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核密度(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原创 吴文清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论文推荐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吴文清1,2,许克福2* 1.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2.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游憩是一个难以...

原创 吴文清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论文推荐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吴文清1,2,许克福2*

1.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2.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游憩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游憩往往意味着在公共开敞空间中进行的一系列休闲活动,包括旅游、娱乐、运动、游戏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文化活动等,而游憩行为是人以游玩、休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方式。游憩行为可以发生在各类空间中,存在于不同客观**中的游憩行为带给游憩者的空间体验感也有所差异。国外关于游憩行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游憩行为影响因素、游憩行为和游憩偏好3个方面。

城市公园承载着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规划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重要场所。随着新城区内公园规划建设越来越完善,老城区内公园开放空间的使用和更新问题日益凸显。在“城市双修”的大背景下,许多城市正在对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进行全面系统的修复和完善,但规划设计方式仍然难以**游憩者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缺乏公众参与和人本主义,难以体现出公园的场所精神和文化精髓。

因此,本期论文推荐的作者以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公园为例,从游憩者及其游憩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游憩者个体属性特征、开放空间的结构类型特征、游憩行为的类型及时空特征3个方面,总结城市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同类型的城市公园开放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下面跟学报君一探究竟!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许克福,男,1969年4月出生,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教授;生态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森林城市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作者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吴文清,女,1993年11月出生,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关键词:城市公园;开放空间;游憩行为;核密度估算;游憩行为观察法;合肥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00631)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08085MC90);安徽省农业大学引进与稳定人才项目( j2014-1)。

引文格式:吴文清,许克福.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45(6):215-222.WU W Q,XU K F.Recreational pre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open spaces in a ring city park of Hefei[J].Jourm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21,45(6):215-222.DOI:10.12302/j. issn.1000-2006.202011003.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1目的

基于各类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该类型城市公园开放空间的景观提升与规划建议。

2方法

以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游憩行为观察法(SOPARC),大数据**、核密度估算法(KDE)、主成分**等研究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把握该类城市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

2.1 实验材料

合肥环城公园位于合肥的老城区,是在旧城墙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开放式公园,周边多为居住、办公和学校用地,服务对象广泛。环城公园以绿地和水域为主,总长8.7 km,最宽达200 m,面积165.5h㎡,其中:绿地面积95.22 h㎡,占环城公园总面积的55.04% ;水域面积为50.33 h㎡,占环城公园总面积的29.09%;其他为园路及铺装和部分服务建筑。全园依环城河道而建,将多处景区串联成一个整体,根据各自所处位置及景观特点分为包河、银河、西山、环西、环北、环东六大景区,与常规公园的封闭式设计不同。

2.2 研究方法

1)选择研究区典型空间进行测量和**。典型空间包括:广场空间(GC)、滨水空间(BS)、绿化空间(LH)、铺地空间(PD)。用大疆无人机拍摄空间的正射影像,对选取的典型空间进行精确定位和范围面积的计算,为数据**和图示化**提供基础资料。

2)分别于在2019年9—11月、2021年3月,通过实地和线上发放《合肥市环城公园开放空间游憩行为现状调查》问卷共637份,回收558份有效问卷,调查内容为游憩者基本情况、游憩需求、游憩偏好及游憩现状满意度等。

3)利用文本大数据进行词频**,从大众点评等平台提取合肥环城公园的评论数据2144条,通过ROST Content Mining 6.0 软件进行文本语义挖掘来研究公园的使用后被评价情况,进而对游憩空间的使用特征、游憩需求进行**。

4)利用腾讯宜出行大数据,从宏观尺度**公园使用现状的时空特征;运用游憩行为观察法(SOPARC)对典型空间中游憩行为的类型、数量和时空分布进行观察与记录。分别选择2019年10月26日(周六)和27日(周日)、2020年3月21日(周六)和3月22日(周日)、2021年的3月18日(周四)和3月19日(周五)的8:30—17:30进行9个小时的定点观察。

3结果

①城市公园开放空间中游憩行为的需求主要来自附近居民、儿童及老人;②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差异较大:绿化空间中游憩行为数量和丰富度**;铺地空间和广场空间游憩行为发生**较高,但类型较少;滨水空间游憩行为**和丰富度均较低;③空间开敞度、空间绿化与铺装程度﹑空间可达性、空间亲水性是空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子;④大部分空间中观赏性游憩行为每百平方米密度低于3.0件,且主要集中在滨水空间;休闲性游憩行为每百平方米平均密度**达10.34件;娱乐性游憩行为密度整体较低且波动趋势平缓;体育性游憩行为密度波动较大。

3.1 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的定性**

3.1.1 环城公园开放空间内游憩行为的总体特征

环城公园开放空间数量众多且类型丰富,服务人群广泛,主要为周边居民和医院、学校、办公楼等公共设施的使用者,可达性高;游憩者数量较多,以青少年和老人为主,个体差异大,结伴进行游憩行为的情况较为普遍;游憩者以步行为主,游憩意愿强烈,游憩行为发生**较高,但**时间不长;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中游憩者的季节分布较为平均,遮蔽性高的空间较受欢迎,总体满意度较高(表1)。不同类型空间游憩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见图1。

▼表 1 游憩者个体属性及行为特征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图 1 不同类型空间游憩行为空间分布特征

3.1.2 典型空间中游憩行为的时空对比

1)广场空间(GC)。广场空间(GC-1,GC-2)中游憩者个体属性与游憩行为差异较大。从时间分布上来看,上午8:30—10:00为高峰时期,游憩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主要开展运动健身型游憩行为。空间GC-1在14:30—16:30出现游憩者人数上升的情况,前者主要因为中老年人进行摄影、棋牌和聊天活动,后者为遛狗及放学儿童追逐打闹、骑自行车、滑旱冰等;空间GC-2在15:30—16:30人数增长明显,主要为男性游憩者坐憩聊天、下棋,此空间游憩者年龄偏大,对于青少年吸引力不大(图2)。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图 2 不同类型空间游憩行为时间分布情况

在空间分布上,广场空间均属于“面”状开敞空间,空间GC-1中的高差变化将广场分隔成多个空间,但大面积铺装且无休息座椅,因此多为休闲运动类游憩行为,静态休憩聊天类游憩行为较少发生。空间GC-2有多个弧形围合座椅,但通行人数较多,因此游憩行为较为单一,以坐憩聊天、带孩子等静态游憩行为为主。游憩行为呈小组团式分布,其余呈分散式分布(图1)。

2)滨水空间(BS)。在3个滨水空间中,游览观景和摄影为最主要的游憩行为。从时间分布来看,空间BS-1早上的游憩者数量峰值出现在8:30—9:00,以中老年人跑步、散步为主,14:30以后,游憩者逐渐增多,以中、青年游憩者游览观景、坐憩聊天为主,一天之中偶有遛狗及带小孩等游憩行为。空间BS-2与 BS-1相比,出现了太极、乐器活动等游憩行为,该空间在下午14:00左右出现游憩者数量高峰,以青年、中年带儿童游憩者为主,出现摄影、露营、捞鱼、舞蹈等游憩行为。空间BS-3游憩者数量从8:30开始攀升至11 :30达到高峰,以带小孩、观景、休憩等游憩行为为主; 13:30以后游憩者****至16:00左右达到数量高峰,摄影和游船为此滨水空间的特色行为(图2)。

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3个滨水空间均属于“线”状空间,景观视线好。空间BS-1属于凹凸空间,较为开敞,其游憩行为在空间上大体呈分散和动态式分布,在景观亭和座椅处稍有聚集。空间BS-2中两个景观亭及水上折线桥属于较为开敞的空间,通行人数多但停留时间短,游憩者多为分散流动型,而在尽端式的半开敞游廊构筑物中,游憩者聚集时间长,呈小范围聚集模式。空间BS-3包含游船码头,为可亲水的空间,由于小空间的围合效果,游憩者多在构筑物中呈聚集模式(图1)。

3)绿化空间(LH)。绿化空间以植物空间为主,可细分为草坪空间和林下空间。在空间LH-1中,上午游憩高峰时段为8:30—9:30,游憩者散步跑步、球类运动居多,以中老年游憩者为主;下午游憩高峰时段为16:00左右,露营及带小孩人数占比较大。空间LH-2的游憩者数量远远超过空间LH-1 ,并随时间大致呈上升趋势, 16:00左右达到高峰,游憩行为**时间较长,以青年和中年带儿童为主。在半开敞的林下空间(LH-3、LH-4、LH-5)中,各种游憩行为存在互相影响的现象,游憩者有一定的领域性。从时间变化上看,3个空间的游憩行为波动性明显,尤其是空间LH-5,由于位置隐蔽,游憩行为受到地形和石子铺装的影响,随意性很强,以游览观景为主;空间LH-3和空间LH-4较为相似,在早晨8:30—9:30时,以老年游憩者运动健身为主,到下午时,中、青年游憩者**,以聊天坐憩、带孩子为主(图2)。

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两处草坪空间都为“面”状空间,游憩行为在空间分布上较为相似,呈现出周围密集中间稀疏的特征,大部分中、青年游憩者分布于边界树荫下,而儿童游憩者分布于草坪**。3处林下空间为“点”状空间。空间LH-3和空间LH-4为半开敞空间,以散点式分布为主。空间LH-3中,座椅随机分布其间,导致该空间的整体性不佳,可利用空间较为分散,通行人数较多。空间LH-4稍有聚集性人流,其具有植物围合空间或尽端空间。空间LH-5是聚集性的小组团状分布模式,此空间为私密性较高的空间,来此的游憩者有较强目的性(图2)。

4)铺地空间(PD)。铺地空间(PD-1、PD-2)为节点空间。空间PD-1的游憩行为在数量上和类型上都更加丰富,且**时间较长,尤其是下午14:00点以后,游憩者数量快速**并在16:00点左右达到高峰,以老年游憩者为主,多为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等游憩行为;空间PD-2的游憩者数量在一天中变化幅度较小,以中年及儿童游憩者为主,多为散步、玩耍等休闲类游憩行为,只做短暂停留(图2)。

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两空间均为“点”状空间。空间PD-1既有开敞空间也有半开敞空间,游憩设施较多,各类游憩行为都有独立的空间且不会受到通行者的打扰,主要是散点式分布模式,在小范围呈现聚集型模式。空间PD-2属于凹凸空间,半开敞式,此空间设施老旧,靠近路边,游憩舒适度不高,主要为分散流动型模式,在骆驼沙池和健身器材处稍有聚集(图1)。

3.1.3 游憩需求**

基于文本大数据进行**,笔者提取大众点评等APP上对合肥环城公园的评价,并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ROST CM6.0软件进行词频**。对所有评价样本进行统计,**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绿化”、“标志性”、“免费”、“孩子”、“适宜”、“附近”、“设施”、“**”等词组,进行语境的构建,则大致可以推断出人们对环城公园开放空间的需求是公园免费开放,有适宜孩子游玩的设施,在附近,植被多且**好。对人群的词组进行排序,发现依次出现的是“孩子”、“儿童”、“居民”、“朋友”、“老人”,说明儿童、居民、老人都是主要的使用群体。对活动的词组进行提取排序,依次是“散步”、“锻炼”、“跑步”、“拍照”、“放风筝”、“划船”、“钓鱼”、“遛狗”、“游泳”、“打牌”、“跳舞”等。这些关键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憩者的游憩需求。

3.2 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的定量统计

3.2.1 开放空间品质**

开放空间的品质可从绿化程度、铺装程度、亲水性等人的视觉感知和到达空间的难易程度、空间的开敞性、是否包含服务或游憩设施等游憩体验两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因此,通过对环城公园12个开放空间在亲水性、开敞性、可达性、游憩设施、绿化及铺装程度5大类进行**,为明确判断该空间是否具备该景观要素,笔者又将此5大类要素按空间的具体特点分为接近水域空间、直接**水面、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半开敞半私密空间、与出入口距离>80 m、与主要园路距离>15 m,步行道宽度大于3 m、景观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草地占区域面积比>0.5、树冠占区域面积比>0.5、硬质铺装占区域面积比>0.5等13个中类,并以1和0来表示空间有无此空间构成要素。

利用SPSS软件对空间要素的相关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将13种空间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法进行主成分提取,提取前4个主要成分,它们对总方差的解释分别为30.395% 、25.370% 、14.855% 、12.158% ,累计贡献率达到82.778% ,解释度较高,可作为评价开放空间品质的主要因子(表2)。根据成分矩阵的因子载荷,对各个主成分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可知,空间开敞度、空间绿化与铺装程度、空间可达性、空间亲水性这4个因子对环城公园开放空间景观**影响较大,是该空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子(表3),而“景观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影响较低。因此,空间围合度适中、有林下遮阴处、铺装及可达性**、地形变化丰富、植物层次丰富、亲水、有丰富的游憩设施的空间可认为是高品质空间,反之,空间开敞无遮荫、铺装及道路破损、植物景观度差、游憩设施破损老旧的空间品质较低。

▼表 2 总方差解释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表 3 开放空间主要影响因子**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3.2.2 不同类型游憩行为密度**

开放空间中出现的游憩行为按其性质可划分为4类(观赏性游憩行为、休闲性游憩行为、娱乐性游憩行为、体育性游憩行为)。利用Excel 和ArcGIS的核密度估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不同类型的游憩行为发生**和行为密度在不同空间的变化幅度较大(图3、图4),说明空间对游憩行为存在较为明显的诱导性。以游览观景为代表的观赏性游憩行为密度在大部分区域位于3.0(每100 ㎡的数量,下同)以下且主要集中于 BS-2、BS-3和LH-3区域,说明大部分开放空间对该类游憩行为的吸引力较低。以坐憩聊天、露营为主的休闲性游憩行为在各空间中波动较为明显,空间BS-3、LH-1、LH-3、PD-1密度值较高,达到6.0以上,这些空间中构筑物和景观设施完备,可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交流、休息、观景、“观人”场所而在空间开敞、缺少座椅和遮荫等设施空间GC-1和空间BS-2中,较少甚至无休憩聊天,阅读写字等休闲性游憩行为发生。娱乐性游憩行为密度整体较低说明开放空间内游憩设施不完善;波动趋势平缓,空间分布较平均,说明钓鱼、带孩子玩耍、舞蹈等游憩行为对空间的要求较低,空间类型对娱乐性游憩行为的诱导性较弱。体育性游憩行为的波动较大,空间诱导性较强,其密度最大值在空间LH-3,此空间是林下空间,可进行太极、做操等小群体性游憩行为,且座椅、厕所等设施也较为完善;其次是空间PD-2,健身器材完善且靠近滨水绿道,线性空间导向性清晰,视线**,以散步为主的运动型游憩行为发生较多。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图 3 各类型游憩行为密度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图 4 各类型游憩行为密度分布图

4结论

城市公园开放空间内游憩行为的类型和特征差异较大,且各类游憩行为对空间品质的偏好度不同。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

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 || 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arcgis核密度(许克福教授团队论文合肥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研究)

  • 发表于 2022-12-19 19:41
  • 阅读 ( 98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李建成
李建成

684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