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怎么算(GDP核算方法)

GDP剖析GDP是指在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迄今为止衡量国家经济状况最方便的综合指标。但是,GDP指标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考量精神财富。如果把世界分...

GDP剖析GDP是指在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迄今为止衡量国家经济状况最方便的综合指标。但是,GDP指标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考量精神财富。如果把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层面的话,GDP仅仅是物质世界的经济指标。

目前存在一些对GDP的误读。比如,很多人把GDP和一个国家的财富总量画等号。其实,财富总量是存量概念,是历年累积数;而GDP是增量和流量的概念,是指一个年度的新增数。

财富总量与GDP的关系有点像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间的关系: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公司自成立以来的累积可支配财富《总资产》和累积股东权益《净资产》,损益表只是反映了一年的经营成果。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GDP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并不一定表明这个国家更富有,就像一个企业今年产值比其他企业大并不一定表明这个企业规模就更大。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成果。下面就这三种方法做一介绍和分析。

收入法GDP:投资学角度的另类解读

收入法核算GDP,即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具体来讲就是把劳动者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有者得到的利息及利润相加来计算,计算公式为: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或简化为:

GDP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由此可以看出,GDP在总量上流向了三个渠道,即劳动者、政府和资本方。劳动者对应于劳动者报酬;政府对应于生产税净额;资本方对应于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其中折旧是对初始投资的补偿,即对设备、厂房等生产性资本的补偿。

通过分析收入法GDP,可以引申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企业是一个以股东为核心的“投入-产出组织体”。企业是社会财富创造的单位,在这个组织体中,股东投入生产工具《设备、厂房等》,向员工购买劳动并支付报酬,向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并支付报酬《税收》,在企业管理者《企业家才能》的整合下,向外输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取得的收入。

收入扣除掉上述支出后的盈利部分是创造的财富净量,同时也是归属于股东的投资回报。

二是并不是全部GDP都是增量财富。公式中只有“营业盈余”是财富净增量,“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是为取得“营业盈余”而付出的成本。这就像一个杂货铺,卖货的钱要扣除掉进货的钱、店员工资和税收后,剩余部分才是杂货铺老板的盈利,才是个人的新增财富。

三是就目前来看,中国和美国的财富总量的差距还在扩大,并非在缩小。美国全行业利润率较高,一般在8%~12%之间;中国全行业利润率只有美国的一半,约为4%~6%。2012年中国GDP约为52万亿元,折合美元约为8.3万亿美元;而美国约为15.7万亿美元。粗略估计,2012年美国收入法GDP中的“营业盈余”约为1.3万亿~1.9万亿美元,中国GDP对应的“营业盈余”约为0.3万亿~ 0.5万亿美元。由于“营业盈余”才是财富的净增量,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国和美国的财富总量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打个比方,如果把中国和美国的GDP各缩小1亿倍,浓缩为一个年收入8.3万元的中国家庭样本和一个年收入15.7万元的美国家庭样本,虽然中国家庭收入的递增速度远远大于美国《2012年中国GDP增长率约7.8%,远大于美国的约2.2%》,但是扣除家庭日常消费和开支后,美国家庭剩下约1.3万~1.9万元,中国家庭只剩下约0.3万~ 0.5万元。很明显,在这个样本中,2012年美国家庭变得比中国家庭更富有了。

准确地说,如果把这比作赛跑,中国选手的现时速度并没有美国选手快,因此在跑道上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但是现时速度的导数,即加速度,中国选手远远大于美国选手。

借助于物理学术语来形容:财富总量就是总路程,GDP值就是速度,GDP增长率就是加速度《a=Δv/Δ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F/ m,即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里的“外力”,就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来源于科技进步、教育深化和制度创新等要素。驱动力强,则加速度数值大,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才可以超越对手跑更远的路程。

资本存量是反映财富存量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10年年底,中国资本存量总值大约是93.3万亿元《约合15万亿美元》;美国资本存量约为44.7万亿美元,是中国的3倍。按人均计算,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只有不到美国的10%,也仅约为韩国的25%。2012年美国私人财富额约为70万亿美元,而中国约为20万亿~25万亿美元,在私人财富方面,中美也相差了约3倍。

因此,只有当中国的“营业盈余”大于美国的“营业盈余”时,中美之间的差距才会真正缩小。途径有两条:一是扩大收入基数,即继续保持GDP绝对值的快速增长,靠跑“量”来带动“利”的增长,不过这是下策;二是提高GDP的质量和效益,即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这是上策。

在生产效率方面,资料显示,美国1个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可以供养4.8个人,劳动供养率为1:4.8;德、英、法三国的劳动供养率平均为1:6.8;日本和韩国劳动的供养率约为1:3.8。而中国绝大多数产业工人的劳动供养率达不到1:1.5。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欧美及日韩国家家庭只要有一个人上班便可供养全家,并绰绰有余;中国大部分家庭要靠双职工努力工作才可以勉强养活自己,如果有了孩子,负担变得非常沉重,甚至有人抱怨养不起孩子从而尽可能减少生育乃至不生育--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肯定不是什么好现象。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made in China”的芭比娃娃,10美元的售价中国企业只能从中分到1美元;中国产手机出口量约9亿部,占全球出口量的近八成,但是中国企业分到的利润只是整个产业利润的1%,等等。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是提升生产效率,中国企业应在产品附加值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当然,这需要外围环境创造条件。生产法GDP:投资学角度的另类解读

生产法核算GDP,又叫增值法,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中间产品产值扣除,只计算增加的产值。

简单举例说明:企业原材料进货成本100元,加工成产成品后实现销售收入200元,其中增加的100元产值就是企业为GDP做的贡献《增量产值》。从成本加成的角度来看,100元增值额中包括人力成本《工资》、社会管理成本《税收》、资本成本《折旧》,扣除后的剩余是盈利。由此可见,只有盈利部分才可以成为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折旧虽然没有资金的流出,但本质上是对资本投入的补偿,在现金流量表中以现金流入的形式留存于企业,可以转化为流动资金,或者转化为再投资。但是折旧资金毕竟是原始存量资金,如果没有盈利,那就只能空转,没有增量的产生。

另外,生产法GDP核算中的人力成本要转化为居民工资收入,也属于消耗性支出的范畴。虽然居民收入中未消费的部分可以以储蓄、保险、证券等形式存在,并借助于金融业转化为投资资金。但是即使投资有回报,本金随之会增加,最终也要在未来转化为消费资金,因为没有人积累财富的目的是要在临终时带到另外一个世界。盈利对应于资本回报,因此投资创造社会财富《或者称为“有效投资”,不过这也是多余,就像劳动创造财富,当然指的是有效劳动》,资本为社会化再生产提供动力。

事实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不是消费拉动的结果,而是投资和生产的结果。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收入才会增加,劳动者收入才会上涨,购买力才会增强,消费的增加才会成为自然的结果。

没有一个家庭是靠拼命花钱致富的,没有一个国家是靠过度消费而变强的。恰恰相反,那些勤俭节约的家庭和国家最终才会更富有而强大。历史上,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往往是过度消费的后果,并非过度投资造成的。美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那是因为美国财富生产得多的缘故,很多人把这种因果关系颠倒了。

扩大化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动物习惯一次性吃掉食物,绝不会从嘴里节约出一部分用于播种或养殖,进行“再生产”。只有人类才有节省的理念,将结余用于再生产,并由此形成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滥觞,并进而有了人类文明。

顺便说一下“碗”的概念。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碗”本质上是一种容量的载体,代表存量。“碗”意味着“集中”和“结余”:比如,银行是一只巨大的“碗”,储存的是社会资金;粮仓也是一只大“碗”,储存口粮以备不时之需;电脑硬盘是一只电子“碗”,储存的是大容量的信息。

善于节俭的个人和企业,总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支出,把剩余资金存入银行,或者去投资,要么获得存款利息,要么获得股票分红或股价价差。这些资金没有浪费和闲置,而是进入了社会化再生产循环。

因此,做股票不是赌博,不是投机,更不是不务正业。股票市场根本的逻辑是共赢的,不是谁输谁赢的零和游戏。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投资是一项“光荣”的事情,股票投资应该受到鼓励。

当然,大家买股票是为了赚钱,并不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或者为“社会化再生产”添砖加瓦。但是,追逐个人私利的行为却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了拿高薪去读书,从而提升了劳动者技能,劳动产出会更大;为了赚钱去创业,从而为社会提供了更好更廉价的产品和服务;为了提升企业业绩而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使大家的生活更舒适和便捷。

在自由市场经济下,满足了别人的需求,让别人舒服了,才可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大家的逐利行为在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即个人的自利行为可以促使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作用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因此,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赚钱多少表明了一个人的劳动价值;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权钱交易、垄断等除外》,盈利多少表明了一个企业的社会价值。支出法GDP:投资学角度的另类解读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从支出法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公式为:

GDP =最终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分布在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四方面。

居民消费包括耐用消费品及非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以及在医疗保健、娱乐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自建住宅的支出暂不属于消费《统计学中纳入投资》。

企业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厂房、机器设备、商住物业》和存货投资《存货虽然可转化为未来的消费品,但是还没有进入下一生产环节,暂时纳入投资项进行核算》两大类。存货投资可能显示为正值,也可能显示为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

政府购买主要包括国防支出、政府行政支出、公共工程、公立教育支出和科研支出等。

净出口可以理解成产品和劳务在国外被外国人消费掉了,同时中国取得外汇《美元》作为补偿,从而构成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

从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中可以看出,GDP无非由外需和内需组成。内需包括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外需就是出口。虽然需求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需求的增长;一个经济体,长周期来看,其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必然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最终消费率经历了“高-低-高”三个发展阶段。2011年,居民消费率为35.5%,中国最终消费率为48.2%,均比2010年有所提高,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开始显现上升趋势苗头。

2012年,数据显示最终消费率约为49%;同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最终消费贡献率比资本形成高 1.4个百分点,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三大进展之一,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的局面逐步形成。

从中国最终消费率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消费经济”的春天已经悄然到来。

美国近50年的经济发展史主要是消费品企业的发展史。目前苹果、谷歌、沃尔玛、可口可乐等消费品公司已经成为美国股市市值权重最大的群体,其中跨国快消品企业发展速度更快。未来5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将复制并延续这一趋势。

通过以上对GDP三种核算方法的解读,可以发现,要想发现发掘投资机会,透彻理解中国经济是基本要求。解读GDP,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发表于 2022-10-10 10:18
  • 阅读 ( 95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技术用户3
技术用户3

684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