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新时代新生态】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河口镇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是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线。
站在河口镇黄河观景台放眼望去,坡下不远处是静静流淌的黄河,坡上是集中连片的生态林,沿岸绿树护堤,周围已经形成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这里从前是荒坡、沙滩、碱地,现在全部种上了树,共有5000多亩。
黄河像母亲般眷顾滋养着内蒙古,出黄土高原一路向北,穿沙辟石,百折奔流,在阴山之南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几”字弯内,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30公里,流经乌海、阿拉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6个盟市,51个旗县。
作为黄河流经长度第二位的内蒙古,也以拳拳赤子之心守护着母亲河,肩负起守护黄河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按照生态保护为前提,污染防治为根本,节约用水为保障,绿色产业为基础,城市群圈为龙头的“五为”原则,内蒙古着力打造沿黄生态走廊带、沿黄绿色经济带、沿黄文化景观带,努力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建设千里沿黄生态廊道,让黄河成为清源永流的生态河
站在乌海黄河东岸,快艇劈开水面,红嘴鸥、赤麻鸭轻快掠过,乌海湖如同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沙漠之间,浑然天成。7年前,这里是侵害黄河的沙丘与荒漠。
黄河流经内蒙古有70%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大量泥沙入河威胁着黄河。黄河进入内蒙古第一站,便遇到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侵扰,10年前每年300万吨的泥沙涌进黄河。
守护黄河,首要是“治沙”和“防沙”。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内蒙古特意加了“沙”。沿河6个盟市联手着力打造沿黄生态走廊带。
乌海和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联手治理黄河两岸沙丘。在磴口县,曾经有一句民谚流传甚广:“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眼难睁,大风活埋人。”磴口人民众志成城矢志不移,接力种树种草治沙护河,一代接着一代干。该县首任县委书记杨力生1950年上任伊始,提出“沿沙设防,植树造林,沿河筑堤,沿堤栽树,营造黄河护岸林带”。“大漠愚公”谢恭德带领妻儿老小挖渠开荒,坚持植树造林40年,硬是让5000亩寸草不长的沙漠披上绿装。
目前在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起了154公里护河林带,林地面积4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扩大到现在的20.56%。
而与乌兰布和沙漠一河之隔的工业新城乌海,实施了内蒙古最大的水利工程。2013年,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历时5年建成,集黄河生态修复与发电一体,现在库区已经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湖泊,当地人称“乌海湖”。统计显示,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进入黄河的泥沙由7%减少到2%。
乌海牢牢坚守生态底线,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先后实施黄河库区大坝绿化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形成了乌海湖西岸3000亩防护林带、东岸3万亩环湖生态绿地。
为永保黄河安澜,内蒙古规划800公里长的黄河内蒙古段两岸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各地持续接力建设,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构筑沿黄安全生态屏障,还黄河以清流。
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黄河流经最长的地区,采用多方投入参与的修复建设模式,涌现出亿利、东达蒙古王等一批沙产业龙头企业,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度“双提高”,入黄泥沙量由过去每年1亿多吨减少到5000万吨左右。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70%,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达53%。
南海湿地是九曲黄河给包头的馈赠,也是我国纬度最高的黄河湿地。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湿地资源,10年前,包头市南海湿地管理处成立了湿地保护站,综合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南海湿地管理处湿地资源管理科科长苗春林见证了这里生态保护的成果:“10年来,南海湿地水清了、鸟多了、面积大了,鸟类由过去的77种增加到229种。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变好了,更宜居了。”如今,南海湿地面积由过去的1585公顷增加至2992公顷。由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改善,该湿地被专家誉为包头市的“五库”——碳库、水库、氧库、食品库、基因库。
黄河进入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段,便是有名的走西口码头“河口镇”,这里既是沿黄一带的生态脆弱区,也是沿黄生态走廊建设的重点区域。托克托县沿黄生态走廊建设累计造林面积6.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6万亩,退化林修复工程1.8万亩。
托克托县委书记李春燕经常在黄河边查看水情,他说:“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划定了3.3公里沿黄生态保护区,推行了河长制、湖长制,严格执行24小时入黄水质监管。在加强天然林保护的同时,我们启动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打造绿色产业带,让黄河成为负载人民生产生活的幸福河
9月20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陕西榆林沿黄城市第四次联席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发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倡议书》,携手治理工农业生产向黄河排污,建设绿色产业带。
内蒙古沿黄流域,是内蒙古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崛起了“呼包鄂”城市群。全区75%的发电量、80%的炼钢和50%的有色金属,全区绝大部分煤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建材、大数据等产业均集中于此。
内蒙古沿黄地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遏制工业和农业排污。今年8月,黄河岸边运行了近20年的准格尔小机组电厂全部拆除。与此同时,在达拉特电厂,单机100万千瓦的节水环保机组开工建设。淘汰落后污染产能成为绿色发展的自觉行动。
内蒙古“几”字弯内煤炭资源丰富,过去矿区星罗棋布、工厂林立,饱受工业烟尘、粉尘、扬尘污染。内蒙古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组织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焦化行业提标改造、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烟尘扬尘粉尘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出重拳治理环境。关停污染企业、矿山,建设绿色矿山。
在乌海骆驼山矿区,以往散乱堆放任其自燃的渣山被重新规整,自燃已经熄灭,原本黑色的矿渣已重新覆土,并种上了植被,满山细密的青草绿意盎然。
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是黄河古道留下的淡水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因农药化肥大面积使用以及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入等因素,乌梁素海遭遇了严重的污染危机。近年来,巴彦淖尔强力推进一系列治理工程,累计实施37个项目,完成投资32.7亿元。
“以前,船开进水域,人都能闻到明显的臭味,现在水干净了,人坐在船上行驶在乌梁素海,仿佛回到儿时最初的记忆里那片干净美丽的海。”住在乌梁素海边上的王志强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直观感受。
因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转型升级,打造国家清洁绿色能源基地,是内蒙古沿黄河经济带建设的重头戏。沿黄地区严把项目关口,不再审批焦化、钢铁、水泥、电石、铁合金等新增产能项目,不再规划新建常规燃煤火电项目,重点引进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用有限的大气环境容量优先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投资一批高端项目、技改一批低端项目,严控过剩、低端产能投资,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
黄河南岸,鄂尔多斯市在煤基清洁燃料、煤基新材料、精细化学品以及风电光电火电打捆外送等领域重点突破。目前,全市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产能达到1533万吨,煤炭实现了从燃料到材料、从黑色资源到绿色产业的华丽转身。
黄河北岸,包头市,以稀土新材料为突破口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呼和浩特市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装机能力达到73万台,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在黄河边上兴起。
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节水,自然而然地成为黄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巴彦淖尔市实施控肥、控药、控水、控膜行动。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累计完成骨干渠道衬砌1400公里,年节水量5亿~7亿立方米。节水的同时,发展现代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天赋河套”地区公共品牌家喻户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成为中国人的“厨房”。
早在2010年,内蒙古就出台了打造黄河“几”字弯经济带的规划,“十四五”新规划,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加细化。目前,“呼包鄂集宁”城市群已经实现高铁1小时交通网,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地区,并向全国重要城市集群的目标迈进。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黄河成为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文化河
金秋时节,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游人如织。这里是有名的黄河大峡谷。黄河从昆仑山一路奔腾,舞动着身姿来到这里。万里长城翻越崇山峻岭,蜿蜒而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难得的美景——长城与黄河交汇、握手。黄河、古村、明长城……奇险的地貌和古朴的韵味,使老牛湾成为旅游者的“天堂”。
“我从一名摆渡人变成观光游船职业船长,这是没想到的幸福。”在老牛湾旅游景区,当了20多年黄河摆渡人的吕永胜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他说,过去峡谷内水位线比现在低大约50多米,行船非常困难,而现在可以开大客轮。
几千年来,在阴山与黄河之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融集聚,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两岸撞击凝聚,孕育了奔涌的大河精神与奔放的马背风格。胡服骑射、昭君出塞等历史积淀光彩夺目。内蒙古沿黄两岸地域文化各具特色,自然景观壮丽神奇,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旅游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讲好黄河故事”、发展文旅产业成为内蒙古人的向往。
巴彦淖尔市建设黄河全流域文化产业园、黄河水利博物馆、蒙元文化博物馆、世界岩刻博物馆、黄河风情特色小镇、河套非遗小镇、乌兰布和沙漠旅游区。2018年,河套灌区成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鄂尔多斯市努力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鄂尔多斯市加强黄河主题文艺创作,打造一批有鲜明特色的黄河文化基地和旅游带、旅游区,实施了响沙湾、黄河大峡谷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另一方面,鄂尔多斯市推动黄河文化与脱贫攻坚、乡村旅游相结合,在黄河沿线精心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综合体。
古云中郡托克托县位于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在这里,黄河与沙漠相遇,一边是滔滔黄河水,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库布其沙漠,形成一半水、一半沙的秀美景色。托克托县按照沿黄休闲观光经济带发展定位,传承沿黄地区文化脉络,推动沿黄文旅产业快速发展。金秋国庆期间,呼和浩特市全力打造黄河大峡谷文旅融合品牌,推出10条以黄河为主,涵盖周边主要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在着力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加强黄河文化系统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黄河文化、草原文化。要依托黄河湿地、准格尔黄河大峡谷、长城遗址,以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黄河“几”字弯旅游线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4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