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是(诗人读书与读书诗)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荡漾着朵朵有关读书的浪花。它们熙攘闪烁、耀人眼目、启人心智。面对这林林总总的浪花,我突发异想,姑且称之为“读书诗”吧。 晚唐诗人杜荀鹤在《读诸家诗》中有言:“...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荡漾着朵朵有关读书的浪花。它们熙攘闪烁、耀人眼目、启人心智。面对这林林总总的浪花,我突发异想,姑且称之为“读书诗”吧。

晚唐诗人杜荀鹤在《读诸家诗》中有言:“辞赋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莫过诗。”此话一语见地。大凡能作诗、作好诗的人,尤其是诗国里那些重量级、超一流的诗人,都是文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勤于读书、饱览群书的佼佼者。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隔代师生”——陶渊明与苏东坡的美谈,“眼高于顶”的宋代苏大学士东坡先生,一生称“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当然五柳先生收不收这个学生,只有穿越到西晋问一问这位著名的大诗人了。我想,时隔700年后,陶渊明能收到苏轼这样高踞文学峰巅的学生,九泉之下一定是偷着乐的。苏轼称陶渊明为师,缘由之一就是佩服陶老师的勤奋读书。果真如此,陶渊明即使辞官归隐以后,已经没有了“读书好进身,学而优则仕”的压力和追求,仍然如出仕之前一样,勤读不辍。他在《读山海经》诗中,这样写照自己:“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而苏轼呢?他自幼喜爱读书,小小年纪就自写一副对联挂在书房内:“立志识遍天下字,发愤阅尽人间书。”他一生不仅饱览群书,还善于总结读书的途径和方法,“八面受敌”就是他创立的著名读书法。此法何意,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作了注解:“旧书(古代经典书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正是这种专一、专精和坚持不懈的读书,才造就了他“读书万卷始通神”的无二才分和“雄视百代”的文豪地位。

诗人们在自己的读书生涯中,将自己的亲身感受或庄重、或诙谐地记录下来,用以自勉和勉励后人。今日翻来,惟妙惟肖又耐人寻味:

——书如食品。“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王安石)绝句当朝餐。”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晨起读诗并以《读诗》为题写下的诗句。读此诗句,仿佛听到了千年前一对夫妻的对话:“老爷,快来吃早餐呐。”“我读到半山这么好的诗,腹中已饱了!”宋代另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大诗人陆游,读起书来更是废寝忘食,尤其珍贵的是他为今人留下了许多有关读书的诗,仅以《读书》《冬夜读书》《秋夜读书》《夜读兵书》《五更读书示子》为题的诗就有多首。如他在一首《读书》诗中曾这样写道:“放翁白首归剡曲,寂寞衡门书满屋。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

什么好饭都是热了凉、凉了热,不读满五车之书就不觉得饿。

——书如老友。唐代诗人司空图在《退栖》一诗中这样写道:“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今日的读书人对“得剑乍如添健仆”恐怕没有多少体验,可对“亡书久似失良朋”可能有同样的感受,想读一本读过的而一

时又找不到的书,就像失去一位要好的朋友

那样着急、那样不知所措。有道是“时空不穿越,观念可贯通”,把书当成老友的比喻,在隔朝的明代产生了呼应、唱和,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与司空图如此同频共振,说明“书”如“友”,“读书”如“交友”,对于成就一个人的人生多么重要。

——书如佳人。清代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在范县做县令时写过《怀扬州旧居》一诗,诗的前四句说:“楼上佳人架上书,烛光微冷月来初。偷开绣帐看云鬓,擘断牙签拂蠹鱼。”他视书如佳人、读书为窥美女,可不是边读书边胡思乱想。无独有偶,同是清代的、与赵翼和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的袁枚,在《偶然作·其三》中更为直言不讳地说:“见书如见色,未见心先动。只恐横陈多,后庭旷者众。”且不说诗人这样比喻“正统”正确与否,但就调动内心的激情读书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在洋洋洒洒的“读书诗”中,有着许多劝学劝读的诗,令一代一代读书人一见便快意全开,增神提劲,勉励着自己登越“书山”、跨渡“学海”。如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再如五代十国时期王贞白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白鹿洞二首其一》),还如宋代赵恒的“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劝学诗》)……不过,人之所好各有异同,我最推崇并源源不断赐予我读书力量的,还是唐代诗人并书法家颜真卿的这首《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发表于 2022-11-10 16:48
  • 阅读 ( 96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李哥旭
李哥旭

707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