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好厚葬(古代守孝三年)

至商周以来,诸侯越级厚葬之风越刮越烈,周天子的礼制规定被丢到墙角发霉。 青铜鼎器本来是贵族王侯身份的象征,随葬的标配,当时却成了“很时髦”的追求。 不仅是诸侯经常越线,普通老百姓也...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至商周以来,诸侯越级厚葬之风越刮越烈,周天子的礼制规定被丢到墙角发霉。

青铜鼎器本来是贵族王侯身份的象征,随葬的标配,当时却成了“很时髦”的追求。

不仅是诸侯经常越线,普通老百姓也想尝试下这种感觉,于是乎“庶人用陶鼎随葬”的现象开始频频出现。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陶鼎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陶鼎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陶鼎

我们都清楚,鼎这种器物最初是用来煮饭的厨具,后来逐渐演变成象征权利地位的标志。

这种随葬的陶鼎和标准青铜鼎还是有差别的,这玩意怎么看都很像“火锅”。

不过,可别小看了这些陶制鼎器,当青铜鼎的地位如日中天之时,它们的身价也随之提高,也有礼制的意义。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汉黄釉陶鼎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西汉彩绘陶鼎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陕西宝鸡汉墓出土铅釉陶鼎

战国至汉代曾大量出现铅釉陶鼎和彩绘陶鼎,多作随葬冥器,汉代以后则逐渐消失。

陶鼎随葬只是其中之一,小到吃喝用品、生活用具、各种纺织品、服饰,大到墓穴的建造、仪式、棺木等无不争相攀比。

毕竟当时的生产效率不高,世间大刮这种“不正之风”,大量民生物资被深埋地下,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剧增,造成的浪费属实不小,使得当权者也有察觉,这种风气不仅仅是对礼制的僭越,更多的是对物资的浪费和对民生与军备的影响。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韩非子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管仲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也,则利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罪夫当丧者。”

齐桓公对厚葬之风很担心,于是跟管仲讨论,管仲一语道破,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呗,于是出台了非常重的惩罚条例。

但齐桓公自己却违规,成了厚葬的典范。

齐桓公的墓在西晋永嘉年末被盗,根据《史记》所载:“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晋永嘉年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狗入中,得金蚕数十簿,珠緛、玉匣、缯采、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当权者都不能以身作则,典型的州官与民火的做派,不可能服众。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那么,出生在春秋时期的圣贤孔子,是怎么看待当前这种厚葬的现象呢?

《礼记·檀弓上》:“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无)。’子游曰:‘有无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

孔子的弟子子游就当下丧葬用品的浮夸问题请教老师,孔子说,应当与家庭的实际情况相称。子游又问,家庭情况参差不齐怎么办?孔子说,富裕的切勿厚葬过礼,条件差的,有衣服掩盖,入棺下葬就可以。难道会有人指责他失礼吗?

由此可见,孔子的意思是丧葬程度根据自家的经济水平来定,切勿超规格,不赞成互相攀比,同时也能品味出当时的攀比之风是比较严重的。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颜回像

孔子的弟子之一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指的就是颜回。

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

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颜回)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太过了!”孔子说:“有悲痛太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当颜回的父亲请求用孔子的乘车用作葬具(灵车)时,却遭到孔子的拒绝。

不是孔子小气,而是孔子认为,子丧而父在,则不可厚葬。况且,颜回的级别如果使用自己的车马,则是越礼行为。

孔子对自己最钟爱的学生,也是反对铺张的。

但是据说,在颜回弟子们的坚持下,颜回最终还是厚葬了。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颜回墓

《墨子·节葬下》中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舆马女乐皆具。……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

意思是,国君杀人殉葬,多则几百,少则数十。将军和贵族士大夫杀人殉葬,多则几十,少则几个。并且是车马、歌伎、舞女俱备。

这种殉葬做法,不仅是严重浪费民财,简直是残害生命的野蛮行为。

也难怪孔子无法劝阻颜回的弟子们了,老百姓的所谓厚葬与天子贵族们动不动杀人殉葬来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孔子并没有坚持要求殡葬从简,只是不要越礼,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干瘦驴拉硬屎的事儿。

那么当时就没有极力推广薄葬的人吗?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墨子

当然有,那就是前面说的墨子,他的建议叫节葬。

《节葬》是墨子的著作之一,共分上中下三篇,可惜上中都已经遗失。

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将柰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己矣。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

墨子认为,仁者为天下谋划,就像孝子给双亲谋划一样没有分别。双亲贫困则想办法让他们富裕,人民数量少,则想办法让他们增加(这里是建议统治者多考虑民不聊生的原因),世道乱则考虑如何治理。

当这样做时,也有力量不大、财力不够、智谋不足的时候。但不能偷懒,不能有钱不使,有能力不用。

孝子能尽心尽力为双亲做这三种打算,也就足够了。

这是墨子对当权者们的建议,也是对孝子们的建议。

墨子同时指出了当前丧葬风俗的严重后果,原文太长,小弟简单讲解一下。

“用厚葬久丧使国富家足,是不可能的。要以此使人民数量增加,可能吗?”

“现在实行厚葬久丧的原则,国君死了,服丧三年;父母死了,服丧三年,妻与嫡长子死了,又服丧三年。然后伯父、叔父、兄弟、近支亲属、姑父母、姐姐、外甥、舅父母死了,都要服丧。”

“上层士人守丧,必须搀扶才能站起,拄著拐杖才能行走,按此方式生活三年能行吗?”

“百姓冬天忍不住冷,夏天忍不住酷暑,生病而死的,不可胜数。这样会大量妨碍男女之间的交媾(生小孩)。以这种做法追求增加人口,就好像使人伏身剑刃而寻求长寿,人口增多的说法不可能实现。”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看来当时要求守孝三年是真的在墓前守着不能回家的,什么生产劳动,照顾家人,娶妻生子都耽误了,有些身体不好的说不定不能活着回来。

墨子还针对当时的其它厚葬劣习口诛笔伐、狠狠的教训了一番。

“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

墨子是反对厚葬,提倡从简的,那么还有更“极端”的吗?

古代守孝三年,身体不好可能就挂了,古人是怎么看待厚葬的?

既然有裸婚的,就有裸葬的,道家的想法很干脆,把自己还给自然吧。

老子主张的“裸葬”是非常节约的,也有黄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意思。

“不为死者具衣衾、棺椁,赤身而葬谓之裸葬...人死,肉体已弃,故奉衣于灵魂”

赤条条来到人间,又赤条条离开人间。这种殡葬方式有些极端,除非是“意志坚定”的人,一般人确实很难接受。

与裸葬相比较,墨子的节葬就相对好接受多了。

孔子的建议是守礼,墨子的建议是节约,而老子的建议是归真。

厚葬和裸葬代表着两个极端,而节葬是介于两者之间,也是建议人们应该接受的一种思想。

两千多年前,大圣至贤们就已经给后人留下了古训,很显然,子孙后代大多没有采纳这三位智者的建议,厚葬之风依然吹了几千年。

今天,火葬已经大部分取代了土葬,厚葬风俗却没有因此而退却,奢华的墓地、昂贵的骨灰盒、繁杂喧闹的葬礼,不输婚礼的宴席。

现在的我们,还是多考虑考虑父母双亲健时多尽尽孝道吧,这比啥都强!

  • 发表于 2022-11-24 14:07
  • 阅读 ( 105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珊珊天使
珊珊天使

707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