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杨继洲针灸对后世的影响

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杨继洲出生于公元1320年,祖籍浙江绍兴,他的父亲杨廷和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曾经担任过太医院的院长,在当时可以说是权倾朝野。。而杨继业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杨继洲出生于公元1320年,祖籍浙江绍兴,他的父亲杨廷和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曾经担任过太医院的院长,在当时可以说是权倾朝野。。而杨继业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后来还成为了一名御医,深受百姓的爱戴。在杨继业死后,他的儿子杨文广继承了他的衣钵,并且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成为了北宋的开国皇帝。

一: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家传秘方

1、杨继洲,明朝人,著有《针灸大成》一书,是针灸发展史上第三次大总结。(第一次是《黄帝内经》,第二次是魏晋时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

2、《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3、著作简介

《针灸大成》中医针灸学著作。10卷。又称《针灸大全》。明代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

4、

杨继洲杨继洲(1522-1619)名济时,浙江衢县人,祖父曾为太医,杨继洲出生于医学世家,秉承家学,勤学博古。他曾在太医任职医官,行迹遍及福建、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功绩卓著,声望甚高,从事针灸临床四十余年。杨家世代业医,杨继洲举业不遂而潜心攻医,他寒暑不辍地研读家中"蓄贮古医家抄籍",积有数年,而"倬然有悟",因感"诸家书弗会于一",因此将家传《集验医方》与诸家医籍中之针灸论述,参合指归,汇同考异,手自编摩,凡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为天、地、人卷。题目《玄机秘要》。

《针灸大成》是在其家传《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汇集历代针灸学术,加上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而成。书稿初成后,又经赵文辆、靳贤、黄镇庵等整理、资助,于1601年刊行问世,共十卷,内容全面,资料丰富。

5、学术思想

针灸药物按摩并重

中医的治疗手段有很多,而且各有所长不可偏废,但是到了明代末年就出现了崇尚药物,废弃针灸的倾向。赵文炳在《针灸大成》序言中说"迩来针法绝传,殊为可惜"杨氏反复地提出"针灸药不可缺一"的论点。他指出针灸药物各有所长,不可互相取代;用针药对比说明针灸疗法的优越性;还从古籍中举出事例说明针灸不可废弃;并且说明了针灸衰落的原因:是"业针法之不精,传授之不得其诀耳",非针灸本身的缺陷。同时此观点还在杨氏的医案中体现出。

针法灸法并重

针灸穴位图明代以前的医家偏重于针,或偏重于灸。杨氏不偏不倚,同时兼顾。理论上《针灸大成》转录和引证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末的针法文献,如卷四的九针,制针,暖针,温针等以及"内经补泻","难经补泻","四明高氏补泻"等针刺补泻手法,还有家传的"三衢杨氏补泻"和针拨内障法,特别是发挥了透穴针法理论有独到之处。如治疗偏头痛,用针刺"风池"透"率谷";治疗两腿痛,膝红肿,用"膝关"横针透"膝眼";寒痰咳嗽,用"列缺"透"支沟"。关于灸法的理论,书中也用了较大的篇幅记述,如卷三有"头不多灸策"卷九的灸用材料,点火法,壮数,炷火先后等载述十分全面。在《针灸大成》的字里行间,多处体现其针灸并重的思想,如"胜玉歌"谓"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在医案中有15例只针灸配合治疗的。

应该是杨继洲。

杨继洲(约公元1522~1620年),字济时,明代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六都杨村)人,是明代著名针灸医家。主要作品有《针灸大成》。

人物经历

据《中国医籍考》卷二十二载,杨继洲家学渊源,其祖父杨益曾任太医院太医,声望很高。杨氏家中珍藏有各种古医家抄本,所以杨继洲得以博览群书,通晓各家学说。他年幼时专心读书,博学绩文,热衷科举考试。后来又弃儒学医。杨继洲一生行医4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针灸精通,治病时常常针药并重。

有一次,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了痿痹之疾,多方诊治,屡治不愈,邀杨继洲去山西诊治而愈,杨继洲仅仅针刺了三针就痊愈了。他在早年就曾编撰《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三卷,但一直未能刊刻问世。正是这个时候,赵文炳看到了《卫生针灸玄机秘要》这本书。他为了答谢杨继洲,决定帮助杨继洲将这本书付梓出版,并委托晋阳人靳贤进行选集校正。此时,杨继洲又博览群书,将其中有关针灸的内容都一一摘录下来。最后《针灸大成》的内容除了《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外,又辑录了《神应经》、《古今医统》、《针灸节要》等著作中的针灸内容,凡是明代以前的重要针灸论著,《针灸大成》都或多或少进行了辑录和引用。

人物作品

《针灸大成》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著作,是一部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自明万历年间刊行以来,平均不到十年就出现一种版本,该书翻刻次数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声誉之著,实属罕见,故可认为是目前最受欢迎、知名度最高的针灸专著之一。此书被刊行以后,不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外影响很大,至今已有五十种左右的版本,并有日、法、德等多种译本。

清康熙李月桂重刊本 清乾隆章廷珪重刊本 / 中国针灸博物馆藏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藏

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清康熙李月桂重刊本

本书内容丰富,有系统完整的针灸学理论,并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杨氏对针灸学造诣精深,理论精辟,能广收百家之长,充实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对针刺得气、手法、透针刺、疗程、晕针等具体问题有一定的发挥。

《针灸大成》对于针法、灸法理论是相提并论的。杨氏对于刺法理论的一个最大贡献是将针刺补泻分为大小两类,他认为“刺有大小”,一是手法较轻(平和)的“平补”、“平泻”;另一是手法较重的“大补”、“大泻”。他将针刺补泻进行大、小分类,实质是对刺激量的定性分类,开启了针刺补泻分强弱的先河,对后世,特别是现代有关针刺手法刺激量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杨继洲塑像

总之,杨继洲是明代一位针灸学之集大成者,他总结了明末以前针灸学的重要成果,是继《针灸甲乙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针灸大成》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针灸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后人在论述针灸学时,大多将《针灸大成》作为最重要的参考书,这与该书的学术成就、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针灸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二:针灸大师杨继洲是哪里人

20230328100839_32647.jpg

这个没有统一定论那家好

无论学什么,目的就是为了治病,至于怎么样才算好,从治病的角度来说,你第一先得懂得这个是什么病,病人是什么症状,是什么 体质。

而这些,都是以中医诊断为前提的,也就是四诊八纲。

普通的针灸,就是一种普通的技能教学。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都希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有自己独立的辨症思维,否则,你学得再好的中医针灸针法手法,都只是一个壳子。

遇明师,懂思考,学中医,选杏林大讲堂,点我名字进去,我要学习,祝你学有所成,帮助他人,成就自己!

三:杨继洲针灸传承人

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第二篇:开四关)

本系列文章《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追求在非中医专业读者、普罗大众学习本系列内容后,能明白中医基本原理,掌握相应的核心操作,可以使用与此相关的中医、中药、针灸等知识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健康问题进行安全、合理、有效的处理,突出中医真实而有效的预防保健,乃至的治疗作用。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继续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的第二篇:开四关。

首先,要明确的是:开四关是开的哪四个关?答案是:合谷穴和太冲穴,手足左右各两侧,共四穴,合称四关。

20230328100839_85716.jpg

对了,细心的朋友发现了,这个开四关中的合谷穴,就是我们在上一篇五总穴中学习的:“面口合谷收”的那个合谷穴。

开四关,是明代著名针灸大家杨继洲(杨继洲著有《针灸大成》,被后世医者称为针圣)注解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时所提炼总结出的一种针法(关于开四关详细的历史沿革,见本文末尾),理论上或者说是习惯上,自杨继洲之后,开四关这套组穴当广为流传,为历代针灸医家所用。

人体那么多穴位,为什么开四关要选合谷穴和太冲穴,为什么将这两个穴称为关,是谁的关,或者说关的是谁?笔者想应该这是很多朋友共有的疑问。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属阳主表,所以主气。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属阴主里,输(土)、原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府,所以在此经且符合原穴的经穴就有且仅有合谷穴。肝藏血,足厥阴肝经上的原穴为太冲穴。所以开四关,用这两个组穴。

在这里先给大家简单的讲一下原穴的概念,具体的我们后面会专文讲解。原穴,经穴分类名。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穴位。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阴经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相同。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开四关的关,指的是控制气和血流动的关口,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气关被合谷穴所控制,血关被太冲穴控制。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之与血互为根基,调血即是调气,调气即是调血,在此处窦汉卿先师选择了气血通调的这一组组穴。故合谷、太冲两个穴位从理论上说配合绝妙,从操作上看安全简单,两个穴位一阴一阳,一气一血,阴阳并通,气血并调,大道至简,浑然一体。看似调的是经络,实际也对脏腑以及全身进行调理。

在这里简单提一下中医诊断模型,大概分为:以《伤寒论》为基准建立的六经辨证,以《金匮要略》为基准建立的脏腑辨证,以温病的致病特点建立的三焦辨证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还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经络辨证。而这些辩证形式其实都是基于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在开四关这里:合谷是阳、是气、是表、是腑,太冲是阴、是血、是里、是脏,合谷在上,太冲在下,人体诸经,阳经下行,阴经上行,遵循物极必反的原理,升已而降、降已而生,天之气升的不能再升故降,地之气降的不能再降故升,禀天气而降,禀地气而升,无有终始,循行于自然天地之中。手阳明大肠经在右,足厥阴肝经在左(也就是所谓的肝左脾右),足厥阴肝经居左,禀气之升;手阳明大肠经居右,禀气之降。开四关后,让人体恢复肝左脾右的运动状态,故可以调节多种健康问题或治疗相关的多种疾病。

临床上几乎所有的疾病、亚健康的调理以及未病调理,都可以用开四关(《标幽赋》有云: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这一组穴位,操作安全简单、效果非常的确切。可以配合上一篇文章的五总穴一起来使用,在这里举例说明一下:

牙痛,不是以器质性的牙痛(龋齿、损伤)为主的牙痛,也就是功能性牙痛,面口合谷收,双侧牙齿都痛的组穴可以选择:双侧的合谷穴,双侧的太冲穴。如果是单侧的牙齿疼痛,选对侧的穴位,左边牙齿痛选右边的合谷和太冲(这个对侧取穴的原理,以后会写专题文章,大家不要着急,跟着于大夫一步一步来,先开始大胆实践,尝到中医学的好处,再从长计议)。其他穴位,或五总穴的其他穴位与开四关的配合就如上这个例子一样。

担心大伙儿不明白,于大夫把其他几个五总穴和开四关的应用再写一下:

内关心胸谋,心脏、胸部的疾病,开四关加两侧内关穴,即:双侧:合谷、太冲、内关。

头项寻列缺,头部、肩颈部的疾病,开四关加两侧列缺穴,即:双侧:列缺穴、合谷、太冲。

腰背委中求,腰痛等腰部的问题、背痛等背部问题,开四关加两侧委中穴。即:两侧委中穴、合谷、太冲。

肚腹三里留,胃部、广义的腹部包括肠部的问题,开四关加两侧足三里穴。即:两侧足三里、合谷、太冲。

综上所述,人体任何部位因气血枢机不利(气血阴阳不协和导致的不调),而导致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开四关都可以担当任何一个优秀的整体治疗方案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各类失眠(在中药的基础上加:开四关、三阴交),各类痛症(在中药基础上:开四关、百虫窝),各类精神疾患(在辨证使用中药基础上:开四关、膻中穴),以及郁证的治疗。

这里稍微把郁证展开一下,郁证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著名的滋阴派鼻祖——朱丹溪非常看重的一个疾病模型,朱丹溪有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对郁证的针灸治疗开四关是必须要用的一组穴位。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翁这个关于郁证的阐述,对后代影响深远,面对疾病,用什么手段怎么样来开郁,成了后代医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关郁证这个话题太大,展开来,一时收不下去,来日方长,笔者找机会专门写一篇文章与大家交流。

好了,这一篇关于开四关的小文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

开四关历史沿革

开四关,最早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篇:“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但是四关具体位置,各家注解不一。到了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注解《标幽赋》指出:“四关,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后世多以此为准。”《标幽赋》原文:“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针灸大成》原文:“四关者,六脏有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故太乙移宫之日,主八风之邪,令人寒热疼痛,若能开四关者,两手两足,刺之而已。”

  • 发表于 2023-03-28 18:20
  • 阅读 ( 116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小郭
小郭

700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