇帝,谁要进谏,搞得不好就要掉脑袋。只有赵云不管,照样说了一大通理由,坚决反对刘备伐吴。刘备果然大怒,一点也听不进赵云的意见,不仅听不进去,伐吴也不要赵云去了,让赵云留守后方,实际上是把赵云晾在一边。
《三国演义》上讲,赵云是五虎上将,其实,赵云的官要比关、张、马、黄小得多,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车骑将军,马超是骠骑将军,黄忠是后将军,他们都是重号将军,但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是个杂号将军。可见,由于赵云过于耿直,所以刘备对他不是太喜欢。
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还有一个大臣叫秦宓,他也进谏,说讨伐东吴是天时不利,结果秦宓的下场就更惨了,差点被杀掉。幸亏大臣们求情,刘备才免他一死,把秦宓下了大狱,一直到刘备死后,秦宓才被从监狱里放出来。后来刘备伐吴惨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差不多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诸葛亮才说了一句话:“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话,必定能够说服主上不要伐吴。即使主上伐吴,如果法孝直在身边,就不会惨败了。”这简直就是一句“事后诸葛亮”的话,这说明诸葛亮当时之所以没有进谏,可能是对刘备这个人的性格、脾气摸得比较透。在刘备大怒、一意孤行的时候,诸葛亮觉得说了也是白说,谏了也是白谏,那还不如不谏。
但在这种事关国家利益兴亡的时刻,作为大臣就是要尽自己的职责,何况诸葛亮作为军师、宰相,更应该尽自己的职责。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用生命去换取也值得,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呢。
而且,就算诸葛亮劝不动刘备,但总可以尽心尽责地帮助关羽吧?关羽这个人的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有一个例子:在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西凉的马超前来投奔刘备。
马超是一员虎将,连曹操这样一个把天下英雄视为鼠辈的人,看见马超也畏惧三分。马超前来投奔刘备,刘备当然高兴,就加封他为平西将军,与关羽的地位相等。这一下子可把关羽惹火了,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本事可以同谁相比?诸葛亮马上回了封信给关羽,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武艺和张飞差不多,他们两人可以并驾齐驱,但同你美髯公比起来,还差了一截啊,因为你美髯公的武艺是绝伦逸群,天下第一。
这一番话可把关羽捧上了九霄云外,关羽本来就骄,这样一来更是骄上加骄,他得意得不得了,还把诸葛亮的信拿给左右宾客们看。从此,关羽头脑更加发热,真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诸葛亮这样做只会害了关羽,关羽不是一般的将领,他镇守荆州,承担着蜀汉政权差不多半壁江山的重任。
俗话说得好,骄兵必败,关羽如此骄狂,以至于因张狂而不把孙权放在眼里,最后走麦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其中诸葛亮确实是要负责任的。找遍《三国志》,也没有看到诸葛亮离开荆州时,提醒关羽要注意和东吴搞好关系的史料记载。《三国演义》中孔明离开荆州将要进益州时,对关羽讲的八字箴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援兵?
关羽丢了荆州,败走麦城,最后是被吕蒙生擒活捉,首级被送给了曹操。荆州之战,不仅仅是蜀汉政权的致命之战,同时也使得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规划未能实现,“兴复汉室”最终也成了泡影,蜀国因此一蹶不振。
有的专家认为,关羽攻襄樊的时候兵力雄厚,兵精粮足,所以刘备、诸葛亮根本没有必要派出援兵。那么,关羽的兵力真的很充足吗?关羽的军队到底有多少,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三国志》上讲:“羽号有三万人”,这样算来,关羽能带出去攻打襄樊的人马就非常有限了,最多也不会超过两万人。
而关羽水淹七军,是俘虏了不少曹家的兵将,但他能否使用这些降兵降将,使他们反戈一击呢?似乎不行。关羽平时骄横跋扈,他同自己人都搞不好关系,怎么可能让他去做俘虏兵的思想工作?
那么刘备、诸葛亮明明看到关羽因兵力不足攻不下襄樊,为什么不给他增派援兵?有人说,这是刘备、诸葛亮不知道前线的战况,而且时间上来不及。
而实际情况是,襄樊战役是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打响的,到建安二十五年一月份结束,整个过程有半年时间,成都方面从来就没有发过一兵一卒前去增援。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关羽水淹七军打了胜仗,刘备、诸葛亮不给他增加兵力或许还情有可原,等到曹操派出大批人马前往樊城,成都方面再不给关羽增加兵力,那就可疑了。
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史料,足以证明刘备与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发兵去救关羽。一条是吕蒙攻下江陵、公安后,为了扩大战果,又派陆逊去攻打蜀国的边境城市宜都、枝江、夷陵、秭归,结果这些城市全部被陆逊打了下来,这样吴国的疆域已经扩展到蜀国的西部边境白帝城,这条史料出现在《三国志·孙权传》中。
另一条史料更为重要,就是刘备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逃跑,逃回成都去,樊友逃跑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这条史料是在《陆逊传》中。这条史料太重要了!因为即使吕蒙攻下江陵后,马上严密封锁消息,关羽的荆州兵统统被吕蒙俘虏,无一漏网,没有人能回成都报信,但是宜都太守樊友肯定知道。
宜都既然被打下了,那前面的江陵、公安肯定是丢了,这么重要的事情,樊友他敢不连滚带爬地跑回去报信吗?
而且,刘备在攻下汉中后,为了加强成都同汉中的联系,从成都到白水关,造了四百多所驿站,就是为了保证前方和后方之间通讯联络的畅通无阻。
后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从成都到湖北宜昌、武昌,到处都是快马探子、细作,随时了解敌情。这要放在今天来说,基本上就算是“谍报工作”做得很好了。
再来看看曹操那里派出了多少增援部队:第一批是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这一批部队被关羽消灭了。
紧接着,曹操派出他的五虎上将---徐晃的部队,他们吸取上一次于禁被消灭的教训,在兵力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先按兵不动,不同关羽决战。曹操又陆续给他补充了后续部队,派出了第三批、第四批部队,估计徐晃这时的部队至少在五万左右,再加上樊城曹仁的军队,形成了里外夹攻之势。
曹军对关羽已经具有压倒优势。这还不算,曹操还不放心,他又下令,把合肥张辽的部队调过来。张辽是曹操的五虎上将之首,他曾经在合肥打败孙权,威震逍遥津,差一点就活捉了孙权。所以说,曹操为了对付关羽,已经把他的王牌军都拿出来了。这还不算,曹操觉得还镇不住,于是决定“御驾亲征”,他统率十几万精锐部队,开赴距离襄阳不远的地方--摩陂。
曹操一生南征北战,打过多少大仗、硬仗,碰到多少困难,但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为了打关羽,花费这样多的心血,进行了全国总动员。
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对这件事曾经做过评论。他说:“就是吕蒙不偷袭荆州,关羽也必然被曹操打败,关羽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后来曹操借吕蒙的手来对付关羽,只不过是他想让鹬蚌相争,他自己好坐收渔人之利罢了。
”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也做过这样的评论:“吕蒙偷袭荆州,这确实是难以预料的,但就是吕蒙不偷袭荆州,关羽能制服曹操吗?关羽对付曹仁还可以,对付曹操那就差得远了。”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后来的史学家、思想家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
一场荆州之战,失去的不仅仅是蜀国的一员大将,也不仅仅是一块战略要地,它失去的是之前刚刚有所好转的蜀汉江山的大好形势!传统的观点总是把这次失败归结在关羽的疏忽大意上,当然,作为这次战役的指挥者,关羽的确要负责,他也付出了人头落地的惨痛代价。
但诸葛亮作为军师责任更重大,可是到底能否就此断定诸葛亮是“借荆州杀关羽”呢?而谁又应该对关羽之死负责呢?
关羽的无奈荆州之战,从时间和信息上来说,蜀汉这个时候是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救关羽的。如果刘备、诸葛亮得知关羽丢失荆州的消息后,即刻出兵,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去救关羽,或许还有机会,还来得及。
当时关羽留了相当一部分兵力,驻守在大本营,防范东吴的偷袭,这就说明关羽还是有一定警惕性的。但是,关羽攻打襄樊的兵力实在太少,刘备、诸葛亮又不肯给关羽补充兵力,甚至连近在咫尺之遥,也就是在上庸的刘封、孟达也不听指挥,不肯从上庸过来支援关羽,关羽百般无奈,才动了将镇守江陵、公安大本营的部队调出来这个念头。
但是关羽还是犹豫不决,不敢下这个决心,毕竟关羽南征北战数十年,虽然称不上足智多谋,但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军事常识的一介勇夫。
吕蒙和陆逊看到了关羽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于是他们施展妙计,连出高招。先是吕蒙装病,离开自己的防区,假装回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去养病,之后陆逊接替吕蒙,写了一封信给关羽,说什么在你关将军的指挥下,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就是当年淮阴侯韩信用兵也不过如此,把关羽捧得云里雾里。
关羽在被陆逊灌饱了迷魂汤之后,才决定将荆州的部队全部抽出来,增援樊城,这件事当然是关羽不对,上当受骗,中了吕蒙和陆逊的奸计。
但关羽为什么会上当呢?如果他有充足的兵力,他还会上陆逊的当吗?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刘备、诸葛亮的责任,不给关羽增派援兵。
而且,如果刘备、诸葛亮派出援兵,即便不能达到目的,救兵未到之前,关羽已经被害,刘备、诸葛亮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总算还说得过去,还在情理之中。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成败虽然由老天爷决定,但你总要谋一谋,如果你连谋都不谋,那又作何解释呢?问题是,查遍《三国志》和《裴松之注》,没有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涉及到刘备和诸葛亮商量如何发兵去救关羽的记载。
当初刘备在攻打汉中时,也是遇到了夏侯渊、张合的顽强抵抗,攻了一年多也打不下来,刘备着急了,觉得兵力不够,于是就赶快叫诸葛亮增派援兵。诸葛亮觉得在这种关键时刻,“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就是凡是青壮年的男子全部上前线,而女人也不能在家里闲着,必须当运输兵,将粮食物资运到前线。
由于诸葛亮及时增派了大批的援军,刘备终于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由此可见,攻城的艰巨性,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深有体会的。在曹操增派大批援军,增援樊城时,刘备、诸葛亮却能无动于衷,真不知安的什么心。
对于关羽走麦城,蜀汉方面不发救兵这件事,不只是诸葛亮的问题,就连与关羽有着兄弟之情的刘备身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疑点”。
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肯定是有原因的,诸葛亮同关羽有矛盾,而且刘备同关羽也有矛盾。
诸葛亮同关羽的矛盾先来讲诸葛亮同关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政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这是诸葛亮的总战略。
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尽管这是诸葛亮的大方针政策,但关羽好像不太赞成孙刘联盟。《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孙权曾经派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关羽那里,向关羽提亲,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孙权想要同关将军结成儿女亲家,两家联姻以后,可以共同对付曹操。
没有想到,诸葛瑾的提亲碰了一鼻头的灰,关羽大发脾气,指着诸葛瑾说:“吾虎女岂肯嫁犬子?”
这段故事基本上符合历史,只不过“吾虎女岂肯嫁犬子”这句话是罗贯中通过想象力加上去的。《三国志》上的原文是:“羽辱骂其使,不许婚。”也就是关羽不仅不愿意同孙权结这门亲事,还把孙权臭骂一顿。
其实,关羽辱骂孙权还不止这一次,还有比这更严重的。根据《关羽传·裴松之注》记载,当关羽包围樊城的时候,孙权表示愿意助关羽一臂之力,派兵帮助关羽一起攻打樊城,关羽痛恨孙权的表态姗姗来迟,竟然破口大骂,“孙权你这个狢子,胆敢如此,如果我把樊城打下来,我就把你灭了”。
狢子是一种动物,跟狐狸和狼差不多,关羽骂孙权是狢子,实际上就是骂孙权是禽兽,是畜生,不是人!孙权可是三国时期的英雄,是吴国的君主,他怎么受得了关羽如此的辱骂,所以也难怪他要翻脸不认人,派吕蒙偷袭荆州。而且关羽被活捉以后,并没有被押解到孙权那里,而是当场被东吴的将领潘璋、马忠斩首,这是孙权恨透了关羽,所以命令手下将领,一旦抓住关羽,立刻就地正法,不需要向他请示。
从这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诸葛亮和关羽在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上,确实是冰炭不能同器,水火不能相容。
优质答案2:
关二哥之死,有好几种说法:其一:如楼上仁兄所言,死于潘璋手下马忠! 其二,关羽是被诸葛亮借刀杀的?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水淹七军,成镇华夏,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自身也为刊、权所杀-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个襄樊之战,首尾长达半年之久,从开始的吴魏使者往来不绝,到后来的曹操不断调遣于禁、庞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蜀汉方面竟没有采取任何对策,最后当关羽败走麦城,全军覆没之际,蜀军援兵也还是迟迟不至,这引起了后人的纷纷猜疑。最近,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专业期刊《史学集刊》上撰文指出,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 刘备、关羽“自小结契”,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 朱于彦在文中指出,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 退一步而言,即使刘备宠信、纵容关羽,不把《隆中对》放在心上,但襄樊战役打响后,刘备、渚葛亮不可能不全力关注战役进展的一举一动。尽管川、鄂之间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不甚畅通,但整个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7月开始,至12月结东,首尾长达半午之久,蜀汉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兴政权,个可能没有任何信息传播渠道。关羽攻襄樊,守荆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时孙刘联盟已呈破裂之势,孙吴随叫可用奇兵偷袭荆州,诸葛亮深谙兵法,难道他会掉以轻心?众所周知,诸葛一生唯谨慎,从不弄险,他为何不提醒“疏慢”的刘备? 朱子彦认为,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臼小结契”、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对兵败临沮(关羽被擒乐之地)的关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不足别人,而是臼家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除掉关羽呢?这还要从渚葛亮的抱负。以及关羽的为人中寻找答案, 诸葛亮胸怀天下,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 朱子彦指出,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藏器在身”,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他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为何?盖囚刺史、邢守一类官职皆小在诸葛亮眼小,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山。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尔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吴主,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入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贤”、“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看成是“贤土”,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 然而,渚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实,刘缶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廾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在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其他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比之于诸葛亮显然要更进一层,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 关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战后对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彦接着指出,关羽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对此史书多有汜载、建安十九年,刘备攻益州,西凉马超来投,马超是当时颇具声望的虎将,刘备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为下西将军,位同关羽。远在荆州的关羽间之极为不满,当即写信给诸葛亮,“门超人才谁可比类”,诸葛亮作书答称,马超“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末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关羽阅信后,洋洋自得,将信“以示宾客”。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关中王,欲重用黄忠为后将军。恐关羽不悦,派费诗往关羽处。同寸拜关羽为前将军。但关羽听了此事后,人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如此狂妄,诸葛亮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山意逢迎,讨其欢心呢?朱子彦认为,这正是诸葛亮了于心计,深藏不露的韬略。 亮、羽二人的关系如何?史无明文记载。然细加考察,亦可略窥一二,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与亮情奵日密,艾羽,张飞等就不悦”: 赤壁之战.诸葛亮建立奇功,不仅巩固厂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而且树立了—定的威信,使关,张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关羽却由过去的轻视变成了嫉妒,于夫子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昭烈之败于长坂,羽军独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刘琦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下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 襄樊之战,不失为诸葛亮除掉关羽的一个好机会 朱子彦认为,诮葛亮为何想除掉关羽,这和关羽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关羽和张飞的性格截然不同,史书上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说,张飞虽然不善待士卒,但对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关羽虽然爱抚士卒,但却对士人大始终心存芥蒂,盛气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当然也在具中。 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的情况十分清楚,然顾虑其与刘备“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已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周旋,诸葛亮考虑的是要从根个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等待时机除掉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冒然发动襄樊战役,诸葛亮在这样的大好机会来临之时当然不会去提醒对战局“疏慢”的刘备。
优质答案1:
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关羽为万人敌,因此罗贯中为了坐实这个称号,特意在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把属于别人的功劳强行塞给关羽,让读者真的以为关羽确实不负万人敌的称号,也为曹操后来企图收服关羽埋下伏笔。其实真正让关羽扬名天下的是白马斩颜良,而不是虎牢关温酒斩杀华雄小说故事,我们一起看看真实的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在哪里?
既然我们认为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并没有机会斩杀华雄,那么我们就需要确定刘关张三兄弟的具体位置。
第一,刘备三兄弟不归属公孙瓒。
如果只看小说《三国演义》,我们很容易理解刘备三兄弟同属公孙瓒一路诸侯,其实那个时候的公孙瓒真的算不上是一路诸侯。当时的幽州牧是刘虞,公孙瓒只是刘虞的部将,不可能把公孙瓒当做一路诸侯来看待而忽略刘虞,当时的北方道路隔绝,没有办法通知到那边,而刘虞忙着安抚边境,公孙瓒则忙着练兵打压有异动的叛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东参加讨伐董卓的事情。
对于刘备来说,如果自己有安身之所,断然不会去投奔别人,因此他还没有想过去投奔老同学公孙瓒。
第二,刘备在高唐县当官。
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刘备刚好在高唐县做官,后来升为县令。高唐县当时属于冀州管辖,刘备最上面的上司应该是冀州牧韩馥,而作为县令的刘备应该是没有资格跟随韩馥去讨伐董卓,相对而言,他的官职实在太小,不够资格列席参加韩馥大军;即使有机会,也只是搬运粮草的差事,哪里轮到他们冲锋陷阵呢?
假设连搬运粮草都没有资格,那么更加没有资格列席参加会议了,何来有机会去对阵华雄呢?
杀华雄者孙坚也。
既然刘备兄弟三人还在高唐县没有机会参加讨伐董卓,那么华雄也就不可能是关羽所杀,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
从这里记载可以看出,由于胡轸和吕布俩人关系不好,没有能够通力合作,导致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而华雄在阵中被孙坚部所杀,连头也被砍去了,可见真正英勇无敌的是孙坚而不是关羽。
由此可见,罗贯中为了给刘备三兄弟加戏确实耗费了不少心思,不惜把孙坚的功劳让给了关羽,以此来衬托出关羽智勇双全的高大形象,殊不知此时的关羽几个兄弟正在冀州的高唐县悠哉着呢。后来黄巾军攻城,城破没有地方安身就北去投奔公孙瓒。
优质答案2: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捋清两个概念:文艺概念与史学概念。先举两个例子:
一、在文艺概念中,杨文广是杨六郎的孙子。杨六郎是杨业第六子。
在史学概念中,杨文广是杨六郎之子。杨六郎是杨业长子。
二、在文艺概念中,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在史学概念中,春秋时期,三个最强的超级霸主是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晋悼公更是八年之内,九合诸侯。
然后,再说斩华雄的,是不是关羽。
在文艺作品,演义小说中,关云长第一次大显神威。就是温酒斩华雄。
在真实的历史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刘关张再跟随公孙瓒蚕食其他诸侯。刘备关羽根本没有参加讨伐董卓。斩华雄的是江东猛虎孙坚。
为什么斩华雄的是孙坚,在演义小说中,却成了关羽斩华雄呢?
这是因为关羽有主角光环。罗贯中要神话关羽。
在《三国演义》中,有五位主角:曹操、刘备、孙策、关羽、诸葛亮。其中,三位是君主加一文一武。
在演义小说中,关羽是诸多武将中,唯一的主角。诸葛亮是谋士中唯一的主角。
这两位主角都被过度神话:史书中,草船借箭的是孙权,演义中却被按在了诸葛亮身上。斩华雄的是孙坚,却被按在了关羽身上。
当然,即使史实中,斩华雄的是孙坚。关羽依然是三国时期一员战功赫赫的猛将。三国时期战功最卓越的第一猛将是张辽。第二猛将就是关羽。
优质答案1:
关羽被杀,是他军事上失误,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跟别人没什么关系。
优质答案2:
魏蜀吴是三足鼎立,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打破了三方战略格局的平衡。
魏与吴暗通消息,前后夹攻,先袭取了荆州,后围困麦城。
曹操和孙权合伙,战胜擒斩了关羽。
优质答案3:
诸葛亮!“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然而,刘备居然批准了!
优质答案1:
杀死关羽的是刘备,这样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阀曹灭吴
优质答案2:
让关羽孤军奋战去做这个完不成的任务!还不救援!这属于借刀杀人!孙权是刀!刘备杀人!
优质答案3:
关羽被害的背后凶手是谁?
先回答问题,杀死关羽的是谁?下面有四种说法。
公元219年,在孙权、曹操部队的夹击下,关羽败走麦城,突围失败,被埋伏的马忠杀害。害死关羽的真正凶手是谁?有四种说法:
第一,孙权(吕蒙策划);
第二,曹操(司马懿、蒋济策划);
第三,诸葛亮;
第四,刘备。
第一种说法,孙权不满关羽骄横无礼,并且为了获得曹操封赏,所以活捉并杀害了关羽。(大致经过是:吕蒙献计,装病被孙权召回,骗过关羽之后,夺取了荆州。)
第二种说法,曹操利诱孙权除掉了关羽。(大致经过是:关羽水淹七军、灭掉于禁之后,曹操欲迁都避敌,司马懿、蒋济献计,以封赏之利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
第三种说法,诸葛亮初出茅庐,职位很低,被关羽瞧不起,赤壁之战后又被关羽嫉妒,而诸葛亮心怀天下,必须除掉骄横且不易驾驭的关羽,才能够排除障碍,所以借孙权之刀除掉了关羽。(根据是诸葛亮平时恭维关羽,而在关羽孤军奋战半年多的关键时刻,深谋远虑的诸葛亮佯装不知,既不建议刘备救援,也不设法从战略上营救。)
第四种说法,关羽是联吴抗曹战略决策的最大障碍,关羽往往在没有刘备调令情况下自作主张,还直接伸手要官,有时候关羽还跟刘备过不去,襄樊之战后要杀运粮不力的糜芳(刘备的小舅子),所以关羽被困时,刘备按兵不救。
这几种说法搅合在一起,加大了历史的复杂性,关羽之死,成了谜中之谜。 特别是后两种说法,不是直接的史料所提供的,而是一些人根据历史的经验推测出来的,也不能说没有一丁点的理由,只是多数人从情感上不容易接受。多数人比较认可的,是关羽的性格导致了自身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