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汤包(蟹肉的鲜)

“河蟹的产地,人们在利用这一食材上迸发出更多的创造力。流传百年的靖江蟹黄汤包是其中的经典……”2012 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把镜头转到了江苏靖江。从那以后,皮薄汤鲜的蟹黄汤包被越来越...

“河蟹的产地,人们在利用这一食材上迸发出更多的创造力。流传百年的靖江蟹黄汤包是其中的经典……”2012 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把镜头转到了江苏靖江。从那以后,皮薄汤鲜的蟹黄汤包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成为人们到靖江一定要品尝的特色美食。

在靖江,早上的汤包馆是极为热闹的。本地人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吃汤包,再喝碗粯子粥,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九月正是吃靖江汤包的时候,一直到十二月蟹都很肥,到元月想吃汤包就没了。”汤包还未上桌,已做了三十年汤包的老师傅向我们介绍道。

蟹肉的鲜,猪肉的香,汤汁的醇融合在一起,便是最正宗的靖江汤包

摄影:王牧

一个皮薄如纸、汤汁浓郁的汤包,要经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做出来。味道正不正宗取决于其中最复杂、重要的步骤——熬制汤汁,也就是制作汤包的馅。调制汤汁,首先要将猪蹄膀的厚皮切细,用文火在鸡汤中煨上近三个小时,让猪皮完全溶入汤中,关火冷却形成透明的皮冻。再选用手工拆出的当季蟹肉,与鸡汤、姜蒜末、皮冻一起搅拌均匀。

可别小看了这里面的馅,和师傅仔细了解,才知道其中一些小秘密。首先,蟹黄汤包中的“汤”,是冷却后的皮冻得来。裹馅时皮冻类似果冻的质地让蟹肉、蟹黄都能裹进面皮,上屉后皮冻一遇热就化作了鲜味浓厚的汤汁,这也是蟹黄汤包中“汤”的来源。此外,蟹黄汤包中的“蟹黄”并不是每个月都有的。在蟹黄不够肥的时节,不少做汤包的餐馆干脆不放蟹黄,只放蟹肉。要想吃到味道绝佳的蟹黄汤包,就得每年农历十月左右来,这个时候本地蟹已肥,蟹黄最为饱满,汤包味道也最是鲜美。我们到靖江时,正值当季,可谓大有口福。

馅儿调好了,接下来是面皮。皮做得不好,兜不住肉馅,汤汁再香也没用。

师傅说,他们做的汤包用的是对岸张家港的高筋面,跟北方做点心常用的中筋面不同。在北方做包子、馒头用的都是中筋面,相较于高筋面,前者的蛋白质含量和水分都相对更低,柔韧性也差。所以,北方常用的中筋面粉是做不出这么大个儿的汤包的。为了演示面皮的韧性,汤包师傅将面皮围成一个口袋,凑到嘴边轻轻向里面呼气,转眼间,面皮便如气球般鼓起来了。他弹了弹“面皮气球”,带着骄傲,“只有这样的柔韧性才能包下近三两的馅还不破”。

蟹肉的鲜,猪肉的香,汤汁的醇融合在一起,便是最正宗的靖江汤包

摄影:王牧

除了原材料,汤包的口感韧不韧关键还要看擀皮和包馅。

制作汤**的师傅,用的都是两头尖的擀面棍,**的时候,外重内轻,可以很快将一块中间厚四周薄的面皮擀出来。听师傅们说,擀面皮看似是整个汤包制作中最简单的一环,实则很有**,稍有偏差,蒸的时候就容易破损。

皮擀好了就到了最后一步——包汤包,这是最考验师傅技术的时候。一只正宗的蟹黄汤包馅差不多三两,要想用一层薄薄的面皮牢牢锁住,这一圈细密的面褶极为关键。捏褶讲究轻、柔、均匀,每个包子上的褶要控制在28— 35 道之间。褶子少了,会漏汁;褶子多了,中间那坨面疙瘩太厚,会煮不熟。一道道细致均匀的面褶在师傅们的手下飞快地诞生出来,每位师傅几乎3—5 秒就能包好一只鼓鼓的、极富弹性的汤包。上笼屉蒸几分钟后,被靖江人戏称是“放在盘里的座钟,夹在筷子上像灯笼”的蟹黄汤包就做好了。

蟹肉的鲜,猪肉的香,汤汁的醇融合在一起,便是最正宗的靖江汤包

摄影:龙马

蒸熟的汤包终于被端上桌,它们被一个个安放在陶瓷做的高脚碗中,递到我们跟前。碗里的汤包晶莹剔透、皮薄如纸、几近透明,稍微一碰,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随之轻轻晃动。吃之前,陶晋良还特意给我们说了一道秘诀:“吃我们靖江的汤包,要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边说还边晃了晃眼前的高脚碗。

我把盛汤包的高脚碗移到嘴边,轻轻地在汤包屁股后咬下一小口,这就是“开天窗”了。开了口的汤包,蟹肉的鲜、猪肉的香、汤汁的醇,此时都顺着这个“天窗”一股涌过来,实在令人垂涎欲滴。我小心地把嘴凑上去,开始一点点地吮吸汤汁。

汤汁很烫,但汤里的蟹肉、蟹黄一齐被吸进嘴里,味道特别鲜。坐在我旁边的摄影师边吃汤包边笑,“好像是在吃一碗海鲜粥”。

蟹肉的鲜,猪肉的香,汤汁的醇融合在一起,便是最正宗的靖江汤包

摄影:龙马

和汤包一起上来的除了姜丝、醋,还有一大碗蟹黄汤包的绝佳**——粯子粥。靖江人还给这浅棕色的粥起了个别名,叫“靖江咖啡”。

来靖江之前,我们从未听说过“粯子”这个词。师傅和我们说,“粯子”指的就是用元麦——大麦的一个变种,磨制成的灰白色粉末,模样近似面粉。原来靖江老岸地区地势较高,种元麦比种水稻的多,家家户户几乎都吃用粯子熬的粥,就像靖江童谣说的“栀子花开六瓣头,靖江日脚有过头,早起烧点粯子粥,中午烧点毛芋头”。粯子粥做起来也很容易,先将米或饭加水烧开,再将用冷水调成糊状的粯子倒入锅中,搅拌均匀。等到再次沸腾,粯子粥便做好了。

就在要喝完整个汤包的时候,师傅又发话了。他告诉我,因为面皮极薄且韧性佳,喝完汤汁,包子皮能再吹起来。我在同伴的怂恿下,就着咬开的口冲汤包里吹了吹气,果然,汤包像气球一样鼓起来,惹得大家一阵惊呼。

蟹黄汤包其实并不是靖江独有的。扬州大学烹饪学院的邱庞同教授在他的《靖江汤包杂谈》一文里曾提到:“20 年前,如果提到汤包,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淮安、扬州、镇江的汤包,因为这三地的汤包,清代就有名了。”而靖江汤包崭露头角,则是最近三十多年的事了。

蟹肉的鲜,猪肉的香,汤汁的醇融合在一起,便是最正宗的靖江汤包

摄影:祁骥程

靖江汤包是如何诞生的,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了,我们只能从靖江归属地的变迁中,略窥到它的影子。

东汉时期,靖江唯一露在水面上的陆地只有孤山,随着长江干流南移,江水里携带的泥沙在孤山周围沉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靖江。元代以前,靖江形成的陆地与南边的吴语区连接,属江阴县管辖,语言、饮食等受吴地文化影响较大。后来南北陆地连成一片,靖江开始受到长江北岸江淮文化的影响。清代以后它陆续由常州府、扬州管辖。今天已经成为泰州属地的靖江,在饮食上也夹杂了淮扬风味,江淮的汤包就属其中一个。再加上,这座城市沿江而生,本就盛产江鲜,每年可产出近100 万公斤的螃蟹。这样看来,靖江人在淮扬汤包的基础上,加入河蟹肉,将淮扬菜“和、精、清、新”的特点发扬光大,改良成现在的蟹黄汤包似乎也是合情合理。

三四十年间,在保留原有风味的基础上,蟹黄汤包在靖江人的手中被不断升级改良,逐渐成为靖江人宴请亲朋的美味,也成了他们最为认同的味觉符号之一。

靖江汤包(蟹肉的鲜)

  • 发表于 2022-12-30 14:46
  • 阅读 ( 89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会飞的猪2019
会飞的猪2019

695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