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里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里的“落”,是动词,是“挖”、“刨”的意思。然而……我大错特错了。
落花生
因为在苏北、鲁南和皖北等地的方言中,庄稼收获完,再到田地里检查一遍有没有遗漏的农作物就叫“捞”,意思是搜索、找寻。比如捞红薯、捞花生、捞土豆等,反正只要是田地土壤里长出来的农作物,收完之后都要再“落”一遍。
而且,“落”字是多音字,不只是读“lùo”——落下、落后、落地的意思;还念“là”,是遗漏之意;此外,它还读“lào”,是降落、坠落的意思。另外,“落”还念“lūo”,落落大方。
《落花生》作者许地山
误会了几十年后,到今天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落”是名词,“落花生”就是指花生,感情作者许地山出生于台湾,1岁时就随全家迁回福建龙溪,福建人把花生叫“落花生”,这也许就是闽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方言罢。
比如花生在苏北、鲁南一带叫“果子”、“长果”、“萝生”等。
在查阅了一些文章资料后,突然间幡然醒悟,对花生叫“落花生”更深有体会,觉得这个名字更贴切。
刚从土地里拔出来的花生
花生为啥叫落花生呢?就是因为它的花落后子房伸入土里一、二寸,然后才长成荚果,所以叫“落花生”。花落了才生嘛,形象生动。
花生:蔷薇目、豆科、落花生属,当年生草本植物。花生根部有根瘤,茎和分枝有棱,羽状复叶,黄花,开花后形成隐头花序,然后弯曲伸入土中,发育成熟为果实。
花生
与辣椒、向日葵、土豆、玉米、西红柿等农作物、蔬菜一样,花生并非中国的原产植物,它起源于美洲,明朝中期才传入中国,然后由沿海传入内陆又经过了很多年。直到大清乾隆年间,花生仍然是一种很奢侈的食物,富贵、官宦人家才能吃到,寻常人家很难见到,也吃不起。
《落花生》配图
那么,许地山写《落花生》这篇散文,全文才500多个字,叙事平直,波澜不惊,平淡如水,没啥新奇的内容,就是描述一家人种、收花生的事。通过父亲与孩子们讨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述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也隐喻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愿有益于社会的理想价值观。
突然间想说,长在土里的不仅仅只有花生,土豆、红薯、山药、莲藕等作物或蔬菜都是土里生土里长的,它们的作用、优点都不比花生差,作者为什么只写落花生呢?
作者一家五口人
答案其实就在一个“落”字上!落花生、落花生,花落了才生,花落了才入土结果,它的花明明开在枝条上,果实却长在土里。这就是花生的与众不同之处。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花生从播种到开花,只需要一个多月,但它的花期却长达2个多月!它的花单生或簇生在叶子腋窝处,被昆虫授粉后四、五天子房根部就长出子房柄,子房柄长长后,顶端又硬又尖,形状如针,所以农民把它叫做“果针”。果针有很强的向地性,几天后就钻进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横生,逐渐膨胀发育成荚果,这就是花生。
许地山
那么,花生为什么不直接在枝条上结果,非得要钻入土中结荚果呢?
原来,花生的子房需要在黑暗的环境中才能发育为果实,也是为了更直接地吸收营养和水分,以供应生长。因此,花生的生长过程很奇特。就像文中作者的父亲所说的:“它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落花生》原文
那红薯不也是这样吗?如果说红薯没有鲜艳的花朵,那么山药总会开花吧?土豆总会开花吧?你不挖出来也不知道它们有没有结果实啊!
当然,用现在的眼光看,《落花生》一文也有许多不合情理之处:比如母亲说要过一个收获节,还要请父亲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为何要请呢?一家人还用如此客气吗?而且,当晚天色不好,可是父亲也来了,父亲在哪呢?难道一家人不住在一起吗?品尝自家人种的花生罢了,何需如此“兴师动众”呢?
文中说,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伟大、体面的人难道不好吗?都做小人物,社会还怎么发展?人类还怎么进步呢?
收获花生,是很辛苦的一件农活
作者许地山于1941年8月4日病逝,享年47岁。他的笔名就叫“落华生”,难怪他写《落花生》。说他是著名作家,其实还是因为这篇短短500余字的《落花生》入选了教科书的缘故。其实,许地山没有一部长篇,甚至连中篇都没有,他的作品最多的是短篇小说和散文,影响力并不大。但与朱自清一样,凭一篇《背影》名满天下,许地山也是凭《落花生》蜚声文坛,他其他的作品,大多波澜不惊,没多大影响力。至于现在的人们,更是对许地山没啥印象。
作者许地山
说到散文,鲁迅二弟周作人的散文乃是一绝,民国诸多文学大咖的散文都难出其右!连鲁迅都佩服万分。
回到开头,花生就叫花生,“落花生”这个名字也只能是地方方言,并不是普遍的叫法。说来甚是惭愧,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花生叫“落花生”,我一直以为落花生是刨花生、挖花生,就是收获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