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是新冠肺炎防控关键期,也是流感高发季节。当新冠肺炎遇上流感季,该如何区分新冠肺炎与流感、普通感冒呢?该如何正确认识新冠肺炎,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近日,新华网推出专题《战“疫”专家说》,第十五期邀请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况九龙教授,和我们一起分享新冠肺炎的相关话题。
新华网:造成新冠肺炎的原因是什么?
况九龙:2019年末,武汉地区发现了一批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经过病原体的鉴定和病因溯源等调查,证实其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中国称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类病毒,由于在电镜下的形态很像皇冠而得名。到目前为止,冠状病毒只感染人和脊椎动物,它可引起人和脊椎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
一说到冠状病毒,可能就会想到2003年的SARS,以及在中东地区流行的MERS,它们也是冠状病毒,但新冠肺炎跟SARS和MERS不同。尽管它们有一定的同源性,但只有不到百分之八十的相似度,因此并不是同一种病毒。
新华网:新冠肺炎是如何传播的?
况九龙: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是由病毒生物学规律所决定的,目前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的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尤其是在没有安全防护情况下与病人和传染源的接触,比如摸到污染的物体的表面,然后通过污染的手又接触到了嘴巴、鼻子、眼睛等。
另外,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里长时间的暴露也有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但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尽管在粪便中检测到病毒,但消化道传播目前还有待于流行病学的进一步观察和证实。
正是因为这个疾病可以人传人,所以要控制这个疾病首先要打断传播途径,让它不具备有人传人的条件,要把传染源隔离起来,把传播途径切断,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蔓延。
新华网: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冠肺炎?
况九龙: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群。第一类,与疑似、确诊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的密切接触人员;第二类,诊疗、护理、探视病例,如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务人员;第三类,病例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第四类,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且有近距离接触的人;第五类,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过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判断是不是密切人员,要分析感染的可能性,要综合考虑接触的方式、接触的程度、以及病例的临床表现等多因素综合判断才能确定是不是一个密切接触者。
新华网:新冠肺炎会对人体造成哪些损害?
况九龙:新冠肺炎始发于肺部,它和流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感染以后病人可能出现咳嗽、打喷嚏、发烧等症状,最后发展成肺炎。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病毒复制期,第二阶段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肺损伤,第三阶段就是修复。
首先,肺是感染新冠肺炎的原爆点,这种疾病通常会在三个阶段攻击肺部:病毒复制期、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期和肺损伤期。感染初期,新冠病毒会迅速入侵人体肺细胞。出现双肺肺炎,并伴有呼吸急促等症状。接着,进入第二阶段,免疫系统展开工作。病毒入侵后,我们的身体会开始战斗,向肺部输入免疫细胞,清除损伤,修复肺部组织。正常情况下,发炎过程会受到严格控制,并且仅限于被感染的区域。但有时免疫系统会失控,免疫细胞杀死所有的东西,包括健康组织。在第三阶段,肺损伤将持续下去,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即使没有死亡,一些病人也会罹患永久性的肺损伤。
其次,“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如TNF-α、IL-1等是指免疫系统用来发出警报的蛋白质,它们负责把免疫系统集中到感染部位。接着,免疫细胞杀死被感染的组织,拯救身体其他部分。免疫系统的日常工作是清除感染,当人体遇到威胁时依靠免疫系统保护自己。“细胞因子风暴” (cytokine storm)是指是指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如果免疫系统被激活到极限程度或者失去控制,它就会伤害宿主,极端的免疫攻击,引起肺部严重损伤,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和多脏器衰竭。除了肺部病变特征以外,出现了至少一种其他症状:肝酶升高,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压降低、急性肾损伤、心肌损害、心脏骤停,即免疫系统不仅攻击被感染的细胞,连健康组织也不放过。
最后是多器官功能损害,产生细胞因子风暴后,由于引发的炎症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会进入循环系统,引发多个器官的系统性问题,出现肾功能衰竭、心肌损害、心力衰竭、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
新华网:出现呼吸道症状,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肺炎?
况九龙:基于目前的流病学调查,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闭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重症患者多在发病后1周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严重患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无发热、无肺炎表现。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如果出现早期临床表现,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C)、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新华网:当下正处于流感多发时期,怎样区分流感与新冠肺炎?
况九龙:感冒的临床症状主要以鼻塞、流鼻涕、打喷嚏为主,症状较轻。没有明显的发热、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等症状,体力、食欲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影响。感冒的人一般都是上呼吸道症状比较严重,全身表现症状一般较轻,一般没有生命危险,吃药后症状会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7天左右一般可以自愈。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不仅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且还会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在冬春两个季节也是流感流行的季节,一般可以分为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流感患者一般发病会比较急,症状比较重,症状为高热、咳嗽、咽痛。大多会出现发热的症状,而且体温可以上升到39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症状仅有一点发热、咳嗽、畏寒以及身体不适,但是随着病程的发展,不仅会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而且还会出现乏力的症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约50%的患者多在3~5天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一周后病程会逐渐加重,发展到肺炎,甚至重症肺炎,会出现呼吸加快、呼吸衰竭、多器官损害的情况,甚至会导致死亡。
如今是感冒、流感的高发期,务必谨慎判断自己的状况。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判断,特别要注意(1)发病前14天内是否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2)发病前14天内是否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即确诊病人)有接触史;(3)发病前14天内是否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患者;(4)是否有聚集性发病。
新华网:哪些是新冠肺炎易感人群?
况九龙:
1、老年群体
关注现在的“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年龄分布”,“老年人群”的占据比例是最大的,老年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皆属于“年龄分布中的最大份额”。相对而言,老年人群的机体能力处于下降阶段,脏器能力和免疫能力皆低于年轻人,所以他们更容易“被新冠病毒击败”,患病风险自然会更高。
2、“人流密集场所”的人群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说,其传染方式更多是“飞沫”传染,因此,人多的地方,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自然就会更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不甘于寂寞”,总是习惯到人多的地方停留、玩耍,有些人也可能是由于工作的特殊原因,然而在封闭、空气不流畅且人流密集的地方更容易发生“病毒传染”的情况,人多,病毒就多; 空间小,病毒单位空间内的数量就多,这样一来传染的风险自然就会增高。
3、本身存在“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
通过官媒的数据报道,发现在公示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属于本身存在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等问题的患者;存在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也属于“新冠易感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4、生活习惯不好、自身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平常的生活中不喜欢运动锻炼,平日里长期久坐、吸烟、饮酒;很容易就会被旁边的人传染感冒,说明 “抵抗力相对较低”,这类人群也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这类人群需要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模式,多锻炼,吃动睡平衡安排,增强对病毒的防御能力。除此之外,像小朋友、孕妇以及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也都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这些人更需要在生活中“重点防控”,避免被疫情侵袭。(王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