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藤素可以抑制新冠病毒吗?
按道理来说,这已经被中国科学家实验对比过了,它抑制冠状病毒复制的倍数为15393,而且半抑制浓度(IC50)、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说明不管是体外试验,还是制药的潜力都很大。
但是这并没有征服大家,反而有一部分人不断质疑它,认为它数据造假,老药新用,也有人认为它没有做双盲试验,不够科学,甚至上升到嘲讽中医的地步,认为是粉丝的自嗨。
事实真是如此吗?
当然不是,很多人的看法太浅薄了,千金藤素的价值,不仅仅在它能抑制新冠病毒,更在于它的背后植物医药的广阔市场。
如果利用得当,不仅能发扬我们传统的中医和中药,甚至能解决我们长久医药研发落伍的问题。
千金藤素的确是某些人说的老药新用,它是中药材,千金藤属植物的成份,千金藤一开始被中医用在清热解毒等方面。
所以它可以说是典型的植物药物,也是中药代表。
很多人为什么对它产生疑问,就是因为它是中药成份,如果换成西药,那就没太大的争议了,但事实上,千金藤素其实也离不开西医的体系。
1934年,日本科学家近藤平三郎,从植物中分离和提取出千金藤素,一开始它被用在治疗结核病上,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然后通过观察患者,意外发现患者的白细胞显著增加,此后千金藤素就被各个国家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上,至今已经数十年了。
所以它的确是某些人口中的一种成熟的“老药”,这次被用在新冠病毒治疗上,也的确属于老药新用。
但是这个老药新用,根本不是一个贬低词,它有一个医学专用名词叫:药物再利用,从现有的药物中去筛查出一种,能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
药物再利用是寻找新药的一种常规方法,且效率很高的方法。
因为一款新药研发,必须经过4个阶段:分别是体外筛选和三期临床,需要从5000-10000种药物中,筛选出有用的250种药,再做动物、临床和人体试验,最终确定其中的一款药物,这个过程通常需要耗费10年时间。
而药物再利用,类似于体外筛选,它就是要筛选出对新冠病毒有疗效的药物,这种药物有机会直接进入三期临床竞赛中,相当于节省了了3-5年的时间。
其次因为是老药,所以它早就被证明是安全的,相比其他药物,临床通过率也更大,这次的千金藤素治疗新冠也是如此。
2020年时,北京化工大学童贻刚教授从2000多种药物中,筛选出四种治疗新冠病毒的潜在药物,其中千金藤素对新冠的治疗效果比其他药物更好,此后童教授就一直在研究千金藤素的药物作用,并在2021年申请应用专利。
在他之后,美日韩等科学团队也采用同样的方法,确认了千金藤素的确有用,所以童教授的相关发现和专利并非是数据造假、哗众取宠,而是切切实实的有作用。
并且,只要它的研究和专利还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那么我们就占据主动优势。
我们更应该感谢童教授的努力,而不是指责他们,而且千金藤素的发现,还将掀起全球对中草药的争夺战。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要说到中药的发展了。
2022年,绝对是中药变革的一年。先有三大中药入选新冠病毒适应症,后有连花清瘟登上世卫讨论席,再到千金藤素被确认可以抑制新冠病毒。
中医药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的关注对象,尤其是千金藤素,它会让中医药的价值上升一个档次,成为全球医学的新战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我们就从一本神书说起。
西方有一本科普神书,《医学简史》,它的开篇非常有趣,是一个极具讽刺的故事。
说的是:假如你耳朵疼需要看医生,那么在不同的世纪,你将接受到不同,而且充满鄙视链的治疗方案。
在公元前2000年,医生会说:来,把这块根茎吃了,你就好了。
在公元前1000年,神父告诉你:根茎都是异教的,来祷告吧。
而到了公元1850年,则变成了:祷告都是迷信,把这药水喝了。
公元1930年,药水又成了骗子,而药片成为主流;再过40年,药片也过时了,抗生素开始流行起来。
至于现在,医生则会告诉你:抗生素都是人造的,不能多用,还是吃天然的根茎吧。
这个故事,本意是告诉我们,医学是不断进步的,但是里面的根茎,却像极了中草药,它从被古人依赖,到被上世纪认为是迷信,再到现在被认可,走了出了V字型的发展路线,如今中医药已经逐渐被西医所认可。
这个过程其实是经验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争论。
中医发展的历史有几千年,古时候就有神农尝百草的神话,历史记载的也有《神农百草经》、《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医学神书,在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下,中医成为传统医学最大的派系,也是唯一能和西医掰一下手腕的存在。
西医侧重科学主义,但是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科学没有办法解释所有的东西,所以西医的经验主义其实也有很多。
这两种主义,其实各有优势。
面对已知的疾病时,西医往往能做到快速治疗,但是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或者未知的疾病时,西医就没办法根据症状对症下药,也只能根据经验主义,不断尝试治疗。
这些医书总结了几千年的疾病种类,所以它们覆盖的植物医药多达12000种,如果再搭配成药方,那更是多不胜数。
所以有时候西医没办法治疗的疾病,中医往往能轻易解决,而中医的某些有用的药方,西医也无法解释。
包括这次疫情也是如此。
中西医在面对同样未知的新冠病毒时,西医基本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中医在历代的疫情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很快就可以派上用场。
比如早期,就有连花清瘟等三大中药入选新冠适应症,而且还远销国外,而在新冠肺炎病毒诊疗第三版方案中,中医就被纳入全国临床治疗,然后第四版就筛选出一部分有成效的中成药开始推广,在中医的帮助下,我们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还要低,就算是西医,也对中医药彻底服了。
而千金藤素抑制病毒,更加证明中药的确是一块宝藏。
那么问题来了,中医药的宝藏到底有多大,又该如何挖掘呢??
答案就在AI上。
说AI之前,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
千金藤素被证明可以抑制新冠病毒,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对它产生质疑,甚至将它认为是玄学?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中药长期不了解、不信任,导致的惯性思维。
而这并不能怪普通人,我们自己也没有将中医药理解透,想想看,连中医自己都不懂中药中有哪些成分,患者和普通人又怎么会懂呢?不了解的情况下,又怎么会完全相信呢?
但这个问题,有望在AI时代被彻底解决。
为什么这么说?
把AI应用在医学上,其实并不少见,基本上中美日韩欧等国家都在研究。
但是要了解AI能给中药带来什么,我们要先看看中药研究的难度。
以屠呦呦寻找青蒿素为例: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疟疾比较猖獗,很多人因此而丧命,所以就希望借助中草药医治疟疾的经验,找到相关的药物,治疗疟疾,但是到底是哪种成分在起作用,中医自己也不知道,
而屠呦呦临危受命,这个过程非常复杂,而且艰辛,差一点就失败了
她先是在中医库中,筛选出相关的药方,从而找出2000种草药,第二步就是再从里面筛选出600多种潜在的中草药,再通过研究锁定200多种草药,再从这些草药中提取380种提取物进行研究。
屠呦呦
但是结果失败了,因为提取的方法错了,青蒿素需要在低温条件下提取,才能保持活性,还要通过分离酸性等步骤才能降低提取液的毒性。
后来,屠呦呦经过阅读大量文献,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才得到启发,从而成功发现青蒿素,中国这才得以战胜疟疾,甚至在全世界推广。。
青蒿素是中药集大成者,如果没有中国先辈的经验总结,就算屠呦呦的技术再好,也很难发现它到底是啥,以及它的具体作用。
中医有12000种草药,而这里面还有没有类似青蒿素的神药呢?
答案是一定有,可能还不少。
但是每种草药里有很多化合物,如果搭配成药方,那就更多了,每一种药方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草药,具体是哪种草药在起作用,还是几种草药合起来才有作用?就需要通过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研究,光靠人力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大数据和AI却可以。
大数据可以帮助中药找出某些规律,从而精准判断药物的疗效,甚至疾病的病理,看到这,大家可能有点蒙。
我举个张艳教授的例子吧。
张艳是医学博士,心血管科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很有名,而且特别擅长中医治疗,在她手里治好的心脏病人非常多。
2014年时,辽宁中医大学对她的242份处方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她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处方中,有6个是常用药,其中前2个是补气和活血的药物,从而验证印章慢性心力衰竭和气虚,心血堵塞有关系,这两种药也成为重点研究对象。
这篇论文的研究至今被很多人引用。
这就是大数据的作用,中医在几千年的积累下,已经存有海量的数据:比如《中华医典》里的书籍和数据库,以及大量的药方等。
而AI的作用,学习和分析中草药,减少中医药研究的工作量,甚至帮助中医们找到类似青蒿素、千金藤素的药物。
事实上,这是完全可行的。
老美的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就开发了自然语言处理的软件算法,然后在543例乳腺癌患者中,找到X线的关键特征,通过这个算法诊断,准确率超过99%,而且速度是普通医师的30倍。
还有老美的科技公司Brightseed,建立了Forager AI平台,通过计算机和生物学,来找到植物中的小分子,至今已经分析出120万种健康化合物。
类似它们的有很多,包括我们中国。
我相信中医和中药是一种财富,在未来也一定能成为主流,被整个世界认可。
好了,我是熊猫,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