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候群什么意思(越来越多设计师患上的冒名顶替侯群症究竟是什么)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会不定期地陷入自我怀疑当中,身在职场当中,这种令人沮丧的内收型情绪更是常见。但是简单的「自我怀疑」四个字并不能准确地描述不同人和不同的情况,尤其是用来描述当下设...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会不定期地陷入自我怀疑当中,身在职场当中,这种令人沮丧的内收型情绪更是常见。但是简单的「自我怀疑」四个字并不能准确地描述不同人和不同的情况,尤其是用来描述当下设计师真实具体的心路历程,这四个字的归因就显得太过粗暴。而「冒名顶替侯群症」,应该能更好地描述很多设计师,当下的心理状态。

「冒名顶替侯群症」是怎么回事?

1978年临床心理学家克兰斯博士(英语:Pauline R. Clance)与因墨斯(英语:Suzanne A. Imes)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发现了一种心理现象,并将它命名为冒名顶替症候群(英语:Impostor syndrome)。

患有冒名顶替症候群的人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并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被他人识破自己其实是骗子这件事。他们坚信自己的成功并非源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凭借著运气、良好的时机,或别人误以为他们能力很强、很聪明,才导致他们的成功 。即使现实环境中的证据指明,他们确实具备优秀才能,他们还是认为自己只是骗子,不值得获得成功。有研究显示,冒名顶替症候群在高成就女性当中较为常见;同时也有研究指出男性与女性的盛行率没有差异。

从目前包括 TED 在内的各种公开资料和非系统性统计来看,超过 70% 的人都会在自己工作中经历「冒名顶替侯群症」。

在如今这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个设计、产品和项目的成功,都是多方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这是技术高度发展的福利,是全球化协作的利基,这也使得这种「冒名顶替侯群症」显得更加显著:大家可以更加轻松地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不是给自己。

《好汉两个半》和《生活大爆炸》的编剧 Chuck Lorre,《美国众神》的原著作者John Green,谷歌前高级副总裁 Sheryl Kara Sandberg,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 Emma Watson 都是著名的「冒名顶替侯群症」患者。

越来越多设计师患上的「冒名顶替侯群症」究竟是什么

几乎没有人能够彻底地、完整地跟上整个时代的全部变化,整个时代的剧烈变化和整个世界的庞大压力,狠狠的盖在每个人的头顶上,每个人在新环境、新语境当中获得成功,或多或少觉得自己是「冒名顶替者」。

和「冒名顶替侯群症」非常接近的一种表现,是安全感的缺乏。Vivienne Kay 在她的文章当中,非常清晰地阐明过这个问题:感觉到不安全感是「冒名顶替候群征」的表现,但是并非所有的不安全感都归因于此。

为什么设计圈是重灾区

设计师之所以是这种病症的重灾区,很大程度是因为如今整个设计圈的局面。

设计是一门进化速度极快的行业。新学科的诞生和「过时」往往只在几年时间之内。它本身是多个学科的交汇点,复杂度远远超过很多纯粹的、传统的学科。

从 UI 设计师这个职业走进大众视野,再到 UX设计成为人人都在聊的话题,再到全栈设计师成为趋势、服务设计出现在各大企业的招聘启示,设计行业仿佛变成了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森林。

越来越多设计师患上的「冒名顶替侯群症」究竟是什么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对于设计,越来越难以界定。

一个服务设计师,一个服装设计师和一个UI设计师聚在一起聊设计的时候,会发现各自的设计范畴和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因为工作和领域的差异而千差万别。

即使是同属数字设计领域的UX设计师、UI设计和交互设计师,会在细节和想法上有差异。不难想象,这样的沟通和交流,总会让其中一两个人产生「冒名顶替感」,对自己进行质疑。

对于设计师而言,「冒名顶替侯群症」的常见症状如下:

「冒名顶替侯群症」常见症状

你非常刻苦,力图让你的每一个设计都像素完美:让自己的设计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你害怕别人会认为你不够专业,不够擅长。

你担心每一次设计评审:评审的好坏甚至都不那么重要,你更不喜欢的是是得到反馈的过程。如果情况不好,你会觉得他们看头了你的心虚。如果反馈情况是很好,你会觉得他们在骗你,或者你骗到了他们,并且会担心下一次能不能做到一样好。

获得称赞的时候,你会表现得很谦虚:但是你内心深处是不相信这些称赞的。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习惯通过额外的加班打磨自己的设计细节。在描述自己的工作和角色的时候,感到不舒服:你在说「我是设计师」的时候信心不足,虽然别人不一定会注意到这一点,就像你觉得别人不会相信你能做到一样。你觉得自己领导力不足:实际上这一点可能会成为你的职业进阶的阻碍,你觉得自己配不上当下的职位,甚至害怕承担更重的责任,认为这样会让自己的「真实能力」暴露。

「冒名顶替侯群症」触发原因

你刚刚获得晋升:职业晋升会让你本身的自我怀疑和脆弱暴露无疑。不过这样的事情频率通常不会太高。你的同事看起来比你有才能:如果你新来的同事看起来能力很强,并且你正处于职业的起步阶段,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更加觉得自己是「冒名顶替者」,相信我,在很多时候这是有充分理由的。你所有的同事都在称赞你:同事的称赞会让你进一步对自己提高要求,当你的期望太高难以实现的时候,你更容易陷入「冒名顶替侯群症」的状态。

「冒名顶替侯群症」治疗方法

治疗「冒名顶替侯群症」的方法不少,但是几乎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针对内在的心态和感受的:

学会正视和审视自己的感受,学会客观去分析拆解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它轻易左右。一旦你可以将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态度彻底区分开,单独面对,那么事情处理起来会轻松很多。告知别人你的感受。如果你和同事关系足够亲近,那么可以直接和他直接说明你的感受。如果没有关系亲近的同事,可以跟朋友聊聊,不要独自承担。学习获得反馈的技巧。获得反馈是一种必修的技能,它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反馈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小心使用。尽量读取反馈中的真实含义,不要将它们视作为批评,没有人会怀疑你的专业度。学会解读周遭的环境。如果你发现自己是群体中的少数派,那么接纳这样的事实,不要觉得自己是局外人,也不要以此为依据认为自己是「冒名顶替者」。

设计圈前辈的建议

Guy Ligertwood 就这个问题曾经采访过很多圈内比较著名的设计师,他们应对 「冒名顶替侯群症」都有着各自的独到经验,这些经验应该会给你一些灵感。

Thumbtack 产品设计主管 Audrey Liu

越来越多设计师患上的「冒名顶替侯群症」究竟是什么

作为设计师,我发现我的「冒名顶替侯群症」源自于我对于事物过于挑剔的倾向——我不断寻找机会来改进产品和体验,并且认为通过设计可以事物,让世界变得更好。

然而令我毛骨悚然的一点是,我发现经常会以批判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内心,这会导致我过多关注自己的缺陷而不是优势。

我会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克服它:

提醒自己,每个人都会经历「冒名顶替侯群症」拥有1~2个能够说服我走出这个状态密友专门整理一个文件夹,里面收藏有多年来别人对我的鼓励

我认为,有一批能够与你聊天并带你走出状态的同行是至关重要的。拥有这样的同行者,不仅可以让你对于真实的状况有更准确有效的对比,而且能够让你确知你的设计其实非常突出!

YouTube 高级交互设计师 Ben Huggins

越来越多设计师患上的「冒名顶替侯群症」究竟是什么

「冒名顶替侯群症」在流行语名人堂当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最近它的使用频率和「创新」、「参与度」几乎一样高。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冒名顶替侯群症」是一种成长的的感觉。应对艰难的挑战,但是还没抵达成功之前,所面对的一种不舒适感。

Rachel Smith 写过一篇文章探讨过这两种感受的区别。

我同样会因为「冒名顶替侯群症」而感到不舒服,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工作进度的推进,会逐渐获得成就感,就像克服了障碍一样。

在那些不舒服的日子里,我会尽量保持自己的远见和愿景:

这是一种成长的感觉。这是一种在不断改进中的投资。为了抵达当下已经经历过努力的工作。此刻你比你自己感受中更加称职。如果你感受到挑战,那么你就来对地方了。

Facebook 产品设计师 Paola Mariselli

越来越多设计师患上的「冒名顶替侯群症」究竟是什么

「冒名顶替侯群症」是一种认知扭曲,类似于一种思维方式或者标签。如果你能认识到它的这个本质,那么就可以和我一样,将它视作为任何一种失真的认知来对待: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然后可以基于实际的证据来进行质疑、修正。

在设计背景下,「冒名顶替侯群症」 可能会带来「我无法完成这个大项目,我经验不足」这样的认知。

然后我会将这种想法视作为一种失真且有待验证践行的想法。

最后,我会用事实来挑战它:「我受过高等教育。我以前经历过类似的项目。领导信任我是有理由的。」

刚开始的时候,需要通过大量的工作来完成自我修正。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过程会逐渐顺畅,会变成半自动的。这种方法可行。

前 Google 产品设计经理 Andrew Doherty

越来越多设计师患上的「冒名顶替侯群症」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在 Google 待过就知道,「冒名顶替侯群症」 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它是可以被衡量的,并且它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也确实造成过很多问题。

Google 倾向于雇佣那些确实有「冒名顶替侯群症」的人,而不是那些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混蛋。

为什么?谁会想和一个认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混蛋一起工作?那些认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混蛋几乎没有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对于那些罹患「冒名顶替侯群症」的朋友,我的建议是:

不要试图说服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师。解决「冒名顶替侯群症」的最好的方法,是充分的意识到:世界上那些作出最好设计的设计大师们,其实和你一样焦虑和深陷自我否定。

你和那些最顶尖的著名设计师之间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深陷其中的时间足够长,长到他们自己都感到惊奇。

  • 发表于 2022-09-07 09:14
  • 阅读 ( 132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李建成
李建成

684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