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屏蔽关键词(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

编辑导读:“屏蔽”功能是豆瓣很多用户都期待上线的一个功能,作者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梳理,对做“屏蔽功能”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自己一些思考和建议,与大家分享。 之前在微博和豆瓣里看...

编辑导读:“屏蔽”功能是豆瓣很多用户都期待上线的一个功能,作者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梳理,对做“屏蔽功能”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自己一些思考和建议,与大家分享。

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

之前在微博和豆瓣里看到有不少用户提出希望豆瓣能上线一个“屏蔽”功能,有的用户发帖吐槽豆瓣总是推荐一些自己不想看到内容,小组里XX帖含量太多、某个艺人的讨论度太高,引起不适,不想看到但又不能屏蔽,他们要么离开了小组,要么离开了豆瓣。

对于豆瓣来说,社区生态被破坏、用户流失是很可惜的,毕竟打造了这么多年的小组,积累了这么多年的用户社区,由于群体之间的矛盾导致用户流失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屏蔽”功能,各自有各自的期待。有的用户希望可以编辑关键词来屏蔽,不想在使用豆瓣时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内容。有的用户希望屏蔽某个人,屏蔽TA的私信、发帖。但我发现豆瓣好像不太重视这部分的反馈,这个需求还没有很好地被满足,“屏蔽”功能对于一些用户来说为什么这么重要?

一、需求梳理需求来源

(1)豆瓣关键词搜索

在豆瓣APP内搜索“豆瓣 屏蔽功能”关键词,得到50+条相关信息的发帖。

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

(2)微博

以下是在微博中搜索关键词整理出的用户对于“屏蔽”这一功能的需求,用户希望通过“屏蔽”功能来屏蔽什么:

希望在小组内屏蔽某个关键词,以达到屏蔽后不会再看到与该关键词有关的发帖屏蔽某个小组屏蔽某个用户

其中,提出最多的是第一点,屏蔽关键词。

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

其次是屏蔽帖子、小组、用户

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二、站在用户的角度,希望使用屏蔽功能的场景有这些近期某个明星/艺人的热度很高,粉丝在小组疯狂发帖讨论TA,用户在小组常常刷到与之有关的内容,但用户并不感兴趣豆瓣给用户的首页推荐,用户刷到了但并不感兴趣近期由于某个社会新闻报道,引发了相关的某个话题,有人发帖表明自己的看法,可能是与自己相悖的看法,引起了用户的不适,希望能够屏蔽与该话题相关的帖子豆瓣推荐的内容/小组用户不感兴趣,推荐到了用户讨厌的内容

对于屏蔽功能,不同的用户对屏蔽有不同的需求。对于内容型社区/产品来说,用户在消费内容时,固然有选择不看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者不希望这些内容的权利。

对于强社交属性的产品来说,比如微信,用户不想看到TA发表的动态,可以屏蔽TA的朋友圈,只要屏蔽了就再也不会在朋友圈刷到TA的动态。或者用户纯粹不想看朋友圈,只要在设置里的通用进行相关的设置就可以关闭了。

而对于陌生人社交的产品来说,比如知乎,比如B站,比如微博,都提供了“屏蔽”功能,也就是在推荐的内容下,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入口,用户可以选择对这个内容的态度。但他们的做法有所不同。

三、屏蔽功能的做法1. 知乎的做法

在推荐内容的右下角有一个三点的按钮,这个入口提供了屏蔽功能,用户可以进行屏蔽这篇内容、设置屏蔽关键词的操作。屏蔽某条内容后,接下来用户可以进行两个选择:

①选择屏蔽与这篇内容有关的关键词

②撤销屏蔽动作

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2. B站的做法

在首页推荐内容的右下角也提供了一个三圆点按钮,用户同样可以进行两个选择:

①点选关键词减少相似内容推荐,让用户在此处反馈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

②撤销屏蔽动作

3. 映客的做法长按直播推荐卡片,出现“不感兴趣”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4. 微博的做法

①右上角展开按钮,可屏蔽此条微博

②屏蔽用户,点击某条微博的右上角按钮屏蔽该微博的作者,可以设置屏蔽范围(3个),不看TA的微博、禁止TA与我互动、禁止TA关注我

③屏蔽关键词功能为付费会员专属,付费充值微博会员才能使用

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

我认为在反馈不感兴趣的内容时,B站和知乎的“撤销”这个功能给予了用户选择权,在屏蔽关键词/选择不感兴趣的场景下,除了表达自己对这篇内容的态度之外,存在用户可能出现误操作的情况,又或者用户对于自己的态度有所保留,这篇内容也许没有那么糟糕,考虑了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求。

对于“屏蔽”这个功能,我认为B站提供的入口做得很好,对于用户点击”不感兴趣”,希望减少相似内容推荐出现在首页的需求,有了更准确的定义,到底是对这个UP主不感兴趣,还是对这个投稿所在分区不感兴趣,不希望看到这个分区的视频,还是对投稿视频的某个标签不感兴趣,甚至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纯粹对这个视频不感兴趣。在“不感兴趣”的按钮下,用户都可以有自己对这个推荐的判断和选择。

知乎对于“屏蔽”功能的做法,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屏蔽某条内容后,进一步询问用户还不想看到哪些内容,提供了屏蔽该条内容有关的关键词给用户点选,以及屏蔽这条内容的作者。

点选屏蔽关键词后,还有一个“确认”按钮,这一步保证了用户的对自己操作的确认,减少了用户的误操作。功能逻辑也符合用户的预期且能够引导用户进一步深入。屏蔽后,减少与之有关的内容出现在用户的推荐中。第二,用户可以设置屏蔽关键词,但此功能为盐选会员专属功能,需要付费才能使用。微博的屏蔽关键字有门槛,必须是会员才能享受。

四、我对豆瓣增加“屏蔽”功能的看法

无论是屏蔽用户,还是屏蔽关键词功能,本质上这个需求与用户的价值观有关。群体之间的矛盾往往也与价值观上产生冲突有关系。

之所以想要屏蔽掉某些内容,是因为内容本身、创作者所代表的价值观与内容消费者产生了冲突。用户希望能够获取更多的优质内容。豆瓣、知乎、微博包括短视频社交产品、映客、虎牙等等直播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对内容的消费。

用户使用这些产品,除了基本的消遣娱乐的需求之外,是为了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那么社区的氛围、内容的质量以及用户在社区内的喜好就决定了TA会不会继续消费内容。用户体验对于这类的产品来说是需要不断加强和优化的。屏蔽关键词功能的需求,属于期望需求。

“屏蔽”这个功能在用户体验上有没有正向的作用呢?我认为是有的,社区不友好的帐户、某些内容对用户造成了打扰,屏蔽关键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户对产品内不感兴趣的内容总是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痛点,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和反馈数据,基于算法和机器学习,系统可以更精准地分发用户喜欢的内容。

1. 当前现状

实际上,豆瓣确实提供了类似的功能——用户可以对此类内容表示不感兴趣,但对于“屏蔽关键词”的需求并没有很好地被满足。“不感兴趣”只存在于首页推荐下,用户点开右上角小圆点即可进行相应的操作。

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

如果是别的用户发表的内容,可以表示对该条推荐不感兴趣,或者不看作者;如果是小组的帖子,可以点击不看该小组。豆瓣的这个处理和曾经知乎提供的功能类似,但豆瓣这个处理更直接一些,不如知乎、B站做得深入。只要点击了其中一个,该条内容就会在此页面下消失,没有撤销的选择。

而在小组内,没有“屏蔽关键词”功能一说,能够屏蔽关键词的功能并没有理想中那么完善。只要用户浏览了小组的内容,就永远有可能看到TA不感兴趣或者不希望看到的内容。

豆瓣的一些小组不断被用户吐槽也是因为小组内频繁出现了与某个话题、某个人有关的帖子,只要是用户不希望看到的某个关键词,无论是讨论帖还是黑帖,这些内容与那些对此不感兴趣的用户在情感上是没有关联的,用户只想屏蔽掉,对于他们的体验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生态,导致原有用户的不满,而他们又无法对此做出有效的操作(进行屏蔽)。

2. 改进建议

(1)原型改进

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在小组内帖子的右下角添加屏蔽入口,可选择屏蔽楼主、屏蔽关键词点击屏蔽关键词按钮,进一步选择屏蔽关键词,点选后确定即可完成完成屏蔽关键词操作

(2)社区建设

通过激励机制鼓励用户生产高质量的内容,豆瓣小组是由用户创建、发展起来的,小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小组成员的建设。豆瓣可以通过筛选一些管理小组最勤快、管理出优质小组的组长推荐到榜单上。通过推荐这些组长,可以扩大小组的知名度,鼓励小组成员创造更有价值的内容以吸引更多的组员进入,也可以激励组长和管理员。清除社区劣质内容。通过豆瓣的系统审核识别,针对恶意诋毁、黑帖、水军帖、色情低俗等低质的内容,予以敏感词过滤,在小组内出现的劣质内容,小组组长、管理员要加强组内审核,违反规则的进行禁言。增加社区优质内容的曝光。设立榜单或推荐模块,定期更新,推荐优质小组、日记、书影音评论,让更多的用户发现优质内容。五、总结

内容型社区产品构建的生态是“人——内容——人”,连接着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将人与内容连接起来并建立良性循环。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有助于优化这些产品的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会产生一系列行为:感受(认知)→反应(喜欢/厌恶)→行为(消费/拒绝)

用户使用产品产生最初的感受和认知,在心理上发生一系列反应,最后在生理和行为上发生动作。

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需求分析:豆瓣用户期待的“屏蔽功能”,有必要做吗?

用户体验的良性循环

在产品的用户体验方面,屏蔽/不感兴趣功能一般在产品里是一个不太有存在感的东西,在使用过程中不太容易被发现,但做得好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对于一款产品,用户可以分为四种:新手用户、初级用户、熟练用户和忠诚用户。对于新手用户、初级用户,产品最主要的是做好对他们的引导,确保产品基本功能是简单易用的,完善产品的可用性,并逐步提升用户的对产品的黏性。

用户之所以会在豆瓣上持续消费内容,说明这个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是有意义的,提供给了用户特定的价值,换句话说豆瓣提供了某些功能满足了TA的需求,解决了TA的痛点,提供了TA 想看的、喜欢的内容。这里的理想态是用户看到了TA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那么推荐用户想看的、感兴趣的,减少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即可。

提供多样化、丰富的信息流是用户能够消费内容的关键,与此同时,用户的进入伴随着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在庞大的信息流中,必然会出现打扰到用户的情况。因此需要设计一些规则来约束群体的行为,设计社区运营的规则,让群体的动机和行为不超越规则,就会避免爆发严重的群体矛盾。最终实现产品与内容生产者、内容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本文由 @菠萝包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发表于 2022-11-02 13:48
  • 阅读 ( 128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网小白
网小白

634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