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刻度尺上,1cm是一段很明显的长度,它的十分之一,即1mm,已经很微小了;1mm的十分之一,即1dmm(丝米),将更加微小,可能还没有刻度线本身的宽度大,如下图所示:
常见的毫米刻度尺
所以,普通的刻度尺,只能做到毫米级的精度,毫米以下的分度,很难通过肉眼可分辨的刻度线直接表示出来。
我们来看一个测量长度的实例:
长度测量实例一
物体的右端线并没有和某一条刻度线对齐,而是落在了两条刻度线的之间。所以,我们把长度读作“7mm”或者“8mm”显然都是不对的,因为物体的长度明显大于“7mm”而小于“8mm”。
应该怎样做,才比较合理呢?
既然物体的长度大于“7mm”小于“8mm”,那我们的读数就应该是一个介于7和8之间的数字,也就是说应该是七点几毫米才是合理的;比如“7.5mm”,它就比“7mm”和“8mm”要合理的多。
那么小数点后面的这个数字应该取几呢?
只能是通过观察物体右端线与两条刻度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观察物体右端线相对于其中一条刻度线向左或向右的偏移量来进行估计了。
这个“偏移量”,不同的观察者,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因此会读出不同的数据。如果你通过观察,认为物体右端线基本位于两条刻线的正中间,可以读作“7.5mm”;如果认为更偏向左侧的刻度线,那么读数就可以在“7.1~7.4mm”之间;如果认为更偏向右侧的刻度线,那么读数就可以在“7.6~7.9mm”之间。在这个例子中,我觉得物体的右端线在两个刻度线的中间位置但稍微有点偏右,所以呢,我就读作“7.6mm”。
长度测量实例一
这个结果中有两个有效数字,数字“7”是我们通过刻度线读出来的,它是确定的、精确的;数字“6”是我们用肉眼把1mm进行十等分,然后判断物体的右端线在这十等分中所处的大概位置而作出的一个估计值。
这个过程,就是“估读”。
这个数字“6”,虽然是我们估计出来的,但是它具有实际意义,因为“7.6mm”这个读数,比“7mm”或“8mm”更接近于物体的实际长度。
再来看第二个测量实例:
长度测量实例二
我们发现物体的右端线和9mm这个刻度线完全对齐了。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不用估读了,放心大胆的把物体的长度记作“9mm”呢?
不行!
因为按照上面的分析,我们所说的“对齐了”,其实质意义是:“物体的右端线相对于某一条刻度线向左、或向右的偏移量为0”。
一个好的规则,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
所以,对于对齐的情况,我们就把估读的这一位数字记作0。
这个实例中的读数,应该记作“9.0mm”,这样就和第一例中的读数保持了相同的格式。
从上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估读是有必要的。估读的本质,就是我们运用自己的眼睛,把刻度尺上的最小分度再进行十等分,然后用0~9这10个数字来量化表示物体的右端线和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它是我们在有限的仪器精度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测量数据更精确,进一步逼近真实值,从而获得更高的测量精度。同时,它也是一个受个人主观影响较大的事情。不同的观察者,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判断,读出不同的估读值。
再看第三个测量实例:
长度测量实例三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数据:3.57cm。
这个数据中的数字3和5是我们通过刻度线读出来的,数字7是估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