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题泄露事件(晚报教育今年嘉兴中考作文)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刚刚,嘉兴市2022年中考正式结束。 晚报邀请了两位嘉兴语文名师对嘉兴中考语文作文题进行了解析,晚报教育记者沈爱君也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了观点。 三人还结合今...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刚刚,嘉兴市2022年中考正式结束。

晚报邀请了两位嘉兴语文名师对嘉兴中考语文作文题进行了解析,晚报教育记者沈爱君也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了观点。

三人还结合今年的中考语文作文题,给未来考生提出了建议。

嘉兴市2022年

中考语文作文题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巅峰使命 2022”珠峰科考队员们,夜以继日,不顾疲惫,坚持工作,在世界之巅标注下了属于他们人生、也是属于我们国家的高度;一片“防护白”,一抹“志愿红”,无数年轻的身影活跃在医院、社区,用爱心与速度,抢救病人,检测核酸,运送食品,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多一“度”,整个社会就多一份向上的力量……

上述材料唤醒了青春年少的你怎样的情感体验?令你想起了怎样的经历或故事?又触发了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讲话稿,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并准备在升国旗仪式上发言。

写作要求:

(1)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3)不少于600字

「晚报教育」今年嘉兴中考作文,语文名师和晚报记者这么看

郑锐 油车港镇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浙派名师培养对象、

嘉兴市第十三批学科教学带头人

真情境,近生活,扬正气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年一度的中考如期而至,而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无疑是历年关注的热点。今年嘉兴中考卷作文题很不同、“花”更红。

一、试题特点

真情境。2022年的嘉兴中考作文题是在整张试卷以“青春”为话题背景下的一篇国旗下讲话。写作任务明确为写一篇讲话稿,并准备在升国旗仪式上发言。这样的写作情境无缝地贴合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不陌生,瞬间有了亲近感。

国旗下讲话活动,每个学校每个周一都会开展,这是学生在校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即使一个考生没有在国旗下讲过话、发过言,但他在整个初中生活中,也听到过无数次的国旗下讲话,耳濡目染下,他也感觉完成这样的任务不会那么吃力,他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同时这种讲话稿又是教材中无论是单元的专题教学还是综合性学习中都有安排,体现了教考合一,有效地避免了教考分离的现象。这样的真情境,贴近未成年人的认知和心理,与学生的生活和心智水平零距离。

近生活。写作的材料为“两故事一总结”。一是“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队员们站上世界之巅,标注下了属于他们的人生,也是属于我们国家的高度,二是防疫期间的“防护白”与“志愿红”,用爱心与奉献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度。总结语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多一”度“,整个社会就多一份向上的力量。”

这样的写作材料和话题,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防疫期间的“防护白”与“志愿红”,他们更是身临其境、受爱于中。

这种普遍性、社会性的现象照顾到了每一名考生,让每一名考生都感觉材料在身边,话题不遥远。

同时,这样的写作材料和话题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的写作和生活都走在正能量的道路上,逐光向前,生活美满。

扬正气。今年的中考作文题以“巅峰使命2022”“防护白”“志愿红” “高度”“温度”“力量”等为关键词,紧密结合当下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

新课标对初中段学生的要求是: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今年的中考作文题借助材料中的青年社会担当精神给正值青春活力的中学生以榜样以思考,激发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时代关联,予人生思考。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彰显教育功能,立德树人。

二、从中可见

今年的中考作文题围绕着青春怀志,说的是疫情,讲的是测量珠峰,可以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是因为今年反复的疫情,给国民生活造成了影响。中国人民在抗疫中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共渡难关的精神令人动容,所以是一种非常与时俱进的题材。

意料之外是作文把疫情下的人民精神与测量珠峰克难精神放在了一起,字面上看,仿佛八杆子打不到一起,两者根本毫无关联,但从提供的材料里面可以看到关联度,人民的温度、攀登的高度,多一度,社会就多一份向上的力量。这个多一度,其实就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青春的力量,不只体现在“高度”“温度”,还有“精度”,如我们的大国工匠,正用精益求精诠释着工匠精神。再如“速度”,如我们的奥运健儿,越奋斗,越青春。

三、未来建议

1.多参加学校、社区的实践活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广泛采用“情境化写作”命题方式。同时,新课标也将写作看成是基于真实情境、真实写作目的、真实写作材料,解决真实问题的动态的、生成的、探究的过程。学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得多了,遇到这样的真实情境,就会心中不慌,游刃有余。

2.多关注教材对写作的要求,打好写作基础。学生应该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把教材中的各个写作板块都练习到位,同时尝试使用多种文体进行写作,如游记、演讲稿等。将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写作内容进行整理归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话题平时就给予关注。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样上考场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考出好成绩。

3.关注时代,关注当下社会生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建议同学们平时多看新闻,及时了解当前社会热点和时事,既开阔眼界,也为写作积累素材,给自己的作文增加时代气息。同时,作为当代中学生要关注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晚报教育」今年嘉兴中考作文,语文名师和晚报记者这么看

沈燕飞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嘉兴市学科带头人,南湖区名师,

嘉兴市南湖红船育人先锋、第三批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关注价值导向 实现自觉成长

【试题特点】

2022年嘉兴语文中考作文试题给考生的总体感觉是有温度、很亲民,有话可写。两个材料涉及“巅峰使命”和“防护白”“志愿红”,要求写一篇国旗下的演讲稿。试题暗含了三个边界要求:

1.话题边界:两则材料的核心指向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多一‘度’,整个社会就多一份向上的力量”,涉及到“理想”“奉献”等角度。

2.身份边界:面向全体同学的国旗下讲话,意味着作者身份是在校学生,是青少年。

3.文体边界:文本形式指向为演讲稿,但文体不限,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考生可根据本人的喜好来确定。

试题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一、给出适切多元材料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本试题提供的角度更为多样,且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材料来自日常生活、社会热点,这样的材料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与升华,既有利于考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以自己生命成长的真实经历与经验为着眼点,抒发真情实感,又能引发考生对“青年立身”“时代责任”“青春理想”等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触动他们学习榜样、传递正能量,并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注重创设真实情境

国旗下讲话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情境,对考生而言,这是一个真实情境。

写作中,“真实情境”指向客观存在性,即是指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情境,是具备认知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情境。

真实情境可以让考生的写作更具针对性,避免空谈泛论。考生根据两则材料总结出来的演讲话题具有现实意义,设定“国旗下的演讲”这个情境能够引导考生在撰写稿子注重情感表达、注重言语呈现等。

总之,真实情境创设了动态的认知并能更有效地驱动考生完成写作任务,最终达成命题者设题的考查目的。

三、基于教材写作训练

试题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形式上也体现了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进入初中,教材的课后练习、综合性学习中有不少与演讲相关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集中安排了围绕“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举办一次小型演讲会的活动,并给出了演讲的具体技巧。

基于演讲实践性、适合开展活动的特点,八年级下第四单元设计为演讲的活动探究单元,分别指导学生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如果日常教学中,师生能重视并落实演讲单元的活动,相信考生们在看到作文试题的时候,心里一定乐开了花。

【从中可见】

必须重视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不仅仅包括阅读和写作,还有很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智慧策划,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了使活动更有效、有趣地开展,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学情,进行项目化设计,比如“如何培养演讲兴趣并提升演讲水平”可以成为一个很实用的项目。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强调听说读写,演讲不是单纯的口头表达,它与一个人的读写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息息相关,连为一体。演讲能力体现出一个人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是走向社会的必备技能。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演讲”等实践活动,积极行动起来,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项目,共同实践并展示相关成果,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验快乐。

【对未来考生建议】

一、用好三书

用好自然这本书。热爱大自然,从中获得“有声有色”的灵感。梁衡说:“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大自然中的“美”可以调动人的各个官能,善于观察和寻找“美”,必会引起表达“美”的冲动。

用好生活这本书。关注生活,从而积累“与时俱进”的材料。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尽量关注社会热点,及时了解社会大舞台、大变革,对热点话题进行一定的追踪,可以触动个人多学习、勤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积极进取、阳光乐观的生活态度。

用好教材这本书。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 所以,教材却绝不是一个寻常的例子, 它满载朴实纯正的写作方法。用好教材,学大师语言,言之有味;剖名作结构,构之有序;赏经典哲思,思之有理。

二、多元记录

写作要用到各种素材,比如要回忆某个场景,不可能让时光倒流回去看一眼,这时就需要依靠记忆或者当时记录的材料。如果有记录,那就方便多了。

我们可以用日记、随笔、手账、拍照、录音、小视频等方式来记录自己日常的生活、经历、状态、想法等,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作“生活笔记”。当然,我们还应该作“读书笔记”,即摘抄书籍的要点、片断,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是延伸思考。

多元记录是激发灵感、深度创作的重要条件,切实行动起来,才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三、重视阅读

俗话说“读写不分家”,读书越多,拥有的材料就越多,写出好文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的大部分知识只能通过阅读来获得,因而阅读有价值的书籍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

在当下网络发达,碎片化阅读盛行的背景下,我们提倡“慢·漫”阅读,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慢”是指让内心安静下来,放慢节奏,精深阅读。“漫”则是扩大读书范围,也就是书要读得杂,不能只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某一类。“慢·漫”阅读可以让我们读有所得,学有所获,丰富精神生活、提升文化素养。

四、学会整理

结合自己的认知习惯和写作习惯,对平常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重新整理、再次提炼、形成体系,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素材库。例如按照主题来分类:爱国、敬业、科研、文化等;也可以按人物身份来分类:科学家、革命先驱、平凡岗位上的劳模……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素材在自己的头脑中“井然有序”。

「晚报教育」今年嘉兴中考作文,语文名师和晚报记者这么看

南湖晚报记者 沈爱君

心怀热爱 看见美好

试题特点:新颖温暖

站上世界之巅这样注定载入史册的“巅峰使命”,是怎样和我们已经渐趋习惯的日常防疫生活链接起来的?是他们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是这两种生活状态下所蕴含的共同特质:坚毅,温暖。

仔细阅读和品味试题所给的材料,很快会有八个字跳到脑海里:勇猛精进,勤善和美。嘉兴孩子是不是很熟悉,感觉很亲切?

这是语文的力量——生活的素材那么多,用心裁剪,巧妙组合,就可以感同身受,可以深刻理解。

试题的新颖并不止于此,还有试题要求的体裁——演讲稿。

网络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书面语,习惯了网络语言,但请别忘记,语文是包含口语表达的。

国旗下讲话,场景是线下而不是线上,表达方式是演讲而不是“键谈”,这样的体裁,在网络时代和防疫背景下,显得别具匠心。

伟大的时代既有“巅峰使命”,也有朴素日常,正如试题材料中所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多一度,整个社会就会多一份向上的力量。”我想,向上的力量,名字叫“温暖和希望”。

从中可见:读懂用心

文字的魅力在于品之不尽,一道令人喜欢的作文试题更值得细品。

重要考试的试题所涉及的领域,常常被任课教师们当作今后教学的方向和重点,而在细心的家长们眼中,作文试题则另有指导含义。

纵观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和高考作文试题,有一点很明显,就是引导在校学生关注时事,拥抱时代,热爱生活。今年的这道中考作文试题,我也读到了这样的用意。

除了关注时事,我还读到了命题人对中小学生日常生活方式和能力锻炼的的引导。

试题的体裁是一篇演讲稿,需要口语化表达,更需要充沛的激情、动人的事例、真诚的感悟。成功的演讲会引发强烈的共鸣,怎样向现场的听众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怎样牢牢地抓住听众的耳朵?

从这个角度看,试题不仅可以引导考生更立体地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也在引导着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未来考生们,走出“宅”的状态,主动与人沟通,积极融入生活。

未来建议:心怀热爱

苏东坡大概是拥有粉丝最多的古人之一,他的很多段子都被人津津乐道。在分析这道试题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一个他和佛印开玩笑的段子,其中的核心句子是:你是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

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片蓝天下,有人看到鸟语花香,欢天喜地;有人却觉得鸟语聒噪,怨天尤人。唯有心怀热爱,才能看见美好。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心怀热爱,我们看到防疫白和志愿红组成了生活里最温暖又最美好的风景;我们懂得了攀登者们忍下千辛万苦,才登上了珠峰之巅。

我们看见了美好,才能心有所感,口吐芬芳,引发共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晚报教育」今年嘉兴中考作文,语文名师和晚报记者这么看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发表于 2022-10-03 19:53
  • 阅读 ( 113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华建秋
华建秋

690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