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批评(文学批评有效性减弱乃至失效了吗)

作者:桫 椤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生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批评不仅保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作者:桫 椤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生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批评不仅保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以及当前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建构,也都发挥了基础性的重大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文学批评应更好地为新时代文学发展保驾护航。然而,当下的文学批评却不断成为“被批评”的对象,其中引起广泛讨论的是文学批评有效性减弱乃至“失效”的问题。

当前,文学批评有效性减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引导创作层面,文学批评对作品或者作家的评价,在多大程度上有益于作家对创作和作品的认识?对于文学现场中出现的趋势性、潮流性现象,文学批评发挥了哪些引导作用?或许批评家可以为自己的无效工作辩解,认为批评家并不搞创作,只需要按照批评的路径去评论,说的话有用没用,作家采纳不采纳,都与自己无关。批评与创作自说自话,缺乏有效交流和沟通;或者批评家一味吹捧作家,这样的“内卷化”行为对评论和创作都产生了消极影响。文学批评对文学没有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比如,创作中的审美范式问题,一些作家用西方的表达方式表现中国人的情感,很多作品被读者误以为是翻译作品,这样的写法很难被大众读者接受;再如,网络文学中一些不合逻辑、有失文学基本规范,或者违背基本伦理道德的书写屡禁不止,评论界却没有旗帜鲜明的态度和立场。批评家成为创作的旁观者或者附庸,是对评论价值的矮化与歪曲。

二是在对读者的引导上,文学批评对大众审美的提升是失效的。文学批评不专注于对作品、作家和现象的评论,而热衷于知识生产。很多评论文章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学术发现或发明,这种发现和发明对读者理解作品和认识文学现场有没有用,作者不去管。这种趋势显示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之间的界限被混淆了,批评家变成了理论家,从文学现场寻找学理性研究的材料,而对作家作品和潮流缺乏有立场、有姿态、敢亮出好或不好态度的评论意见,读者不能从中获得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这等于批评家放弃了文学批评的话语权。有学者指出,当历史学家哀叹大众的历史知识匮乏、观念陈旧的时候,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研究有多少提高了民众的历史水平?这个观点对文学评论也同样适用。

文学批评有效性减弱的一个可见的原因,是受到了批评风格的局限。在评论、学术刊物和报纸上发表的评论文章,大量使用理论工具拆解作品,通过各种佶屈聱牙的概念和纯学术化的逻辑来完成文章的论证,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无法看明白。笔者十分推崇已故文学理论家童庆炳教授的文风,他笔下哪怕是那些进行文学研究的理论文章,也有着质朴的风格,绝不掉书袋。当下的批评文章仿佛出发点不是让人看懂,而是显示作者自己有学问,这种评论风格使文学批评呈现出严重的内循环现象,除了相关研究方向的圈内人,大众是没有机会也没有兴趣读的。这显然影响了评论文章和观点面向大众的传播,没有使文学批评的效益最大化。

文学评论增强有效性,需要评论家走出书本,回到时代生活的现场,把批评放在生活中加以观察和思考。好的文学批评,不应该是从理论到理论,而应当立足于对读者的精神生活发生作用。我们倡导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评论家也需要这样做。一个不了解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批评家,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好文章的,因为他无法正确和全面理解所阅读的文学作品。文学批评还要回到文学中来评价文学,而不是进入理论中研究文学,文学批评要面对文学创作和传播、接受的现场,面对并朝向文本和作家说话,而不能把阅读文学文本当作某个既定的理论观点寻找证据。文学批评的创新性观点是从文学现场得来的,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而不应该反过来。文学批评要回到人民中来,要面对大多数人说话,而不能只写给内行人和行内人;文学批评要有志于向大众表达自己所坚守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全社会的审美素养和文明程度。

文学批评增强有效性,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是要重视媒介革命对文学和文学批评带来的影响。我们要认识到,网络不只是一种传播工具,它提供的是一种时代生活的现场,是一种思考、言说的环境和语境。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论断告诉我们,媒介不只是用来传播信息的,这种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它的传播方式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网络文学的出现,正是因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获得精神抚慰的方式变了,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文学样式必然要发生改变。文学中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鄙视链”,网络文学处在最底端,传统文学看不起网络文学。但是,真正进入到网络文艺现场就会发现,网络文学实际上是网络文艺中的“精英”,网络短视频、网络综艺和网络直播等网络文艺生态已经形成,而且每一种网络文艺的形式都比传统文学读者多得多。纯文学的小众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文学批评有责任在媒介革命的洪流中,帮助纯文学“出圈”和“跨圈”,以新的面孔回到大众的视野中,被读者重新“看到”。(桫 椤)

来源: 河北日报

  • 发表于 2022-11-03 17:09
  • 阅读 ( 123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深海的鱼
深海的鱼

705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