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无锡市民政局最新公开信息中有这样一条“民办非企业信息变更公示”,变更单位为“无锡狄邦文理学校”,校址位于滨湖区清源路188号,也就是原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
原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由南京外国语学校和英国国王学院两所中外名校,以及狄邦教育集团合作创办,是无锡市政府着力引进的高品质国际教育项目,2018年9月正式开学。
很多组织创业之处,拉上一个大品牌站台背书,也是“拉大旗扯虎皮”的常用伎俩。现在,羊头用不着了,直接上一盘狗肉,是为“狄邦”文理学校。
话说回来,学校是人家狄邦教育投资的,改回名字,也无可厚非。度娘一下,狄邦是国际教育管理与服务机构,通过举办和运营独立学校、提供国际课程服务等多种形式,面向学前至高中(K12)阶段的学生提供各类国际教育项目。
然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框架下,认真审视这个“狄邦”的校名,实在是有失雅正。
何为“狄邦”?这就要回到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再现“夷夏之争”的文化争论。在中原王朝四周,分布着东夷、南蛮、北狄、西戎等少数民族。“狄”,本就是中原视角下的少数派报告。纵观中国古代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原文化与蛮夷文化的斗争融合的历史。
《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春秋时期,楚国也好,吴国也罢,都是处于江南荆蛮地区的蛮夷,也就是“非我族类”。
然而,即使在“夷夏之争”的理论视野下,也并不是截然单纯地以地域来看待中原与蛮夷。凡是接受中原文化,即使蛮夷,亦为华夏;如果背离中原文化,即使华夏,亦是蛮夷。
再往后看,虽然中原王朝在与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北狄”的战争中,常常处于弱势一方;然而,这些边疆少数民族最后也在对中原文化的接受中,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现在,全球一体化,我们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却以“狄邦”来命名一间国际学校,实在是不利于无锡的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也有违无锡“尚德、务实、开拓、创新”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