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导入的主要方法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 王 俊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但中学英语教学对文化导入关注不够。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教育调查法、教育观察法、产品...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

王 俊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但中学英语教学对文化导入关注不够。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教育调查法、教育观察法、产品分析法、教育实践法、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寻了文化导入的意义、目标、现状、内容、方法和原则,指出从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交际的要素、英语课程目标来看,教授英语文化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任务之一,但教师在文化导入中还存在认识模糊、跨文化敏感性较低、有准备的导入较少、开发的材料缺乏等问题。文章建议文化导入可采用文化旁白、文化渗透、文化对比等方法,遵循融合、体验、渐进、适度等原则。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

一、研究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英语教学需要教学英语文化。

首先,从语言的本质特征来看。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社会自身的价值体系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张玉萍,2011:264),并在各自的语言里得到充分的反映。语言和文化这种“天然”的关系决定了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其语言规则,还要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使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步、协调发展。

其次,从语言交际的要素来看。随着中国进一步地对外开放,国人与外国人的交流会逐渐加强,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面向世界。而要使学习者真正能与外国人交流,光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不够的,因为语言的得体性和语言的正确性一样是语言交际的两个重要方面。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2001:1)。

最后,从英语课程的目标来看。《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其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教育部,2001:6)。

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存在教师认识不足、敏感性不强、方法手段不多、教学材料不丰等诸多问题,相关研究也存在数量不多、深度不够、覆盖面不广、系统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化导入的有效实施。

正因为在文化导入中存在突出问题,文化导入研究又相当缺乏,笔者于2011年初向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申报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研究”课题,对中学阶段教学中文化导入进行研究。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文中的“中学英语”指全日制普通高中和初中所开设的英语课程,教学和研究中涉及到的英语教材为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和《牛津高中英语》。

“英语文化”,这里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即指价值观念、社会准则、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指广义上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的“英语文化”主要指的是隐含在英语语言中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包括交际文化(指两种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发生影响的言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知识文化(指非语言标志的,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产生严重影响的文化知识)(赵贤洲,1989)。

“文化导入”,指在教授语言结构的同时也教授语言所涉及到的文化内涵。这里的“导入”是文化教学中一个专业术语,泛指教学英语文化的行为,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意味着教师在文化教学中仅仅采用单向传授的方式,学生自主、体验式学习也是需要鼓励的。

“内容”指文化导入的项目和具体的内容。在导入内容中,以目的语(英语)文化为主,也涉及母语(汉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以目的语文化知识为主,也涉及目的语文化能力和目的语文化态度。

“方法”主要指教学的方法,也包括学习方法。既包含具体的操作途径和步骤,也包括宏观上的操作原则和策略。

总的来讲,“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研究”所研究的是在普通中学英语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教学中的具体项目、内容及其操作途径、步骤、原则、策略。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验证已有文化导入方法,建构新的文化导入方法,编写文化导入材料,开展文化导入专题培训,以此增强教师文化导入中的理性决策水平,丰富文化导入内容,进而提高文化导入的效果。

(二)研究内容

1. 了解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

2. 根据《课标(实验稿)》描述的文化导入目标拟定应该导入的文化项目,然后再具体研究文化导入的内容。

3. 借鉴、优化已知的文化导入方法,并适当地探索新的、有效的文化导入的手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该研究通过邀请专家进行学术指导,把握研究方向,提升研究质态;通过课堂观察、课堂笔记查阅和文化知识测试,了解教师对教材中隐含的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和对重要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查阅备课笔记和课堂观察,了解教师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和在文化渗透时的内容上的准确性、方式上的适宜性;通过理论总结和实践概括,验证、完善已有的文化导入方法,探索新的文化导入方法,从而使文化导入更为理性;通过文献检索、教材分析,总结、解读英语文化现象和文化背景知识,以便使文化导入的效果可以预期;通过组织非参研教师听课题组成员的专题讲座和专题公开课,使他们也能深刻领会英语文化的内涵和英语文化传播的原则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研读《课标(实验稿)》、中、高考试卷和英语教育理论书籍等文献,研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学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意义,并向广大英语教师进行宣讲。

2. 教育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按《课标(实验稿)》要求进行的社会文化能力的测试,论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教育的必要性。运用教育调查法(问卷和访谈)、教育观察法(听课)、产品分析法(查看备课笔记)等研究方法,以及通过借鉴何自然、阎庄的汉英语用差异试题,对部分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师进行文化专项测试和调查,统计所得数据,全面了解中学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传播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现状。

3. 教育实践法

检验已有的文化导入方法,探索新的文化导入方法。几年来,在课题组集中活动中,课题组多数成员围绕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开设了研讨课。在针对文化导入方法所进行的课例研究活动中,课题组主要采取了这样的研究步骤:“理论探索——实践概括——课例研究——效果验证”,其中主体活动是以同课重构的形式展开的课例研究活动。每次活动研究一种导入方法,一般先由一位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组初步构建的教学方法和研究的教案展示原始课例,紧接着听课老师围绕评课进行沙龙研讨活动,然后再由前面上课的那位老师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展示改进后的再生课例,集体评议后形成某一方法的相对固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和操作方法。

4. 对比研究法

通过研读教材,挖掘英汉文化差异的渗透点,按文化项目、按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制订中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并逐一进行对比研究和解说。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成果

通过三年多的研究,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直接成果:弄清了目前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导入现状、构建了导入方法、提出了导入原则、丰富了导入内容等。

(一)弄清了文化导入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课堂观察、查阅备课资料、文献检索等手段,笔者发现中学英语教学在文化导入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主要有:

1. 多数教师对文化导入的认识较为模糊

部分教师认为,文化只不过是由语言传递的信息,并不是语言本身的特征。在他们心目中,文化的教育目标与语言的教育目标是脱离的。他们把外语学习的过程仅仅看作是语言知识接收与继承的简单过程,视语言知识讲练为教学法宝,在教学中仅重视语言符号的认读、语法规则的记忆、句型的机械操练等等,而忽略对教材中文化因素的挖掘,致使所教学生常常在无任何语言知识障碍的情况下,仍不能正确理解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更谈不上用英语进行得体的交际了。

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英语语言知识水平的提高能带动英语文化知识的提高,但王振亚的实验研究显然否定了这种观点。王振亚对我国若干外语学习者分别进行了文化测试和语言测试,并对测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王振亚,2005:21),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外语教学环境中语言知识水平的提高并不会带动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教师认识模糊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欠缺必要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支配和指引教学决策(韩刚,2011:4)。因此,教师在学习基础教育理论的同时还应自觉学习一些语言学理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2. 部分教师的跨文化敏感性较低

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技巧组成,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是连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巧的核心因素(Chen & Starosta,2000)。为了了解教师对教材中隐含的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和对重要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份“汉英语用差异调查题”,并对所有参加我县2012年暑期培训的58名高中一年级、92名初中一年级和83名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师进行了文化敏感性和文化知识测试。统计表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教师的答对率分别为45%、45.5%、47%,成绩很不理想。测试中发现的问题有些让人非常吃惊,如93.1%的教师看不出Nice meeting you.和Nice to meet you.的区别。测试结果说明教师的跨文化敏感性不高,文化知识相对于语言知识也不够丰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教师本人所接受的英语教育应该有一定的关联。事实上,在过去的若干年里,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育目标主要定位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新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否则,教师的不良知识结构一定会影响其对文化导入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王俊,2012)。

3. 教师有准备的文化导入普遍较少

为了了解教师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和在文化导入时内容是否准确、方法是否适宜,笔者随机抽查了20位英语教师2011年下半年的备课笔记,所抽查的教师包括初、高中各年级的新老教师。

从检查情况来看,教师对文化进行渗透的内容非常少。有8位教师的教案中没有有关文化导入的安排,其余12位教师的教案中只有部分课时涉及到文化知识的教学,远远达不到《课标(实验稿)》对文化导入目标的要求;在后面12位教师的教案中文化导入的安排并不多,且基本上只是针对单元的主话题,对散见于教材中的诸多文化现象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在针对单元主话题的备课中,未遇见对文化导入的方法进行设计,个别交流中有教师承认他们在文化导入中采用的是简单的附加的方法,即在文化导入中简单地添加、补充一些异民族文化的零碎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源于教师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教学技能欠缺有关。而教师对文化导入的不作为或消极态度无法保证文化导入目标的实现。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转变观念,丰富文化知识和教学法知识。

4. 文化导入材料比较缺乏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对英语文化进行系统描写和对英汉两种文化进行恰当对比的材料,特别是结合所用教材进行文化介绍的教学参考资料非常缺乏。尽管极少数学校自编了英语文化读本,但内容取舍随意,质量普遍不高。

文化导入材料的缺乏主要与以下两个原因相关,一是国家颁布的《课标(实验稿)》等教学文件中没有涉及文化项目,致使文化导入材料的编写缺少依据,二是文化学者重点关注的是怎样建立自己的文化理论或模型,而不是对某种文化的系统描写(王振亚,2005:22)。

文化导入材料的欠缺,致使文化导入的效果难以预期。为了丰富文化导入的内容,笔者结合教材撰写了许多文化背景解读类的文章。教师自身也可根据教材拟定一个文化细目表,然后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搜寻参考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写供自己使用的文化导入材料。

(二)建构了文化导入的方法

如何进行文化导入?笔者认为,肖仕琼(2010:165-170)、张红玲(2007:242-243)、王振亚(2005:17-18)所指出的文化导入方法和技巧可供借鉴:文化渗透(包括“词义挖掘”、“语法提示”及“翻译对比”)、文化旁白、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片段、文化比较、文化讲座、、情景体验、短文阅读,以及文化包、文化群、文化岛、文化同化、微型剧、模拟游戏、听觉动能单元或全身反应法等。

笔者带领课题组通过课例研究对上面提及的方法逐一进行了借鉴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了优化和创新。课题组重点研究、建构的方法有:

1. 文化旁白

文化旁白主要指在语言教学中实时地对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进行简单注解、评点或讨论。这种方法灵活性大,针对性强,适合于各种类型的语言材料,同时由于其简便易行的特点,它的使用频率也很高。《牛津初中英语》7B第56页有这样一句话:Many people like sandwiches, but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is kind of food? 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并未理会后面的问句,进而对sandwich的由来做一注解。通过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他认识到这种处理方式是不妥的。后来,他通过查阅资料弄清了sandwich的由来,并在另一个班上做了相关的讲解。

课题组C老师在讲到sandwich这个词时还做了这样的拓展:sandwich还可以用作动词,意为“把……夹在中间”,这是从三明治的形状联想而来的,例如I was sandwiched between two strong men in the bus.

2. 文化渗透

文化渗透主要指在教授语言知识时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角度补充介绍一些东西,内容可多可少。这些语言知识不一定具有文化方面的特异性,但如果教师能从知识的源头渗透一些文化方面的内容则可能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如教授词义时教师可挖掘一下词义转化的潜在的理据,教授语法知识时可从英语语言的特点或英汉文化差异的角度对有关语法现象进行剖析。

课题组H老师在讲到north, south, east, west的排序时做了这样的渗透:人们在指称时,无论是指称人、物、空间、时间或者性状、程度等都要有一个参照点。总的说来,参照点可以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上下文或说话时的情景加以设定。然而,参照点的设定在不同语言中会有共同之处也会有不同之处。例如,汉语中的“东”、“南”、“西”、“北”和英语中的north, south, east, west都以太阳的方位作为参照点。但两者表达的顺序并不相同,汉语按照逻辑顺序(顺时针方向)排列成“东南西北”或者先说“东西”再说“南北”,英语则按祷告上帝时划十字时的先后顺序来表达,即先说north, south,然后再说east, west。

3. 文化对比

文化对比指将英语教学中碰到的文化内容与汉语的相关文化内容进行对照,从中找出异同点。课题组认为文化对比主要分三步:第一步,选取要对比的文化项目;第二步,对选定的文化项目进行描写;第三步,对比两种文化中选定的文化项目的描写,找到异同点。

课题组Z老师这样介绍了英汉时间表达的差异。第一步,选取要对比的文化项目,如“年月日”的表达;第二步,描述英语和汉语中“年月日”的表达方式,在英国英语中短时间在前长时间在后,表述顺序为“day, month, year”,汉语则恰好相反;第三步,通过对比让学生感知到两种语言中“年月日”的表达是明显不同的,接着可从心理文化角度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英汉心理文化的核心差别之一是英语文化的自我中心和汉文化的群体观念。英美人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以主体为中心,由近及远,从小到大;而注重团队精神的中国人往往将整体置于个体之上,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倾向于整体综合,突出集体,从大到小,由远到近。

文化对比这种方法很实用,因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主要源于文化差异,对英汉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知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提高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

4. 文化讲座

文化讲座是一种由教师集中地、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某一个方面的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形式。由于讲座一般都有明确的主题,因此,讲座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将某一单元、某一板块或某一方面的零碎的文化导入内容统合起来向学生做一次或数次的讲座,以便学生对它们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众所周知,对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汉英句子表达的差异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而句子结构掌握不牢又主要是因为受到了英语民族思维方式的干扰。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英语文化对其句子表达的影响,使学生加深对英语句子表达特征的理解,笔者曾到某高中为学生做过题为“心理文化对英汉句子表达特征的影响”的文化讲座。讲座首先指出英文化的自我中心和汉文化的群体观念是英汉心理文化的核心差别,接着详细分析这种差别对句子构造的影响,如句子结构的基本特征(英语为形合,汉语为意合),包括基本句型、词语顺序、语法形态、逻辑关系等要素;又如句子成分的逻辑顺序,包括多项定语或多项状语的顺序、时间和地点的表达顺序、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表达顺序;再如句内要素的组合规律,包括并列与从属结构分布方式(英语为树形图,汉语为竹形图),句法建构方式(英语为右向延伸,汉语为左向延伸)。

这样的讲座有利于学生深刻认知文化、思维与语言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语言选择潜在的认知理据,从而加速他们对目的语的内化和习得。

5. 关键事件

通过分析实际跨文化交际中发生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失败案例,来说明跨文化交际中误解产生的原因,帮助学习者了解两种不同文化在某个方面的不同期望和表现。具体做法是描述跨文化交往中一个引起冲突或误解的具体事件,然后给出多项选择对这一事件作出解释,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由于所描述的事件是真实发生的,对学生来说往往具有启发意义,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本学年我县外教中心有一位来自美国的、满头棕色头发的年轻女教师,某一天她来到C初中上课,好多学生见到她时都说yellow hair,她很疑惑,明明自己的头发是棕色的,学生为何说是yellow hair,她甚至向那些学生的英语老师、课题组成员Y老师抱怨,认为学生侮辱了她。Y老师首先向全班学生呈现了这一案例,接着给出brown hair,yellow hair,blond/blonde hair等三个表达让学生进行选择,最后老师做如下的解释:这位外教的头发实际颜色是棕色的,应该用brown hair来表达,即使某个英美人的头发是黄色的,西方人也不用yellow hair这个说法,而是用blond/blonde hair来表示。之后Y老师又向外教做了解释:在中国,yellow hair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泛化的表达,用来指黑发和白发以外的头发,本身并不带贬义。通过Y老师的解释学生加深了理解,外教消除了疑惑。

此外,学者们介绍的文学作品分析、文化包、文化群、情景体验、短文阅读等方法课题组也进行了尝试。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

(三)提出了文化导入的原则

关于文化导入的原则,张红玲(2007:232-242)、肖仕琼(2010:161-165)、鲁子问(2005:92)等学者曾做过一些阐述,笔者根据他们的阐述,在若干课例研究等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教学原则:

1. 融合性原则

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导入经历过分割阶段、依附阶段和融合阶段等三个阶段,而国内的语言文化导入则大多停留在前两个阶段。沈银珍(2006:70)强调“文化差异的掌握及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始终贯穿于外语教学中”。在操作层面,张德鑫(1996:42)提出过“语言文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李润新(1994:142-143)则提出了以下具体教学建议:“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文学、修辞、语义等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时,应努力发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涵义,相机介绍其文化背景,结合文化知识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机地‘化合’成进行有效得体的语言交际的能力。”根据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必须尽力把语言教学和文化导入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主题,消除对阅读材料中某些信息的误解,注意认真考虑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因素。如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读前活动激活和丰富课文的背景知识,教导学生通过课文标题预测文章展开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作者的静默交流体味语篇模式、语言特征和其他隐含的文化信息,组织学生在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大组辩论、角色表演或其他活动来促进对文章主题的更深入理解。

2. 体验性原则

文化导入的目标不仅包括使学生获得文化知识,还要求学生在态度和行为层面上同时进步。但很多情况下,教师主要通过介绍和解释等“说教”的方式进行文化导入,结果使学生成了文化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与“说教”对应的方式是“体验”。“说教”能够促进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化差异,但不利于态度和行为目标的达成。“体验”则有利于多方面目标的实现,包括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有鉴于此,教师应在恰当使用“说教”式教学方法的同时相机采用类似于归纳法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以便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交际的过程,使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各个层面都受到刺激,从而使认知、行为和情感都得到发展。

体验有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种形态。由于我国英语教学普遍缺少语言环境,只能更多采用间接体验的方式。教师可以将文化导入的内容隐含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了解英语文化的相关知识,养成积极的文化态度,形成有效的跨文化能力(鲁子问,2005:92)。

3. 渐进性原则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还一直处于一种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完善的状态之中,任何与他们的经历和认知能力相距甚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将背离以“自我”与“他人”比较对照的文化学习原则(张红玲,2007:235-236)。因此,文化导入必须循序渐进。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的传授、训练,可大致本着由简至繁、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高一虹,2000:198)。

以文化导入的内容为例,文化包含表层的物质文化、中间层面的人际文化和深层的心理文化等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文化由具体到抽象,对它们的认知也由易到难。因此,食品、服装、手工艺、各类科技成果等物质文化可先进行适当的介绍,之后可逐渐介绍一些风俗、制度、规定、程序、仪式等人际文化,而价值取向、理念和信仰等心理文化应稍晚一些进行介绍。

4. 适度性原则

尽管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但是,我们决不能将语言教学等同于文化教学。我们一方面要摈弃单纯的语言教学观,视文化导入为可有可无的任务,另一方面,也不要喧宾夺主,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文化导入上。怎样算是适度,并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一般来说,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需的,不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扩充过多、过深的文化内容是不妥当的。

此外,在文化导入方面,不仅在量上要适度,在内容上也要注意适度和平衡,特别是不要只是关注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认识、反思和丰富母语文化也应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如果外语教育只注重单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就会演变为文化侵略,结果将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李永大,2014)。

(四)丰富了文化导入的内容

依据《课标(实验稿)》提出的目标要求,笔者拟定了文化导入项目表。项目主要有:英语国家概况,包括政治、历史、地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包括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节日假日、文化体育;干扰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如问候、告别、道歉等有关社交往来的功能意念项目);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表情、体态、服饰);英汉文化差异,包括对形成差异的缘由的追溯;英语文字,包括词汇的文化内涵(如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又如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和地名等)、词汇缺项(在汉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等的说法);语篇结构,包括文体特点、文章展开方式。

在拟定文化导入项目表的基础上,笔者还通过研读本地目前使用的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进一步挖掘英汉文化差异的渗透点,按类别、按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制订了中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并对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逐一进行了对比研究、解说。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在研究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不少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之处,主要有:

(一)对文化导入的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还不够深入,在研究中探讨和实践的主要是文化讲座、文化旁白、文化渗透、文化对比、关键事件、短文阅读等方法,对文学作品分析、情景体验、文化包、文化群等方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从与教材配套的角度来看,初中部分已经较为系统,但对高中教材的解读还只停留在高一年级的部分课本上。

七、进一步研究的计划与设想

(一)拓宽对文化导入方法的研究

今后,将注意在借鉴使用、不断优化已有文化导入方法的过程中,适当地探索新的、有效的文化导入的手段,特别是要利用每月集中活动一次的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通过课例研究的手段,对研究还不很深入的导入方式继续进行研究。

(二)深化对文化导入内容的研究

一是针对高中教材的特点,按主题或话题对教材中涉及到的英语文化进行研究、解读;二是分析导致汉英文化差异的本质原因,挖掘有关英语文化的本源性知识(如中西方不同的价值体系);三是重视学习者母语文化的作用,将认识、反思和丰富母语文化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

八、结语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并没有落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主观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客观上文化知识不丰富、文化导入方法不得当。此外,《课标(实验稿)》中没有提供文化项目表、市场上缺少系统的文化教学的辅导材料也是重要的原因。针对这种状况,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专题培训,教师自身也要加强语言学理论、文化专门知识的学习,以期更新思想观念,完善知识结构。在进行文化导入时,教师可根据导入内容灵活借用文化旁白、文化渗透、文化对比、文化讲座、关键事件、文学作品分析等方法,并遵循融合性、体验性、渐进性、适度性等原则。如果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可尝试自行编写。编写前最好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好重要的文化项目,拟定好细目,编写时应尽可能多地参阅资料,汲取营养,否则,不成体系、肤浅片面的文化导入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文化狭隘、僵化的理解,甚至错误的认知。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学研究第九期重点课题“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研究”(课题编号为:JK9-Z054)研究成果。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Chen, G. M. & 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 [J]. Human Communication, 2000 (3): 1-15.

[2] 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韩刚. 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李润新. 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A]. 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 李永大. 英语教学和文化相结合的问题[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4(8).

[7] 鲁子问. 中小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8] 沈银珍. 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9] 王俊. 中小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12).

[10] 王振亚. 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系统功能语法与外语教学[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11] 肖仕琼. 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2] 张德鑫. 中外文化漫议[M].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13]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4] 张玉萍.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A]. 见:贾荣香. 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第二辑)[C].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15] 赵贤洲. 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Research on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of Cultural Introduction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Wang Jun

Abstrac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but little attention is paid to cultural introduction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goals, status, contents, approaches and principles of cultural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by employing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educational investigation, educational observation, product analysis,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comparative study.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viewing from essential features of language, element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objectives of English curriculum, introducing English culture is one of the goals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However, in cultural introduction, teachers often lack clear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prepared introduction or developed materials. This paper suggests teachers adopt different approaches like culture aside, culture infiltration, culture comparison, etc.,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integration, experience, gradualness, moderation.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cultural introduc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6期)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

  • 发表于 2022-04-11 11:58
  • 阅读 ( 810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