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请喝茶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之称,尤其是教育之乡更是闻名天下,梅州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曾几何时,梅州有过高考名列广东省前五,甚至前三的辉煌。上世纪整个80年代,以及九十代初期,一个兴宁县的高考可以比肩整个深圳市。可以说教育曾经是梅州一张亮丽的名片,这片土地曾孕育出30多名两院院士,340多名大学校长(仅兴宁就有200多名大学校长)。但近十几、二十年来梅州教育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和发达地区相比显得提升速度滞后 。从表象看梅州教育一直走下坡路,也许还远远没有到达谷底。
以近两年的高考为例,2021年高考,梅州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省排名大约在16名,今年,2022年的高考前些几天放榜,我们梅州在广东地级市的排名中,没有意外之喜,排名应该还是差不多。不仅没有高分生,整体成绩也不甚理想,全省理科前150名,文科前50名的学生中,梅州一个都没有。
为什么原来教育基础很好,高考成绩很好的梅州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其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我们梅州的教育以后还有没有希望呢?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经济滞后,严重制约教育的发展
梅州属于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2021年梅州GDP总量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17,但增速5.5%是全省倒数第一。因为经济长期以来发展欠佳,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从而产生了两大问题。
其一,教师素质与发达地区教师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经济落后,老师待遇差,近三十年许多优秀教师调离梅州,
目前兴宁的高中教师中,嘉应师专(嘉应学院前身的专科学校)毕业的是主力军,虽然这些教师基本上都取得了本科文凭。这些教师中也不乏一些优秀人才,他们非常敬业,无怨无悔的工作,也曾经辉煌过。但无可否认的是,这几年广东高考用全国卷以后,题目的深度难度增加了、灵活度提高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更广了。而我们的这些教师本身有点先天不足,用全国卷后无形中对我们这些教师产生了一种很大的压力,有些教师都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反观经济发达地区的广州、深圳,十几、二十年前招录小学教师就要求全日制本科毕业,招录高中教师基本上要求是研究生学历(名牌师范大学的本科也招录一些),深圳中学近几年都招录好些博士。这些教师本身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他们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有着先天优势。
从师资上看,梅州与发达地区的相比,目前来看那是无法跨越的一道鸿沟。
其二,受经济制约,教学设施设备陈旧落后。虽然说,在粤东、粤西北地区12个地级市中,2012年梅州率先创建教育强市、接着通过教育均衡发展市验收、教育现代化强市验收等,但是不是我们就是真正的教育强市?真正的教育均衡?真正的教育现代化强市?我们教育界的人士都心知肚明。不可否认,当时各级政府确实为教育创强、创现、教育均衡发展出了力、花了钱,许多学校的校容样貌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一些学校的设施设备也得了改善。但事实上,当时有的学校为了通过创强、创现验收,好些学校电脑室的电脑,是深圳学校淘汰产品,许多电脑连机都开不了的;有的学校设施设备不足就和兄弟学校、兄弟乡镇借。客观地说,我们离真正的教育强市,教育现代化、教育均衡还相差甚远,根本说不上是教育强市,更谈不上是现代化教育强市和教育均衡发展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匆匆忙忙的创强、创现和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是教育的一场灾难,因为我们设施设备还远远没有要达到创强、创现的和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可以说提前创强、创现,提前通过教育均衡发展验收,领导得到了政绩,政府省了很多钱,但省下的都是应该投入教育的钱,从而使政府又再一次对教育欠账。
因为教育设施设备跟不上,初、高中许多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无法进行,或学生只能做旁观者,看教师做实验;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导致学生对一些概念或原理理解不透彻,或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上理解,自然就说不上通过实验对一些知识进行一些发散性思考,自然而然,这方面我们的学生就差了一些。
二、生源质量梅州与发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广州、深圳可以说不仅聚集了广东全省的优秀人才,而且可说是聚集了全国的许多优秀人才。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优秀人才的小孩也陆陆续续的参加高考了,从遗传的角度来看他们生源基因好,当然梅州本地也不乏许多优秀学生,但整体生源相比,梅州有很大的差距。
l另一方面,梅州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家长,从小就把小孩送往广州、深圳读书,导致一些优秀生流失。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某地的高考状元是梅州某县(市)人。
还有一方面就是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对我们那些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仅给予免费就读,还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奖励,致使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生到外地名校读书。
三、领导教师理念落后
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停留在满堂灌、填鸭式。教师上课滔滔不绝的讲、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初、高中阶段更甚)。因为教师以理念落后、教法陈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因循守旧、默守陈规,学生始终处在被动位置,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
一些教师虽然教了十几、二十年、乃至几十年,但缺乏学习,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几十年来还是一样的处理教材,使用一样的教学方法,长年累月重复同样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前人研究的知识成果,或只注重别人的研究过程,而从不考虑学生自己的认知过程。
领导管理理念落后,具体表现在,其一、领导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领导在决策过程中比较专制,致使学校整个氛围不那么和谐,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压制。其二、缺乏人文和情感的关怀。许多领导在总结时经常都会提到,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但许多人都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现实中缺乏对教师劳动成果的尊重,忽视教师的社会性、文化性,情感性等因素,对如何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潜力资源,习惯用行政手段推动工作,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其三、过分强调量化管理。本人一直认为学校管理宜粗不宜细,不能一味的进行量化管理,或者说是数字化管理。不能你发表论文就可以加分 ,你迟到一次就得扣分,这样容易造成教师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作为管理者应该以人文关怀为主,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学生身上,用在教学上。
四、信息严重不对称
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广州、深圳的那些名校,他们充分利用强有力的经济,每年大量邀请一些著名专家学者教授,特别是那些参与高考出题的专家学者教授来学校进行讲学、座谈、交流。通过座谈交流了解一些高考出题方向性的问题,这将对高中教师来说,尤其是高中毕业班的教师说那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与帮助,教师可以有目的去考虑自己以后的教学侧重点,也不会忽视那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知识点,这样他们的高考备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我们的教师都只能靠自己去思考,或者凭老经验老方法去盲目的摸索,这样的高考备考将是效果差吃力不讨好。拿2000年的高考为例,数学倒数第二题(14分),是有关线性方程的题目,本来这题并不是很难,但十几、二十年的高考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有关线性方程的题目,2000年以前,基本上广东所有学校的复习题中也没出现过有关线性方程的练习题,但2000年高考自习的最后一个月,华师附中的高考练习题中两次出现了有关线性方程的练习题。而我们的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还是凭老经验认为有关线性方程的题目不会出现,所以在高考自习中从来没有涉及过这个知识点,面对这样的题目,除少数数学尖子之外,大部分学生都无所失从,而外地学生轻而易举的拿到了14分。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
其实无论是教师队伍的不足,生源素质的差距,还是信息的不对称,归根结底还是受到经济的制约,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之下,昔日美名远扬的文化之乡,梅州,想再次走上辉煌,我看很难!很难!
( 以上仅是本人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谅解)。
喝茶好茶,赏美景
哥福2011摄于北京
文章已于2022-07-04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