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今年上半年过去了一大半,气温也会逐渐走高,在给自己添置衣物时候突然奇思妙想:没有空调的古人夏天穿什么呢?讲究礼制的古人们会不会像包粽子一样穿衣打扮?
经过一番了解才知道,古人比我们过得还要滋润呢!
古人对时间的变化非常敏感,春夏秋冬都会按季换相应的衣着,这也是古人对于上天的尊崇膜拜行为之一。
刘若愚·《酌中志》: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四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纱衣。溥仪·《我的前半生》:至于要谈起皇帝所穿的春夏秋冬四季衣服来,也真够麻烦人的。最讨厌的,就是得按一年二十四个节令的转移,来穿适合于节气的衣服。
所以到了炎热的夏天,他们甚至比我们还有注重“生活的仪式感”,换上夏天特有的着装。
《槐荫消夏图》(宋)
虽然我们现在看见大街上的大叔大爷们光着膀子露着肚皮,有人会觉得多少有点“影响市容”,但实际上,古人早就这么穿了。
《燕寝怡情》(清)
由遗留下来的文献和画作来看,古人的夏日穿着比现在更野一些,除了常见的比基尼或膀爷式穿法,还有穿着吊带裙披着薄纱的大爷们。
这种穿法现在也只是妹子们的特权了。
《北齐校书图》
可以穿着自由的不仅仅是大爷们,在古代的女子也是可以放飞自我的,比如穿着薄纱款马甲做饭
一款露腰抹胸加上高腰阔腿裤,再披上一个薄如蝉翼的外衫,看着就凉爽,就算以我们现代的审美来看,依然是引领时尚潮流。
古代一件衣服的重量不到一两:比如从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重量不到50克,比一枚小鸡蛋还要轻,超级薄,叠上十层,还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纸上的字。
最初纱衣是用在其他衣料之外的一种装饰性的外套,丝绸锦缎外再罩一层纱衣,能够让丝绸华丽的质地和精美的绣花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朦胧美。
陆游《老学庵笔记》:“亳州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
随着纱衣工艺的逐渐成熟,纱衣不仅颜值高而且异常轻盈,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夏季首选穿着。
古人的纱衣到底有多薄?
据说穿上五层,身上的痣依旧清晰可见。
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个穿着纱衣的唐朝官员,透过衣服还能看见胸口的黑痣,就惊叹地说:您胸口上的痣,怎么透过两层衣服还能看见?官员哈哈大笑,请他靠近再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层之多,可见纱衣有多薄。
据史料记载,白居易和米稹两个难兄难弟,曾经一同被贬,一个去了江州一个去了通州,白居易担心通州过热,为了让兄弟过得巴适一点,专门给米稹寄了一套轻纱生衣过夏天。
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
▲明·蓝纱单道袍
而纱衣也成为了夏天的标配。
这种纱衣男女皆宜,西蜀的花蕊夫人,写宫人夏日纳凉时,说的是“薄罗衫子透肌肤”,李清照在《点绛唇》中也写到“薄汗轻衣透”,薄汗而竟能透衣,可见其轻薄凉爽。
纱衣是一种比较贵的衣料,只有贵族官员才能有钱享用,那么普通老百姓夏天怎么穿?
宋人《柳阴高士图》
可能会有小伙伴开玩笑,不穿最凉快啊。在此哈哈一笑,咱们接着一本正经。
其实,古人很重视夏天的衣服,早在六千年前,古人就学会了从葛、麻等植物皮中提取纤维制作衣料。
《韩非子·五蠹》里说,尧就是“冬日麑裘,夏日葛布”。
周朝时期,夏天做衣服的布料已经有了细葛布和粗葛布之分了。
春秋战国时期,葛布更是风靡一时的夏天衣服的布料。
据说,当年那个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为了表达自己对吴王夫差是诚心归顺,就倾全国之力上山采葛,然后织成十万匹极其精细的葛布献给吴王夫差。
越国的女工们一边织葛布一边唱道:“令我采葛以作丝,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素兮将献之。”
当时越国织出来的是细葛布,极其精细,这种葛布做出来的衣服在夏天穿起来既凉爽又舒服。
杜甫·《端午日赐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如果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就会穿一些麻的衣服(和葛布一样舒适凉爽)。
为什么不用葛布呢?
因为葛这种植物生长周期慢,而麻生长周期快,当年就可以收获。再加上当时的社会下,麻是一种被广泛种植的植物。
于是,这种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布就渐渐成为古人做夏天衣服的专用布料。
可是穿的再少,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下还是会流汗打湿衣服呀!这可咋办?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出现,古人一般会在衣服里穿件“竹衣”穿在身上具有透气和隔汗的功能。
“竹衣”顾名思义就是竹子编制而成的衣服,就跟咱们夏天睡凉席差不多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还穿一种“开裆裤”,学名叫“胫衣”,只有裤管包裹大腿,底下真空上阵。
尤其是贵族女子的裤子,大部分都是开档,穿在正式裙子里面,这样不仅凉快,上厕所也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