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是什么朝代的(为何马致远被后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是元代的著名曲作家,大概是公元1250年——1324年。字是千里,号称“东篱先生”。是汉族人,祖籍是河北省的沧州市东光县。因为他的一手《天净沙·秋思》出名而被后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图
还有一说是马致远是河北省的东光县马祠堂村人。还有一说是南落坡村,和东落坡村相对应。马致远严格的说可以说是元代的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他的散曲有一百二十多首。有着《东篱乐府》辑本,他的青年时期仕途和前程非常的坎坷,一直到中年才考中进士,在浙江省曾经担任过官吏。后来在现在的北京,古时候的大都。任工部主事一职,马致远的晚年非常不满意当时的天下以及政策,自己选择隐居在了一处田园,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死后葬于祖坟。
马致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曲作家,他的作品非常有特点和特色。豪放中不失飘逸,沉郁之中不失通俗,他的散曲扩大了题材领域,提高了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雅俗兼赏。
马致远的非常著名的作品:《太和正音谱》,被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以和灵光景福媲美,有着万马长鸣的意蕴,又好像神凤凌飞于九霄之上,岂可与凡鸟共语。应该将马致远的曲列于群英之上。
马致远的一生留下了值得后人学习的作品。
趣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_v5
马致远字什么
马致远是元代的著名大戏剧家,公园年1250年到1321年。字千里,号称东篱先生。元大都人,就是现在的北京,一生成就极高,和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成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像
马致远很早的时候就参加过杂居创作,是当时的“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之一,一生作品传颂量很高,作品常见于:《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黄粱梦》。
马致远以《天净沙·秋思》最为著名。他的作品特点是在豪放之中有着飘逸。在沉郁之中,可以看见通俗的风格。
语言清丽,而且非常擅长把自然通俗的语句锤炼的精致而细巧。风格中充满着强烈浓厚的抒情和情怀性。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不只是一点点。他的曲调和谐优美,雅俗兼赏。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叹世,闺情,世相,写景。非常善用各种的修辞手法,让人物形象还有景色都非常的鲜明起来。有着“曲状元”的美誉。他的感叹世道的作品也是将他自己的特性挥洒的淋漓尽致。他的语言融汇诗词和口语为一起,创造了元曲的独特意境。
马致远是元代的元曲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才子,也是元代不可忽略的一个诗人。他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把秋日黄昏的氛围瞬间卷入落魄的流浪的人的心中。将秋日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别无他人。
马致远朝代
被誉为“曲状元”的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出生于约(1250-1321)年,字千里,晚年号“东篱”,晚年不满朝政,归隐山居,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故居图
马致远生活的朝代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名族建立的统一大国,而在马致远时期元祖忽必烈担任了当时的皇帝,作为蒙古统治者们已经开始“遵用汉法”、推广儒学、任用汉族文人,但是却始终没有彻底的实行,这样的举措不仅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抱志在怀的伟大理想,同时也给了他们更多的失望。马致远这位汉族文人也便是其中一个。
马致远年少时也曾担任地方官吏,但是未受到重任,没过多久就辞职归隐,一生也可谓是忐忑蹉跎,在一味的心灰意冷后,终于看破了世俗名利隐世于人世间; 犹如“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也是马致远的成名之曲,其将马致远郁郁不得志的心境一一展现出来。
而马致远的另一成名之作《汉秋宫》中也包含了浓浓的名族之情,同时借着历史也反映除了对世道朝代的不满之情,其中以一个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汉元帝为历史的巨大变化的命运转折,其实,这个汉元帝更多的表达了普通惹得情感和欲望。
虽然如此,但是马致远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非同凡响的,散曲几乎成了元代的主导,它登坛树帜,独领风骚;而马致远与当代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同时也是元代大戏剧家,散曲家,他的散曲在当时的影响也是颇为重大,也为后来的文学艺术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马致远是什么作家
马致远是元曲作家,著名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他们三个并列元曲四大家。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元代兴起的一种诗歌载体,也是一种文艺形式。因为元曲的橘子长短不一,便于记诵。所以也可以将元曲改成歌曲。元代非常盛行。
元曲来自所谓的胡乐。最开始实在民间流传开来的,被称之为“村坊小调”。到后来一点点的流传开来之后,元曲开始有着严密的格式定律。曲牌名、定格、押韵等等,但是虽然有着一些规定,并不影响元曲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以发现,同一首的曲牌名,两首曲的字数却不一样。就是元曲的灵活导致的。
元曲可以说是汉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瑰宝。在思想方面和内容还有成就都达到了独有的高峰,所以才能与唐诗宋词并举。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文学里程碑。
元曲的盛行对于我们历史中的民族诗歌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还有这卓越的贡献,元曲刚刚一出现便展现了其茁壮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用来寄托情怀的工具,还能反映元代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境,也可以说是元代生活,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
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组成。他的兴起,盛行和发展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因为元曲起先是宋朝的。但是后来在元代才得以发展壮大。而且在元代的成就最为顶峰。所以称为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中华文化宝库的灿烂结晶。
马致远汉宫秋
汉宫秋是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元曲的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说的是汉元帝,通过他对自我的叹息和文武大臣的谴责来诉说这件事,自己是一国之君王,但是却不能保护自己的爱妃,导致演出了生死离别的惨剧。
汉宫秋图
马致远的汉宫秋突出了强凌弱的气氛,而且更出人意料的把汉元帝做成主人公。并且把着一系列的爱情悲剧的故事的根源。也全部归类到他的身上。强烈的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启发人们思考民族斗争的变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汉朝开始,文人的诗篇,提及昭君的故事越来越多。把元代的民族矛盾的形势写为匈奴强大,汉朝及其虚弱。昭君出塞被看为朝廷屈辱求和的做法。
马致远的汉宫秋非常显然不是取材于正史,创造了昭君在番汉交界之处,舍身殉难。因为昭君的慷慨,保全了民族的气节。更达到了匈奴和汉朝的友好共处。
在第三折、第四折,还浓墨细笔地描写了元帝与昭君的生离死别,使元帝悲怆凄恻,愁思郁结,无可排解。作者尽力刻画了风流皇帝温柔多情的一面,让他尽情倾吐了由生离死别而郁结于胸的哀痛在第三折、第四折,还浓墨细笔地描写了元帝与昭君的生离死别,是怎样地使元帝悲怆凄恻,愁思郁结,无可排解。作者尽力刻画了风流皇帝温柔多情的一面,让他尽情倾吐了由生离死别而郁结于胸的哀痛。
马致远笔下的汉宫秋,已经成为不可遗忘的经典。
马致远图片
都说小眼睛的男生最可爱了,显然,马致远就是小眼睛,加上他微卷的头发和长长的胡须,显得非常的和蔼可亲,一看就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诗人。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黄粱梦》杂剧。
马致远雕塑
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元人称道士做神仙,他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录鬼簿》说他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的逃避现实的厌世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后人对他的评价无限之高。
收藏举报1条评论
拓展阅读:
《天净沙秋思》之洗炼,能让人看一遍就背下来。景象的罗列,寥寥十几个字,将古人悲秋的情怀推到最高处。
从楚辞中“悲哉秋之为气”开始,直到一千多年后,“秋思之祖”的名号,才被马致远摘得。
元曲本是宋朝末年北方小调演化而来,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元朝的科举制度屡次兴废,庞大的汉地儒生们失去了进身之阶。便将兴趣投入到元曲的创作中。这也造就了众多元曲名家。其中,便有位列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
但关于马致远的身世和经历,并没有详细记载。即使是马致远故居,也存在北京门头沟和沧州东光两地之争。
东光马致远故居应该是族谱的误抄。将元代进士马视远错写成马致远,之后以讹传讹,附会名人。
可东光县好歹还有个文字记载,而门头沟却连半个字也找不出来。只有一座近年才修葺一新的马致远故居隐匿于京郊的山坳之间,默默无闻。
历史是帝王将相的曲谱,对于一个民间的词曲家,却少只留下一鳞片爪的文字,供后人揣测。
元初文人投身词曲创作的初衷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先也提过,科举制度在元朝几经兴废,状态很不稳定。科举制度本就是笼络天下读书人,为朝廷所用。当年唐太宗曾言,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
元朝将人们编入各种户籍,当兵的就是军户,儒生就是儒户。各个户籍世代相袭,不得跃迁。一个人想通过读书科举入仕为官,如果自己不是儒户,就失去了这样的可能。但也有特殊情况。
生活于元朝初年的马致远(约在1250年至1320年左右),便走了这样一条独辟的蹊径——以词曲取悦蒙古王公。因为,即使蒙古王公们不熟悉汉语,但戏曲作为一门艺术却是人类共通的。
马致远主要的活动地点是位于现在北京的砖塔胡同,是元大都的戏曲演艺中心,文人们汇聚的场所。从砖塔胡同步行三十分钟,便是真金居住的太子府(也就是紫禁城西南缺了一角的位置)。
而马致远也有向真金太子献诗的经历,还有自己做的一首残曲为证。
“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都不迭半纸来大,功名一旦休,便似陆贾随何,且须缄口。”
第一句中的“年幼”应指马致远20岁上下的年纪,“龙楼”即太子。但后半句的“功名一旦休”却与近些年发现的马致远又在江西生活的经历有关。
一个本来在大都的勾栏里的歌舞升平的词曲家,突然偏离了自己的生活半径。他不是被调动的官员,也不是游山玩水,一个北方人为什么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江西?
这一切,似乎与忽必烈晚年政策的转向以及真金的早逝,存在着若有若无的关系。
要知道,忽必烈虽然是蒙古人,但能够做到皇帝,一大半原因却是执掌汉地时,积累的汉人将领和名士的支持。所以,当蒙哥死后,忽必烈才有与手握拖雷精锐的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资本。
但蒙古人的继承制度是库里勒台大会。大汗是被选举产生的。而忽必烈依靠武力破除这项传统。这也为元朝的早亡留下了引线。
在忽必烈晚年,开始重用擅于财政的色目人阿合马,众多儒生遇冷,转而将希望投降忽必烈的继承人真金。
与历代元朝皇帝不同,太子真金自幼接受汉文教育。熟读经史子集。连他的名字,也是忽必烈请海云禅师取的汉名。相比元代后期,皇帝们的蒙古名字(例如,爱育黎拔力八达)真金在其中,颇有些违和。
真金接受汉化,身边自然有一批谋求进阶的汉地文士。
转折点在于,阿合马对汉地的苛捐杂税,使得汉地百姓苦不堪言。作为汉地文人自然不满,与阿合马一方形成对立局面。真金作为文人的核心,出手将阿合马捶杀。
本以为就此一了百了。怎料,文人们的臭毛病又犯了。居然有人建议忽必烈退休,让真金接班。其实,这也是忽必烈厌倦文人的地方,一是结党和相互攻击,二是爱管皇帝家事。
好在,有明白事理的及时把奏折拦下。可消息还是走漏了,并且被阿合马的余党掌握。于是,又一拨朝堂斗争之后,阿合马的余党才被除去。
但尘埃落下之时,忽必烈却对着文人们,怒问:你们就没罪吗?
至此,作为后台老板的真金无辜躺枪,而且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尊崇孝道的真金没多久郁郁而终,享年四十三岁。忽必烈痛失爱子,也悔恨不已,没几年也去世了。而围绕在真金身边的一众文人们,也作了鸟兽散。
真金的早逝,间接造成了三种影响:
1、 尽管元朝后来的皇帝都是真金的后代,但多少都有些疏远汉人。有的甚至不再学习汉话。
2、 继位制度方面,忽必烈一面打破蒙古传统的库里勒台大会制度,另一面又没有明确汉家的嫡长子继承制。造成元朝皇位的几次交接出现混乱。导致统治阶层不稳定。
3、 元朝的科举制度时断时续,无法吸纳汉地读书人为己所用。大量人才不能参与建设。也是元朝短命的原因。
1261年,真金被封为燕王。其后一百年,朱棣也被封为燕王。巧的是,真金的太子府也正是后来朱棣的燕王府。而且,元代歌舞升平的勾栏,到了明代还保持原样。可朱棣在逆境中夺位成功;真金却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受一群幕僚文士牵连。
胡虏无百年国运的后面,总有句便宜的解释——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但细究元朝早亡,与元代初年的这场变革不无关系。
尽管在忽必烈之后,也有皇帝短暂兴盛,但如果真金顺利继位,就能尽早的确立和执行汉家传统制度。而围绕在真金身边的汉人大臣和名士也会尽进入权力中心。
那样元朝不足百年的国运是否会被打破呢?只是不知,不再流落江西的马致远,是否还能留下“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