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谁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个国家应该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应该是全民单位福利分房还是住房自有化、住房商品化?应该是任由房价跟随市场自己波动、自由的上涨?还是应该一定程度进行限购和限

一个国家应该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应该是全民单位福利分房还是住房自有化、住房商品化?应该是任由房价跟随市场自己波动、自由的上涨?还是应该一定程度进行限购和限贷来控制房价过快上涨?2008年次贷金融危机的时候是否应该采用QE量化宽松、4万亿的方式去拯救,结果导致了那种财政的赤字上升?还是不应该用国家意志行政手段去干预,坐等市场自己自由的下跌,等过剩产能自我出清推倒重建呢?两个超级大国到底是应该相互合作的自由贸易还是应该设置壁垒来保护本国的利益呢?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诺贝尔奖。

有人说经济学家有什么用?有了经济学家、有了金融理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融危机还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到来,股灾还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没有挽救起来,房价也是一涨再涨、越调越涨。但是你又怎么知道,如果不是采取直升机撒钱似的量化宽松,全球经济可能08年就不是萧条了一年多然后马上能够迅速恢复,而可能是像30年代的大萧条一样,维持很多很多年的低迷的状态。

如果你对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及芝加哥学派之上的现代货币理论有所了解。你就应该对上面的一些问题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因为这些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赤字债务一直在增加。全国、全球货币供给一直在增加,人类的总杠杆一直就没有停过。你就会知道工资不断上涨、房价不断的上涨,而美国阅批债务赤字不断上涨都有根本原因。从传统的货币制度来看的话,阅批是应该约束自己的财政赤字。阅批如果要借债,如果要创造货币,都不应该盲目的扩张,而是借债是为了弥补财政上面收入的不足。

但是现代货币理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经济不好的时候,阅批就是可以大量的创造货币、大量的印钞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发展中、流通中,低迷、信心不足和货币不足的问题。这样的货币超发的方式来刺激经济。至于货币超发之后,引起的财政赤字的扩大化,不用担心,到时候可以通过收税等一些方式把超发的货币给回笼回来,简单的来说就是财政赤字没有关系,就是一个数字而已,重点是要控制通胀,保持社会发展的信心、保持经济的流动性、保持一个向上的态势。而这个现代货币理论的主要来源,最重要部分就是来自于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他们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

当然了,专业的人士知道类似于这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情节,在完整的理论出现以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就是1929年大萧条,美国经济萎靡之后,为了刺激经济的复苏,实际上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已经采取过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它包括大量的雇佣事业工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的家庭进行转移支付等等。而这些政策导致了当时美国财政支出的大幅上升。在29年大萧条以前,美国阅批一直是属于财政盈余状态,但随着这种激进的财政政策的实施,赤字不断扩大,当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从未偿还的国债占GDP的比重1929年是16.1%大幅上升到了1940年的41.8%。而美联储的持有的阅批的规模债券在1930至40年10年间从6.4亿美米大幅上升到了21.9亿美米。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就是1936年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以来一直其实就在不停的演化变种和变异,所以有人说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也是早期的货币数量问题和凯恩斯流动性的偏好,只不过弗里德曼为主的这个芝加哥学派进行了一个两种理论的混合,但很显然这样的货币理论充满了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赤字都在不断的扩大。无论是刚刚我们提到的美国,还是90年代失去10年的日本,包括咱们有争议的09年我们的4万亿,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很多东西也在不断的涨价,包括房价。直到现在美国的赤字在不断的增加,但是股市也在不断的创出新高,而这些背后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里边所包含的这种现代经济理论所奠定下的一个基础。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经济发展当中的周期问题、回调问题?一国经济政策来源于经济理论,影响国计民生,但是时常又被大众所争议,不仅仅是普通人看不懂这些政策,只能根据这些政策的波动起起伏伏,精英人士和专业人士一方面对这些政策充满了争议,另一方面又抓住各种经济理论的规律和他们的漏洞去学习。那作为经济学全球最高的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它的很多获奖者、获奖的理论极大的影响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运行,但是又因为其复杂性并不为人所熟知,而且又因为这些做法充满了争议又被大众所诟病,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关注这一奖项呢?为什么我们通常关注诺贝尔物理学奖、关注诺贝尔医学奖关注诺贝尔文学家却不太关注经济学奖,理论上我们应该关注,它也很重要,为什么我们知之甚少呢?这是我们本次要解决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别的诺贝尔奖还真不太一样,他是瑞典国家银行为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奖项,它也被称作是瑞典银行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就跟别的奖项不一样。但是在评选的步骤,受奖的方式与诺贝尔奖类似。1968年起该奖项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遵循的原则是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但是现实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一种仪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光荣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如诺贝尔本人是炸药的发明者那样,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蕴藏着正面的力量,也蕴藏着负面的力量。如同炸药在不同居心的人的手里会起到天差地别的不同作用。经济理论和构建力的破坏有多大?如果我们站在一国之阅批的高度来审视经济学,进行政策建议的层面,来看待这些经济学说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部分我们把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称为假想机器,它充满了不确定性。通常我们提起经济学家的时候都会因为他们是世界代言的清高的群体,但实际上绝大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都跟世俗脱不了关系,经济的著作大部分以推测为主,都是对可能性的世界进行不确定的探索。

根据数据统计,有一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主要致力于学说框架假想机器,或者简单说就是理论模型的构建,所以充满了复杂争议的第1个根本原因——就是模型本身是先验的、是不确定的。经济模型并不容易设计,它需要跟一系列制约它的条件相协调,包括已经存在的信念、政策、政治导向、一些更大的理论、内部的一致性、数学技术、程序化的技术,比如说生产者、消费者、税收,还有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进行类比。

经济模型还需要有实证观察来证实,其中制约的第1个关键就是信仰和信念,它甚至高于现实当中的统计数据,它可能关乎于宗教、政体的、国家的意识形态,比如冷战时期博弈的站队,甚至有时候取决于领导个人决策,那用什么样的体系对他的国家影响就很大。不同的信仰,会导致巨大的社会成本。比如说闭关锁国、改革开放带来的不同成果,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变化能够感同身受。比如说自由贸易,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就是基础理论。一国之经济政策都依赖于理想模型,但是很多时候模型都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二是复杂的、本身现实的政治关系。我们统计了一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跟各国阅批的关联度从69年到2018年经济学奖总共获奖人数81人,其中美国49人、英国8人,法国挪威都是3个人,按照学派来说,凯恩斯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也就是在现代货币理论的来源占据了绝对的主流,一共占据了14席,并且以1990年作为分水岭。原因大家应该知道就是布拉格的春天,那么1969年至89年凯恩斯学派是明显占优为8位,芝加哥学派为4位,90年到2018年凯恩斯学派6位、芝加哥学派是10位。经过粗略的统计,在81位获奖得主中有超过30位在阅批或者准阅批部门任重要职务,其中凯恩斯学派占据30%,芝加哥学派占据20%,这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观察的侧面。

说起诺贝尔经济学奖,似乎随便说说都可以,但是实际上在中国经济圈的内部专业人士对于谈论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有一种在我看来微妙的尴尬,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总评审委员会是专注于市场经济条件或者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问题,所以有某一些中国经济的学者为了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模仿西方的经济学研究的模式和方法来融入西方的体系之中,但这显然是不太合适,无论是政治正确还是实际的运用,我们虽然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但是在经济学研究方面,中国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中国的经济学教科书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可是中国流行的经济学理论却是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所以如果过度的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而忽视了中国当代现实的这些经济问题可能会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我国离现代货币制度所描述的情景还比较远,当前我们的货币政策工具依然较为充足,跟美欧日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相比,咱们的利率水平还比较高,这个在咱们之前的负利率的节目跟大家讲。我们的货币政策空间依然在,所以短期内还不至于进入现代货币理论的第3种的货币政策。从目前的赤字来看,美国的赤字是100%,日本的赤字是200%,咱们的阅批部门的债务率也就是还不到50%而已。在政策方面,我们国家也从单纯的依赖需求端的刺激,像09年4万亿的那种、而现在是更加重视供给端的改善,也就是供给侧的改革。根据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表示,咱们国家的实际经济增速和潜在增速是接近的。我们是通过综合的一些方法来维持这个经济的增长,一方面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一方面我们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关键是要通过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以及银行间对实体企业的精准滴灌来进行定点和精准的扶持,比如slf、mlf,这里我们不多谈。

反正从我这个角度来看,确实现在中国经济掌舵人的政策是维持的非常好的,当然在很多普通群众的眼里觉得现在经济不够好。但是我们面临的这种经济压力是谁的原因呢?其实现在的政策的原因吗?还是经济发展周期的问题?还是前面的问题?这些就不多讲了。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学者一起的有意思的看法汇总。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经济学家是好人吗?他们只是普通人。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乔治史•蒂格勒说,“经济学家是好人吗?”要打一个问号。经济学家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被界定是18世纪末的时候。那个时候社会就已经开始讨伐经济学家了,那为什么讨伐经济学家成了一种时尚?主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经济学家一直是所谓社会进步政策的泼冷水者,他们的观点和理论常常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但是他认为当一个社会的行为出现无效、错误、适得其反的时候,应该有人给他指明这一点。就好比医生有责任戳穿有害的药物,经济学家也是如此。经济学家们并不是特别好或者特别坏,他们只是和普通人一样寻常。

然而要指出别人错误没那么容易,因为有人说经济学本质上并不适合对短期的经济变动作预测,这也是人们常常攻击说经济学家其实也不准的原因。这样的话不仅是普通群众说,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芝加哥代表学派的加里•贝克尔也这么说过。他说,“对于经济学的缺点取笑无穷无尽,理由很简单,只有经济学家可以提供企业和阅批需要的政策的指导,特别是关于通货膨胀、总产出、总就业的预期,以及对于税收改革,财政赤字以及可能影响的经济状况事件的后果所作的预期。然而经济学家提供的预言经常并不可靠,所以嘲笑和批评在所难免。事实上经济学在公共政策讨论和商业决策分析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本质上并不是适合对短期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所以包括经济学奖获得者本人也是觉得预测短期的经济是比较难的。

在这个所有获奖者当中还是有一些很神奇的人,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诺贝尔物理学家、文学奖的获得者拒绝领奖或者对这个奖有很大的意见。但是经济学奖就有,经济学家这些本人有很多的矛盾,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两个人,共同获奖的是纲纳•缪达尔和弗•冯•哈耶克,他们都很深入地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且深入地进行了分析。

但是实际上缪达尔本人对他获奖的看法是:他说我就没有想明白,我当时心不在焉,而且觉得非常疲劳,而且他拒绝了这一次的奖金。他说,坦率地说对于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送给了我跟冯•哈耶克这个事儿,我必须得说,我们俩没有过合作研究,像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两个人,两个人以上是常事,但是最近几十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相似问题的研究。决定授予我们两个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家都认为科学院是在用一种狡猾的政治平衡的手法,通过公认的代表、自由主义,或者激进的政治观点,把我们视为保守主义或者反动分子。他们就觉得把两种风格完全不一样的人同时获奖表明他们的不偏不倚,实际上他非常反对这样的做法。

跟他一同获奖的哈耶克是怎么说的呢?哈耶克觉得,经济学家不要出圈,他说诺贝尔奖给某一个人,就这个权威在经济学这门学科来讲,谁也不该享有。那自然学科这个部门没有问题,自然学科科学家当中某一个人产生的影响,主要影响到他的同行专家门,但是经济学家影响关系重大,他们还会影响一些外行人,比如政客、记者、公务员和一般大众。在经济学家方面,在经济学方面,获了奖了的有特殊贡献的人,没有理由成为全能者,可以处理所有社会问题。但是新闻界却如此看待他们,而有时候他们自己也终于自信他们处于能处理很多问题,对很多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甚至有些人被捧红了之后对他们的一些没有钻研过的问题也发表意见,而且还认为这是他的社会责任。用这样隆重的仪式和宣扬少数几个经济学家的成就,举世瞩目,增加他们的影响力。我不认为是个好事情。所以冯哈耶克表示,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荣誉,如果你获得了,应该做一项谦虚的宣誓,发誓自己不在学术以外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或者受奖人在接受奖项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我们的经济学大师马歇尔的一句严正的忠告:社会科学者必须要警惕你的名声,当大众捧你只是,你在灾祸也可能就会到来。

他吐槽的是哪一类的经济学家呢?就是我们从一开头到现在讲的重点的一个人,就是米尔顿弗里德曼。他是美国的著名的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咋们说过了,他也是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好朋友张五常,这个咱们以前节目讲过就不具体讲了。他在评价上面缪达尔和哈耶克事件上也说到,我相信缪达尔错了,重要的是应该把经济学家所做的科学工作和他们所做其他事情区分,经济学家和科学家一样,都是某一个团体的成员。我们没有把100%的生命投入在纯科学的工作上,当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也是如此,原则上我相信经济学具有的科学成分与物理学和化学及其它自然科学没有什么不同。他也不同意哈耶克一些观点,他说我一直活跃在公共政策领域,一直试图影响公共政策,我公开演讲或者撰写有关政策问题的文章,然而从事这类活动的时候,我并不是扮演自己在科学领域当中的角色,而是持有一种公民的身份,我希望自己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公民,我相信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具备那些知识,有助于我对一些问题做出更好的判断。基本上我在科学和学术上的成就不应该由我在公共政策方面所从事的活动来评价。但是他这么活跃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来影响政策,所有经济学家都同意他吗?不,又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批评他。

这个人就是罗纳德•哈里•科斯,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批评他,他说在我看来,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最莫名其妙就是这根本就不是实证理论,而是规范理论。因为弗里德曼说实证科学,最终目的是要获得还没有出现的经济现象你就可以去预测它,提供一个精准的建议。但是实际上如果真的按照他这样做了,科学就会瘫痪,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精确地预测到未来,如果有人能去检验,那么反对他的人就会举出相反的数据去反对他。所以如果一直这样去检验,不停地检验还未发生的事情,那么谁会去乐意从事这种艰难的调查呢?所以我认为他的观点根本就是一个悖论,弗里德曼的方法论会导致科学活动的瘫痪,理由就在于此。

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的,是可以被证伪的;文学奖是审美,审美不一致并不影响国民经济。然而经济学奖争议特别大,因为它极其庞大、系统极其复杂,各种理论都基于条件限制之下,有时候呢也会超脱当下的潮流和意识形态、经济体制、政治壁垒。它又影响巨大,一个观点真的可能改变一个产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走势和未来的发展。但致命的问题就像刚刚说的,它又常常不只是经典理论、传统理论的总结,而是带着鲜艳的探索的推导模型。这使得整个理论模型和体系很难被证伪,被充分的论证,实证主义并不是完全精准和完全可行的。但是没有框架和体系来指导一国政策又不行。

一个人往往会思考自己如何能活得更好,赚更多的钱,把自己的资产都放在什么的领域来增值,来保障自己的发展、成长、养老。一个国家也是,需要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尝试。因为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体量很大的国家又不能频繁地更迭政策。所以这将导致巨大的波动,经济关乎民生所以需要慎之又慎。经济学家们就是这样人格普通的,思想又极其复杂的,研究的时候可能是很低调小众的,但是获奖之后获得重用之后,影响却有可能是能量巨大的权威人士。权威人士,懂吧,所以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在探索中前进。

回到最开始当下最流行的现代货币理论,其理论根源就是弗里德曼,今天我们以他的一个看法来收尾。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这些经济学家们,弗里德曼说,公众都有这么一个印象,就是经济学家之间永远意见不一致,他们甚至会有这样的一个印象,如果一个房间里有3个经济学家可能至少会跑出4种意见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如果将科学问题和政策的价值问题分离开了,那么不管经济学家自己的观点如何,他们都有相当广泛的共识。我多次参加经济学家和其他领域学者共同组成的团队活动,任何议题,刚开始讨论10分钟以后,就会发现所有经济学家都站在一边,来对抗其余所有人。不管这些经济学家自己是左派右派还是中间派,从整体来看诺贝尔奖是否有什么正面效果,我一直存有极大的疑问,但我相信除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市场比较怀疑,这样的怀疑也同样适用于诺贝尔物理学奖。

  • 发表于 2021-04-03 14:32
  • 阅读 ( 428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黑白网络
黑白网络

79736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