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哥”杨镇华:十年苦干,只为种出好大米

记者 丁宏波 通讯员 乔青 7月7日,小暑节气,如皋市白蒲镇合兴村的有机稻田里,三五白鹭悠闲踱步,绿油油的秧苗笔直挺立,一个月前移栽的水稻迎来重要时刻——分蘖盛期。“眼下正是水稻增产关键时...

记者 丁宏波 通讯员 乔青

7月7日,小暑节气,如皋市白蒲镇合兴村的有机稻田里,三五白鹭悠闲踱步,绿油油的秧苗笔直挺立,一个月前移栽的水稻迎来重要时刻——分蘖盛期。“眼下正是水稻增产关键时期,对水分、养分的要求特别高。”种了十多年水稻,39岁的“大米哥”杨镇华依旧不敢有丝毫马虎。

2004年,辞掉在北京的厨师工作,杨镇华回到家乡办起农资经营部,从销售农资起步逐渐接触水稻种植。2012年,杨镇华将早几年流转在手的零碎地块进行整合,以100亩的有机稻种植开启创业梦想。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顿顿吃得饱,但很难吃到口感好的大米饭。”一位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刺激了杨镇华。他暗下决心:让这100亩地生“金”,在家乡的土地上种出有口皆碑的好大米。

从小接触农耕,杨镇华深谙良田“三分种、七分管”的道理。在北京打工的6年里,食客对农产品的高端定制需求也让他深信不疑:消费者更愿意为绿色、健康、口味上佳的食物买单。

从改良土壤、选优品种、生物防治等方面入手,杨镇华尝试生态种植:每年两茬变一茬,腾出时间季节,培优土壤;利用微生物菌肥,调适土壤含硒量,提高品质;加装稻田监控,网络直播作物生长过程,给客户满满的安全感……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鼓励种粮大户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办家庭农场,走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之路,再加上好政策支持,前景肯定差不了。”2014年,杨镇华在如皋注册成立福欣家庭农场。

扎根大地,梦想就有了实现的土壤。2016年底,“寻找江苏最好吃的大米”活动暨首届江苏百姓品米节上,全省30家优秀稻米企业携带大米现场煮饭,接受400多名市民和美食家的“舌选”。福欣家庭农场的生态大米以其煮成的米饭香气沁鼻,色泽油亮,口感绵、韧、劲、爽的特质,摘得一等奖。

看到大家因品味稻米甘甜而溢于言表的喜悦,杨镇华更加坚定了投身农业的信心。“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加快稻米产业的发展。”杨镇华认为,当前稻米产业仍存在高档产品较少、品牌建设较为滞后等问题,打造稻米文化和品牌迫在眉睫。

改变传统农业产业分散种植、缺乏技术、信息闭塞的现状,推动品质、规模、效益三提升,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尤为关键。告别以往耕作繁重的体力劳动,生物防治、飞机打药、自动化灌溉、机械化收割……杨镇华带领5家农场、7个村400余户村民,以“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基地”的模式种植水稻,实现1800亩田全产业链服务,并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发展直销农业和订单农业。

杨镇华的富硒大米直接带动当地的有机水稻生产。“农业农村大有可为,我也一直呼吁广大在外务工青年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创业。”

2019年秋收时节,杨镇华种植的水稻平均亩产达750公斤,他如愿从湖南捧回“中国富硒好米”证书。同年,他牵头成立南通市农村青年创业创新联盟,聚合一群年富力强、善于学习、勤劳肯干、勇于探索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我这个‘盟主’要做的,就是带领大伙儿尝试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水稻品质,让农民种粮有信心、有底气。”从基地回到办公室,杨镇华打开电脑,键入“2022夏季联盟学习计划”——组织联盟成员到省内科研院校取经,引进可落地的新技术,为农业产业的创新发展增势赋能。

2012年到2021年,这十年间,产业兴、农民富、村庄美的乡村振兴故事,“大米哥”是见证者,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江苏省劳动模范、南通市青联副主席……纷至沓来的荣誉、头衔更让他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今后要积极探索,种植出更好吃的稻米,作为‘新农人’一定要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杨镇华说。

编辑: 戴雨扬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丁宏波

  • 发表于 2022-07-25 12:41
  • 阅读 ( 190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Q9
Q9

651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