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阳产,歙县南部的一个深山村,是一个依山就势随地赋形所建的“U”形村落,村落的规模和体量不大,但却连绵成群,是皖南地区鲜见的土楼群村落。10年前的阳产还藏在深山无人知,如今的阳产,已是名声在外。
01
阳产全村有300多幢建筑,196户、500多人口,全村无外姓,皆姓郑,据介绍,400多年前老百姓为躲避战乱从河南迁徙至此。
阳产村名因何而得?村民说,村子山势较高,村庄朝阳而建,阳光充足,且房子均建在山坡上山势险峻的地方,歙县南乡人念“陡”音为“产”(陡峭之意),阳产的地名大概由此而来。
土楼是阳产村最大的特色。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接一幢,逐渐形成现在的模样。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无论是单栋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都有一种乡土的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气势美。
02
10年前,记者第一次到阳产,山高路险,山多地少,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打工,村庄光棍多、留守老人多、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500多人的村庄,实际居住人口不到100,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
“山水护土楼,帷幄命长久,千年无人问,我救黄土楼。”这是阳产村民郑小河写的诗。在阳产,郑小河很受人尊敬,不但因为他的书法好,还因为他是村里保护土楼的发起人。
郑小河今年77岁,高中毕业后当了三年兵,退伍后回乡当过教师,之后招工去了马鞍山钢铁公司,一干32年,做过工人和管理者,1997年退休回乡。
保住阳产。采访中,郑小河不止一次提到保住阳产就是保住文化。为了保住土楼,他曾给市领导写信,市领导赴阳产调研,阳产保护进入健康的轨道。与此同时,在他的有效宣传下,阳产“皖南第一土楼群”的美名广为传扬。
2012年,摄影人“发现”阳产,同年被列入“黄山市百佳摄影点”。2013年阳产土楼被列入安徽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项目;2015年4月1日,黄山市徽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歙县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阳产旅游开发项目合作协议”,对阳产等地为中心的五个自然村的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此间,深渡镇政府围绕“旅游兴镇”发展思路,鼓励和帮助村民自主创业,实现村内旅游“一条龙”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给阳产注入了活力。
03
郑阳辉是地道的阳产人,如今是阳产景区换乘车辆队长。他和妻子经营的徽香农家乐曾是阳产村最早的农家乐,第一批客人是自己江西的表侄,当时没有多余的房间,就用两个板凳加一块板给侄子住。从当初的每天30块钱到现在的每天300—500元不等/间,收入大增。2013年,郑阳辉考了机动车驾驶证,在农家乐之余从事景区的换乘服务,生活越来越红火。
“朴素云间”,是阳产村今年国庆新开张的民宿。老板洪道民出生于1988年,老家深渡定居屯溪,也是阳产村外来投资最年轻的老板。选择在阳产投资民宿,洪道民坦言看中了阳产乡村旅游的前景。果然,开业至今,住客络绎不绝,营收近3万元。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2012年的仅1家, 2013年6家,2014年11家,2021年的28家……通过近10年的发展,阳产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农民人均收入也从当初的不到2000元增长到现在的2.5万元。村庄有了新面孔、年轻面孔,曾经的“空心村”成了“网红村”。
阳产,这座沉睡了400余年的村庄,在中国乡村旅游大步发展的春天中醒来。
阳产土楼是徽州祖先留下的一份珍贵建筑遗产,是我市目前保护最为完好、土楼数量最多的村庄。随着黄山市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阳产土楼将被更多游客所钟情。因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利用,让土楼村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或是新的历史使命。
来源:黄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