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教授 王丽丽 今年春节期间的电视节目可谓精彩纷呈,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火出圈”,连续多天占据热搜榜,紧接着,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引发热议...

作者: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教授 王丽丽

今年春节期间的电视节目可谓精彩纷呈,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火出圈”,连续多天占据热搜榜,紧接着,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引发热议,成为现象级产品。近日,随着《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的开播,又带动新一轮传统文化的热潮。回顾近年,电视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朗读者》……这些节目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为观众所喜爱的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多种形式的舞台呈现,独具匠心的结构设计,让人们徜徉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深厚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唤起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简言之,这些节目为新时代电视文艺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新的参照谱系。那么,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首先,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对照中,凸显历史厚度,彰显时代温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媒体在履行引导舆论、传承文化等职能时,不仅要立足当下现实,也要回应历史关切,要在尊重文化、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让乐舞俑、乐舞图“跳”起来、“唱”起来,让中国的地名生动起来,把蕴藏经典背后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神韵真真切切地表达出来,让人们充分感受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增强文化自信。“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在舞蹈《唐宫夜宴》中,14名女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灵秀飘逸的舞姿展现了唐朝少女从教坊赶赴夜宴的全过程,将大唐盛世的繁花锦绣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凸显唐俑形象的“丰腴美”,演员们都穿着塞着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棉花,效仿唐三彩俑的妆容,画着当时女性流行的妆容“斜红”,举手投足憨态可掬,一颦一笑婉转生动,宛若一群从古画中走出来的少女。此外,舞台还运用高科技手段,串联起国家级文物和名画,使节目整体上充盈着古风古韵和大气磅礴,引发了青年人的追捧和热议。

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打造仪式现场,引领文化情怀。在人类学家的视域里,“仪式是社会成员或人类族群间生存状态和生存逻辑的凝聚”。《典籍里的中国》聚集中华文化古籍,通过时空转换场景,以“戏剧 影视化”的表现手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以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在第一集中,观众跟随主持人的脚步完成了一次“百年历史时空隧道穿越之旅”。观众先是穿越到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接着穿越到西汉,见证年逾九旬的伏生守护《尚书》的情景,继而由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通过这种古今对话、时空转换的方式,瞬间激发了观众“思接千载”的心绪。而在此时此刻,历史的生命力、文化的感染力和技术的生产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第三,运用全媒体手段,树立文化传播品牌。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在传播方面运用全媒体手段,提升文化品位,贴合平台价值取向,树立个性化的文化传播品牌,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和成效。典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习典籍难就难在古语的艰深晦涩,所以,《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中国地名大会》等节目,并没有以说教的方式进行观点输出,而是通过文物演绎、戏剧呈现、专家解读、诗词大赛、知识问答等方式带领观众走近经典。在媒体融合与技术更新的背景下,《典籍中的中国》设立“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两大舞台创新节目形态,在历史空间中采用影视化拍摄手法,对典籍故事进行可视化呈现。其中包括邀请知名导演担当影视指导,聘请实力派影视嘉宾进行故事演绎,结合环幕投屏,运用5G AR技术,展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此外,节目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度开发,设计网络衍生综艺、短视频、新媒体互动等多种内容产品,实现大小屏联动的“叠加刷屏”。《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则以益智比拼作叙事主线,穿插嘉宾点评和讲解的方式进行。《中国诗词大会》有“百人团答题”和“飞花令”,《中国地名大会》在环节设计与比拼形式上推陈出新,用主题化的思路串起每一期节目,嘉宾引经据典地解读地名文化,选手则见缝插针地补充知识,来自各行业的特殊的出题人齐聚节目,以特有的文化记忆勾连起地名与个体时代的密切关系。这些栩栩如生的奋斗故事不仅体现出节目的人文关怀,更是让节目成为凝聚民生,激发民族认同的重要源泉。

创新表达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类节目的“火出圈”再次表明,要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主动认识、热爱、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努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理念,以技术搭桥,以互动增色,全方位立体诠释经典内涵,契合现代审美,最大化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成为社会发展、国家治理、百姓生活的精神力量。(王丽丽)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发表于 2022-03-07 21:31
  • 阅读 ( 203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震三江
震三江

712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