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润
“我家住在北京城,二环的里边儿,中轴线鼓楼大街,往东一拐弯儿……”7月22日晚,京腔京韵的动人唱腔伴随着阵阵三弦声,从北京人艺首都剧场里传出。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制作的京味儿话剧《簋街》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邀请展演剧目在此上演,为观众展示了在京城美食地标里的烟火人生与社会变迁。
《簋街》剧照。
舞台成了“餐饮一条街”
说起“簋街”,北京人可谓家喻户晓。这条东起二环路东直门立交桥西段,西到交道口东大街东端的一公里长街道,聚集了100多家餐馆,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北京最具盛名的餐饮一条街。这条在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街道,在2020年进入了北京演艺集团艺术生产的视野当中,被改编成了戏剧,搬上了舞台。
京味儿话剧《簋街》由著名京味儿编剧王之理执笔文学剧本,汇集了导演钟浩、编剧杨硕、作曲戴劲松、舞美灯光设计任冬生、服装造型设计耆娜、文戈等国内一线主创人员。著名演员、梅花奖得主侯岩松领衔主演,众多实力派演员出演。为了在舞台上呈现更真实的生活,剧组在创作、排练期间多次深入簋街采风。演员们还穿上厨师服,走进簋街饭店的后厨,切肉、炒菜、炖小龙虾,体验角色人物的真实生活与工作状态。
三代人生活展现三十年城变
舞台上的老北京故事从住在簋街的李家、金家等三代人的平凡烟火人生缓缓展开。
从小在南方长大的李泽诚,带着“特殊”任务回到了北京。爷爷李一刀开在簋街的饭馆“酒盈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经营困难,这家曾经辉煌的“簋街第一店”如今门庭冷落。可尽管李一刀的儿子李国华在南方把餐饮做得很大,却因为和父亲的矛盾,多年未回故乡。在这条街三十多年的变迁中,所有人的生活都有了改变……
《簋街》从主角李一刀的视角出发,将“父子之情”“亲家之道”“邻里之义”几组人物关系巧妙联结,透过两组平行时空,展现了簋街第一家饭馆“酒盈樽”由起到落、又由衰向盛的酸甜苦辣,同时在舞台上还原了簋街三十余年来的不同面貌。
剧中闪回的三个时间点对于北京和簋街也有着独特意义:198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十年,簋街第一家饭店开业;1998年的世界杯,北京在簋街有了第一家大排档,夜宵文化开始兴起;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是标志着北京走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一年。观众可以在这些有着时代共鸣的画面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北京记忆。
京味儿文化呈现舞台新表达
在人物塑造上,该剧呈现了独属于北京人的性格特质,真挚动人且极具亲和力,让角色形象生动鲜活又接地气,引发了众多新老北京人的共鸣。
舞台设计上,该剧摒弃了传统写实的舞台设计,为舞台空间赋予更加多变的功能性以及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美学设计,充分放大不同年代背景下的北京元素和时代符号,又通过用心的细节布置,写意化呈现北京世俗生活的一草一木,让观众可以感受到属于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与魅力。
音乐创作上,则紧扣剧目主题基调,特别使用了有浓厚“京味儿”色彩的北方传统乐器——三弦,伴随着京腔韵味的几段演唱,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北京城三十年的沧桑变化,又在旋律中叙述表达了不同年代下,父与子、邻里间的矛盾纠葛和质朴的情感。
京味儿话剧《簋街》可谓从不同角度深掘京味儿文化来阐述人与城市的关系,向观众展现了从簋街到北京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城市风骨,是一部有着京味儿话剧神韵,又通过新视角解读表达的新京味儿话剧作品。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赵晨蕊 肖名焰
672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