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怎么死的(岳飞)

岳飞是怎么死的(岳飞) 岳飞是北宋末期有名的抗金名将,他为了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以严明的军纪,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前瞻性的大局观,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将领。他所率的“岳家军”名...

岳飞是怎么死的(岳飞)

岳飞是北宋末期有名的抗金名将,他为了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以严明的军纪,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前瞻性的大局观,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将领。他所率的“岳家军”名震天下,令金兵闻风丧胆,成为捍卫着宋王朝的最后一份尊严。



岳飞曾率军打到了朱仙镇,离收复故都只差最后“一公里”距离。当时的岳飞意气风发,他从不饮酒,但此时却豪迈地对部将说了16个字:今次杀金人,直捣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



然而,宋高宗因惧怕岳飞胜利迎回了徽钦二宗而导致他的帝位不保,于是在秦桧等奸臣的唆使下,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岳飞搬师回师。岳飞接到金牌后,流泪感叹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结果岳飞一回就逮捕入狱,解除了一切兵权。岳飞被处死之前,南宋刑部大理寺认定岳飞有“逗留不进”、“指斥乘舆”、“致张宪意待谋反”三宗罪。“逗留不进”指的是岳飞拥兵自重,不听朝廷的指挥;“指斥乘舆”是指岳飞对皇帝不尊敬;,“致张宪意待谋反”是指岳飞闲居庐山期间,致信张宪等人,准备起义。这三大罪名,都是死罪,然而,岳飞在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月被关押的,直到这一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除夕之夜,历时了两个多月,宋高宗才处死岳飞。



因此,岳飞的三宗罪应该是不存在的,他真正被处死的罪名应该是秦桧所说的3个字:莫须有。

而且,宋高宗自己自始至终都知道岳飞是被冤枉的,宋高宗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禅位于宋孝宗,高宗退位的时候,身体还很好,直到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才去世,当了25年的太上皇,在孝宗即位的当年,岳飞就被平反了,岳飞被平反一事,高宗也知道,但是他并未出面干涉,说明宋高宗自始至终都知道岳飞是冤枉的。



据史书记载,当时审理岳飞的是何铸,岳飞也不言语,坦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何铸还是个有正义感的官员,此案审不下去了。于是秦桧就换没有良心的万俟卨来审理。

宋金和议此时已经达成,金人给宋朝的条件里必须处死岳飞。但岳飞一直不招,万俟卨于对岳飞、岳云父子用尽了酷刑。岳飞只是闭目,任其拷打。亲属探视他们时,看到“露头赤体,各人杻械,浑身尽皆血染,痛苦呻吟”。


拓展阅读:

北宋时期,岳飞是怎么精忠报国传为佳话的

北宋时期,岳飞是怎么精忠报国传为佳话的岳飞尽忠报国传佳话我国北宋时期,北方游牧部落不断闯到宋境内来抢东西,而且还杀人、放火,让很多很多人没有房子往,没有东西吃。当时的北宋政府,宦官专政,军备废弛。

面对外敌的侵袭,河南安阳汤阴县的岳飞,在国家危难之际,一心想尽自己的义务,决定投军,保家卫国。 在战争实践中,岳飞变得越来越成熟,显示出超凡的军事才能。他主张“连结河朔”,希望黄河以北的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敌军,以收复失地。

从1128年遇元帅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他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以至于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地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北宋时期,岳飞是怎么精忠报国传为佳话的​所以岳家军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欣围观,“举手加额,感慕至泣”。 岳飞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与将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与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伤病,岳飞亲自抚问;士卒家庭困难,让相关机构多赠银帛;将士牺牲,厚加抚恤。因此,岳飞深得兵民爱戴。

岳飞一贯反对消极防御战略,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斗争的胜利。但是以宰相秦桧为主的保守派却一意求和,以12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被加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时被害。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死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才将此事告知其子。1162年宋孝宗即位之后,岳飞的冤案终于平反。隗顺之子告以前情,宋孝宗诏命将岳飞礼葬在西湖栖霞岭。1178年,谥岳飞为“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宋理宗时改谥“忠武”。北宋时期,岳飞是怎么精忠报国传为佳话的​岳飞在战争中联合军民,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得人民免遭敌军的蹂躏,人民对岳飞感念备至。加之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人们厌倦了战争,极度渴望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所以,关于岳飞的传说在民间一直都盛行不衰。 据说,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是他很喜欢看书,尤其是喜爱看打仗的书,他立志,长大以后做一个大将军,率领一支军队去保家卫国,不让自己的国家受到别人欺负。

他经常帮助母亲干农活,所以他的身体练得很结实,他还经常帮助邻居们干活,周围的大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又健康又聪明的孩子。 后来,小镇上来了一个叫周桐的老人,岳飞听说他的武艺非常高强,就和一些小朋友跟他练起了武术。由于岳飞训练时不怕吃苦,从来不像其他一些小孩子那样偷懒,所以,武艺长进得非常快。

过了几年,岳飞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也学得了一身本领。这时,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侵略者的袭扰,岳飞忧心忡忡。不久之后,他决定投军。临行前,岳飞的母亲把他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呢?”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飞斩钉截铁地说。母亲虽然不舍,但是听了儿子的回答,却十分欣慰,因为“精忠报国”正是自己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她决定把这4个字刺在儿子背上,让他铭记在心。

于是,岳飞解开上衣,露出脊背。随后,母亲在他后背上刺了“精忠报国”这4个字。从此,“精忠报国”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岳飞投军后,因作战勇敢很快升为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敌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敌人,受到了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岳飞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他把母亲接到军营中后,侍奉唯恐不周,每晚处理好军务,便到母亲处问安。当母亲生病时,他亲尝汤药,跪送榻前,连走路都微声屏气而行,生恐吵扰了母亲休息。凡遇率军出征,必先嘱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亲。

岳飞认为: 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 岳飞虽是武将,但他文采横溢,有儒将风范。他爱好读书,书法颇佳,时人称“室有邺架”、“字尚苏体”。他还爱与士子文人交往,“往来皆高士”。他写的《小重山》不似《满江红》那样豪情万丈,可却是借琴弦抒发着心中无言的呐喊。岳飞这一生,为国家浴血沙场,赤胆忠心,不为功名,其高风亮节,令世人感佩。

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明代中期,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岳飞也开始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时期表现岳飞故事的小说、戏剧如《精忠记》、《武穆精忠传》、《精忠旗传奇》等都有岳飞背上刺字的描写,刺字版本不一,最普及的则是“精忠报国”。 明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曾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

明嘉靖年间的《武穆精忠传》中记载了另外一种说法,说有一次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了自勉和勉人,于是请工匠在背上深刺了“尽忠报国”4个字。 明末,由李梅草创,文学家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称: 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

“岳母刺字”的故事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浙江小说家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的标题是“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母恐日后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爱情传说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除了有史书记载的爱情主题作品外,还有一类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这类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了艺术魅力。比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我国民间的爱情故事传说,是指在我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神话传说。

它们和其他民间传说故事构成了我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感天动地的牛郎织女很久以前,我们祖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当日落之后,他们就会仰望头顶上那片璀璨的星空,久而久之,人们发现每个星辰以及日月都有着一定规律,就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

最先,我们的祖先就将这些天文知识刻在甲骨上,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还是日食和月食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有了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

根据我国宋代著名类书《太平御览》卷31引西晋周处的《风士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 此处的“河鼓”和“织女”,指的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据民间传说,牵牛星是谷物之神,织女星则是天帝之女桑蚕之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重视的神祇。

那时的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7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星宿。而牵牛星和织女星每到初秋七月份时,两星的运行就显得最为突出。 人们还发现,牵牛星在织女星的东方,中间有白蒙蒙的像云一样的东西,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人们把它叫作天河。天河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3颗星,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亮较弱,看去与中间一颗距离恰好相等。这3颗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担星。 这中间的那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作牵牛星。它的光亮稍稍带点黄,不及织女星那么亮。于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在这两颗星星的基础上,将它们人格化了,民间便出现了大量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并一步步趋于了完美。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了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因为父母早亡,他便跟着哥嫂度日。但是,哥嫂待他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最后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勉强可以糊口度日。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答应做我妻子,我才能还给你衣裳。”织女定睛一看,发现牛郎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 织女一听,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贬下天庭。

但织女心中纳闷,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这时,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

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了,孩子们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 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是那样揪心,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 王母见此情此景,也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喜鹊在天河上搭桥,牛郎和织女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 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寄托了古代人们对有情人长相守的一种美好向往和愿望。 其实,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牛郎和织女最初是作为两个星星的名字而出现的。

这两个星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诗中将牛郎称为牵牛。 古人之所以关注天上的星星,是因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变化可以用来标农时、记时令,而牵牛、织女两星则是作为秋天到来的标志受到古人瞩目的。 这一点,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夏小正》中就说得很明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一句“织女正东向”,蕴含了牛郎和织女七夕会天河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描写了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中写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发展成为夫妻。 但是在古人的想象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在东汉应劭编纂的《风俗通义》中有一段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这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了风俗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 当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民间传说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和崇尚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让人们相信爱情来之不易,让人们更加珍惜爱情的难能可贵。 孟姜女为情郎哭断长城传说在秦灭六国之后,实现了中原的统一,但是北方匈奴的势力还很强。为了维护统一,巩固新生政权,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以阻挡匈奴铁骑的入侵,保护北方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长城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于是民间就流传出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据传说,秦始皇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征调全国青壮劳力,加紧修筑长城。在被征调的人当中,范喜良就是其中的一个。 为了躲避服役,范喜良乔装改扮,偷偷地逃跑了。他一路劳顿,饥渴难耐,这天恰好路过孟家庄孟老汉家的后花园,就翻墙到园中稍作歇息,恰好惊动了园中散心的孟姜女。 孟姜女又惊又恼,急忙找来父母。孟老汉对这个私进自己后花园的人非常生气,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敢私进我的后花园?” 范喜良急忙连连请罪,并向孟老汉一五一十地诉说了原委,边说边向孟氏父女连连告罪。孟姜女见他还算知礼,看上去人也忠厚老实,很是喜欢,一颗芳心暗许。孟老汉对范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来。 过了些日子,孟姜女向父亲表明心意,孟老汉心里也喜欢这个知书达理的小伙子,听了非常赞成,就对范喜良笑着说道:“你现在到处流落,也无定处,我想招你为婿,你以为如何?” 范喜良乍听愣了一下,急忙推辞说:“这可不行呀,我是一个逃命的人,居无定所,只怕会连累小姐。” 可是孟姜女心意已决,非喜良不嫁,范喜良看在眼里,心里面早就明白孟姜女的心意,他不忍看她为了自己而伤心,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孟老汉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就挑选个吉日,给他们完婚。 孟家庄有一个无赖,平时喜欢拈花惹草,无所事事,见孟姜女长得如花似玉,就起了歹心,多次上门求亲想抱得美人归,但是孟老汉坚辞不允,几次下来,他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听说了孟姜女即将成婚的消息,这个无赖气更是不打一处来,急忙派人打听事情的原委。得知范喜良是逃避劳役才到孟家庄的消息,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并亲自带着大队的官兵前来抓人。 这时的孟家还蒙在鼓里呢,两位新人刚刚新婚3天,仍沉浸在新婚喜悦之中,忽然“哗啦啦”一声,大门被撞开了,一群官兵冲了进来,不由分说便把范喜良绳捆索绑,就要把人带走。孟姜女急忙扑上去,却被官兵一把推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夫君被官兵带走了。 从此以后,孟姜女日夜思念自己的夫君,茶不思,饭不想,每天忧伤不已。孟家老汉看着日益憔悴的女儿,心疼地偷偷抹眼泪。 转眼间,冬天到来了,刺骨的寒风呼呼作响,接着又大雪纷纷,天寒地冻。 一天夜里,孟姜女梦见范喜良身穿单薄的衣衫,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满眼乞求地望着孟姜女。醒来之后,望着皑皑白雪,想着自己的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了一件棉衣。孟姜女做好了棉衣,天刚蒙蒙亮就告别了父母,千里迢迢踏上了为夫送棉衣的路程。 孟姜女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更不知饥渴、劳累,只知道昼夜不停地往前赶,心里却只想着和夫君团圆的甜蜜。 这一天,孟姜女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她看到民夫数以万计,可就是望不见自己的夫君。她逢人便打听,有个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说范喜良早就因为过度劳累而去世了,而且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 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便求好心的民夫引路来到范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她坐在城下,悲愤交加。想到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柔肠寸断,放声悲哭。 孟姜女对着城墙昼夜痛哭,不饮不食,如啼血杜鹃,望月子规。这一哭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哭了十天十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800里,这才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这事惊动了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来。秦始皇一见她生的貌美如花,便欲纳她为正宫娘娘。 孟姜女怒视着秦始皇,说:“要我做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长桥一座,十里长,十里阔;二要十里方山造坟墩;三要万岁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坟前亲自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应了。 没过几天,长桥坟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驾起行,过长城上长桥,过了长桥来到坟前祭奠。祭毕,便要孟姜女随他回宫。孟姜女冷笑道:“你昏庸残暴,害尽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岂能做你的娘娘,妄想!” 说完,孟姜女便怀抱丈夫的遗骨,跳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浪潮滚滚,排空击岸,好像在为孟姜女悲叹。

  • 发表于 2022-04-20 14:41
  • 阅读 ( 323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willowObtaisp
willowObtaisp

733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