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的祖先被认为是由远古的蜥蜴类进化而来的,但是最原始的演化是在何种环境中发生,是在海洋还是在陆地环境中?这在科学界并没有确切的化石证据来证明,也仅仅是一些预测理论而已。爬行动物曾在亿万年前就已脱离了海洋,适应了陆地生活,逐渐演化成为了地球上具有统治地位的类群。
如今的龟鳖类和鳄类都是爬行动物横行地球时代遗留下来的活化石物种。对远古地球时代的生物演化研究一直是古生物科学家追求的热点之一,随着一些深埋地下的化石不断地被挖掘出来,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还原,也让我们窥探那些曾经横行地球的远古巨兽。
海洋是孕育远古巨兽的温床,广阔深邃和物种丰富的海洋环境,能提供给它们足够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而陆地上也有一些体型庞大的,令人望而生畏的远古巨蛇。下面我们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一起来看看那些已被确认的远古蛇类。
巨蛇科
按照古生物学家的分类学研究,由冈瓦纳古大陆分裂出的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和马达加斯加,都发现了巨蛇科类的化石。现代的蟒科蛇类,按照进化树分支分为旧大陆的蟒亚科如网纹蟒、缅甸蟒、非洲岩蟒,以及新大陆的蚺亚科如绿水蚺、红尾蚺。巨蛇科不属于蟒科,而是那些曾经生活于地球上的远古巨蛇类。
玛德松纳蛇 这是白垩纪巨蛇科的典型代表物种,至今约7000万年前,也是发现生存年代最古老的巨蛇,至今发现的化石标本并不完整,很难还原出它们的大概面貌,也仅能估算出体长可达6米,由于它们没有现代蟒蛇所具有的口腔方骨,并不能吞食猎物,仅能吃一些小型恐龙,幼龙等。
印度古裂口蛇 20世纪80年代,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当地一家水泥厂进行爆破,工人们发现了一些类似古老炮弹的东西,科学家发现这些炮弹有可能是恐龙化石,还有一些看起来像是白垩纪时期的蛇骨的东西。
美国学者对这些蛇骨进行了研究,证实了这是一条罕见的蛇,就是印度古裂口蛇。而这些蛇死在恐龙蛋的周围,进而证明了这种古蛇捕食恐龙幼崽为食的证据。
印度古裂口蛇体型并不大,估算体长约为3.5米,主要生活于上白垩纪,距今约6600万年前。
泰坦蟒 这种巨蛇首次于2009年命名,因发现于哥伦比亚的塞雷洪煤矿而得名塞雷洪泰坦蟒。根据发现的28个化石标本个体估算,泰坦蟒的长度在12-15米之间,相当于一辆公交车,身体最粗部分可达1米,体重超过1吨。它们被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已知的史上最大蛇类。
在6000万年前的南美洲北部,这里曾是一片比今天的亚马逊平原还要炎热、潮湿的雨林地,泰坦巨蟒就生活于此。研究显示,泰坦巨蟒并不属于巨蛇科,而是蟒科,跟今天的美洲树蚺亲缘关系更近。
非洲巨蟒 首次发现是100多年前的阿尔及利亚境内的脊骨化石, 由此勾勒出了这头生活于约4000万年前始新世晚期的北非史前巨蛇,长度约三十英尺(约10米),重达半吨。那时的地球仍然处于温暖湿润的事情,地中海还没有关闭,北非撒哈拉则是热带雨林。今天埃及沙漠深处的“鲸之谷”在当时临近浅海,是大象、鲸鱼的重要演化中心。
它们在这里就已经繁衍生息,在发现泰坦巨蟒之前,它们被认为是最长的远古巨蛇。此后2014年在巴基斯坦又鉴定出了第二个非洲巨蟒的标本,由此推算,其分布范围比之前认为的要广泛得多,并且可能在始新世时期扩月跨越了非洲和欧亚大陆的广阔范围。
远古巨蛇经过了几千万年的演化发展,经历了地球环境的巨变,恐龙时代的灭绝,那些曾经存在的巨型生物无一例外灭绝了,这也包括了一些远古巨蛇。而另一块大陆--澳洲,成了最后的巨蛇生存领地。
天蛇 上个世纪90年代,在澳洲东北部发现了一种蛇类化石,还是比较完整的蛇类头骨化石,经过研究确认了这是一种远古巨蛇,生存年代距今约2500-2000万年前,也就是新生代由古近纪向新近纪过渡的时期,广泛生活于澳洲中部内陆地区的远古巨蛇。
澳洲东北部原著民的彩虹蛇图腾
科学家认为天蛇是由远古巨蜥进化而来,经过复原显示,它们的体型比现在的绿水蚺大一点。天蛇是当地原著居民崇拜的图腾--虹蛇的化身,澳洲东北部原著民祖先崇拜彩虹和雨水,于是以彩虹为原型创造了神圣的图腾壁画元素---虹蛇。
沃那比蛇 在澳洲的土地上,同样还生存着另一种巨蛇种类,沃那比蛇。它的化石最早发现于澳大利亚的一处自然溶洞中,同样也是来自澳洲原著居民的图腾传说。与其他蛇类不同的是,它们不喜欢阴暗和潮湿,成年平均体长在5米以上,是澳洲大陆上的顶级猎食者。
大约在5万年前,沃那比蛇和其他澳洲大型动物接连从地球上消失了。至此,关于远古蛇类的演化就已到此结束,跨越了近7000万年的巨蛇科血脉也就此断绝。而今天的蟒蛇科蛇类也继承了它们祖先的进化分支继续生活在地球上。关于巨蛇科还有一些化石记录最近十几年来被陆续发现,只是很多都缺乏足够的证据,并不能进行完整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