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结构支配下的社会与经济(52)
六、政治、文化、宗教、科学对经济规律的影响(8)
“经济学教科书有时给人的感觉是,这种判断(道德经济)在现代经济中已经消失了,因为供给和需求取代了这种中世纪的观念,现在剩下的只是‘只有价格’,但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相反的观点。”“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元假设明显不同。大多数经济学都是通过假设个人在可量化的动机指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来解释的。……也就是‘经济人’的假设。”(Mark Granovett 《社会与经济》)其实,人们在追逐和计算个人利益时,并不总是善于计算的,尤其是面对复杂的情况时,很多人往往缺乏足够的分析判断能力,即使单纯考虑眼前的经济因素,也会遇到信息不足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还需要权衡政治、文化、宗教、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他就更加难以应对,难以做出恰当的选择。面对复杂的情况,人们往往只能凭本能和直觉做出模糊的判断,甚至可能由于一些外界因素的强烈干扰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这时候人的性格特征和喜好会对最终的判断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有的人关注经济利益,有的人关注文化宗教观念,有的人可能害怕政治威慑,最终做出自己不同的“理性”选择。因此,社会群体的经济行为不是基于单一的逻辑推理,它包含复杂多样的成分,既有经济的,也有社会的,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取决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学等因素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经济中,自然选择机制极有可能是竞争市场的惩罚,但很少有这样的竞争市场能够消除所有的无效率,解决所有的问题。”(Mark Granovett 《社会与经济》)我们发现,尽管经济效率有利于社会发展,但人类社会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总是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即使在经济体中也是如此。正如我们在上一章提到的,“适者生存”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一个群体、一个完整的食物链或一个不断进化的社会结构。一个群体、食物链或社会结构的整体情况,代表了大多数个体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对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不同于以往理论的观点:在整体结构稳定时,效率才有机会体现它的价值,“效率优先”才会成为较优的选择;而在整体结构动荡时,“效率优先”就会让位于“结构优先”,这时社会需要损失一些效率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因为一旦出现混乱的状态,所有的效率都会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