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戈谢细胞浸润骨髓、脾、肝,导致血细胞减少、脾、肝、骨髓损害。它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代谢过程复杂,与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关系密切。高代谢病的特异性治疗包括酶替代治疗和底物减低治疗,其中外科治疗是高代谢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对于此类的疾病,无论是发病情况还是发病的起因,都是要进行一个系统的治疗,要做到心态健康,能够积极地面对疾病的困扰,一个好的心态是能够决定自身意志的最强有力的后盾,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细胞沉积于脾脏、肝等实质器官,具体表现为靶器官的纤维化、体积增大,在引起直接症状如机械压迫症状的同时,也间接导致靶器官的功能异常,如:脾功能亢进、凝血因子减少所致的凝血障碍等。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尚不明确,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骨危象、骨梗死。细胞在骨骼系统中沉积会导致成骨-破骨平衡调节系统紊乱,从而导致骨质缺失和骨质疏松,这是一种病理性骨折,主要是由局部坏死引起的。另外,骨髓浸润的戈谢细胞使造血干细胞受累。
由于脂质沉积在巨噬细胞上,导致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异常、NK细胞减少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导致患者先天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功能下降,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大量增加,M2型巨噬细胞激活,T淋巴细胞异常反应,NK细胞减少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还有一种假设认为,葡萄糖脑苷脂的聚集或神经酰胺的形成减少了有害的改变,这些改变会导致对恶性细胞的平衡的破坏和鞘脂的形成紊乱,从而加剧肿瘤的形成。红血球的作用,在戈谢病患者中,铁代谢异常和戈谢细胞浸润骨髓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均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患者乏力、生长迟缓。
Ⅰ型(慢性)戈谢病,这种类型最常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通常没有神经系统表现,而且很少威胁患者的生命。病患常因脾肿大而出现机械性压迫症状、脾功能亢进,继发于生存质量下降,来院就诊。其他症状包括:乏力,骨质缺乏和骨质疏松。肺和肾的损害是非常罕见的。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Ⅰ型戈谢病患者发生帕金森病和周围神经病变的几率要高于正常人群。
Ⅱ型(急性神经型),本病主要发生在3~6个月婴幼儿早期,以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肝脏、脾脏肿大为主,其他系统损害较重。主要症状有三种,即躯干和颈部强直(角弓反张)、动眼神经麻痹(双侧斜视)、延髓表现(严重吞咽障碍)。患者一般在3岁前死于大量吸入综合症或长期窒息。II型戈谢病患儿平均生存时间为11.7个月。
酶替代疗法,在Ⅰ型戈谢病患者和Ⅲ型戈谢病患者中,应用葡萄糖脑苷脂酶的酶替代治疗可使临床症状和生理异常得到改善。Imilea是唯一一种获得市场许可的治疗Ⅲ型戈谢病的药物。由于用于治疗快速发展的严重神经症状的酶替代药物无效,目前不推荐用于Ⅱ型戈谢病。
目前尚无临床证据表明酶替代治疗能逆转、稳定、缓解神经系统疾病。减少底物治疗,基质减压剂可直接抑制葡萄糖脑苷脂的产生。有一种是一种治疗轻中度Ⅰ型代谢病的药物,它能有效地减少肝脾体积,降低三糖酶水平,但对改善血液学指标作用有限,而且比较费时。尽管Migratt能够通过血脑屏障,但至今学者们还没有找到它对Ⅲ型戈谢病患者有效的证据。
临床上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少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或抗性,不能在短期内有效地改善戈谢病患者因药物减少而引起的出血症状,脾脏纤维化和局灶性梗死难以逆转。如有严重出血症状,需在短期内进行较高的手术治疗,或合并脾脓肿、脾梗死和脾脏恶性肿瘤等脾脏疾病,则需行脾外科手术治疗。
据报告,78%的脾切除术后患者病情长期稳定,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示脾切除术不能归结为预后不良的因素。对于I型戈谢病患者,在未切除脾脏的情况下采用酶替代疗法,仅有30.4%的患者达到了治疗目的,而40%的接受酶替代疗法的患者达到了治疗目的,支持了脾脏切除术的观点。
骨髓移植在理论上是可以治愈戈谢病的,但这种治疗已不再被临床医生采用,因为其疗效较低,而且还有更有效的方法存在。该方法所生产的葡萄糖脑苷脂酶数量较少,且缺乏实际应用效果,慢病毒载体的基因转移技术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分子伴侣技术可促进功能酶的产生,甚至可恢复突变的葡萄糖脑苷脂酶的活性,但治疗的进展还处于初期,临床试验还没有进行。最近的研究表明氨溴索可促进葡萄糖脑苷脂酶功能的恢复,同时可增强线粒体功能和改善酶的运输,目前仍在研究其是否可用于临床治疗。
结语:代谢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表明,葡糖脑苷脂酶缺乏对机体的影响比单纯巨噬细胞负荷增加更为广泛。这一进步将为新的治疗策略指明方向。脾脏切除术可以作为一种病人不能接受替代酶治疗而病情发展的选择。在我国戈谢病的手术治疗中,保留副脾的部分脾切除术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