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

作者:程涵悦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犯错的孩子可以不采取否定、批评、命令以及负面评价的方式,可以尝试以下话术策略,不但让孩子认同并且真正改变思考方式与行为,而且家长、教师也更能够在看到...

作者:程涵悦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犯错的孩子可以不采取否定、批评、命令以及负面评价的方式,可以尝试以下话术策略,不但让孩子认同并且真正改变思考方式与行为,而且家长、教师也更能够在看到孩子变化、提升教育智慧过程中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以下班主任、教师、家长劝说及教育孩子话术策略第一期,更多策略可以关注我,敬请期待更新)

策略一:请帮忙

与其命令乃至强迫孩子去做事,不如请孩子帮忙,让孩子感觉被尊重被期许、感受到自我价值。

如此,使得彼此关联更紧密,当然,请孩子去做的这件事本身直接或者间接包含了我们希望孩子领会的价值观。

比如想引导孩子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可以起请孩子帮忙写一本专业书某一篇章的摘要。

策略二:仅陈述

当孩子犯错时,其实孩子自身已经意识到行为的偏差,我们可以仅仅陈述这件事,而不去进行议论乃至负面评价。

静观孩子反应的过程中,孩子内心进行思考比我们的言语有效得多。

策略三:给选择

直接让孩子做一件事孩子会因为这是强加于孩子的决定而产生抗拒乃至逆反的心理,不如双方都认同的价值取向的情境下,给两个对孩子而言成本相似的选择,但是其中一个我们预设的选择更为接近理想状态,那么大概率孩子会愿意选择。

比如有孩子不愿意穿校服,如果强迫之,则孩子会以“个性”、“时尚”等理由反驳,但是我们可以把前提限定为在校环境中选择宽松、舒适、得体的穿着则掌握了讨论的空间和方向,接下来给出自己衣服和同学们共同穿着的校服供孩子选择,则孩子会在这一场景下选择校服以体现自己对集体以及学校生活的接纳,同时将这种意识延伸到未来类似场景中。

策略四:定原则(结合“画蓝图”)

定原则是避免所有的纠正过程最简单也最基础的一点。

与孩子达成共识,可以降低之后反复教育的成本。

策略五:画蓝图

画蓝图是让孩子确证自己想呈现给他人的形象、希望建构的生命体验。

由此,孩子会认同我们,并获得坚持并实践可以达成蓝图的相关行为路径。

策略六:巧比喻

比喻的目的是为了与孩子同步身心感受进而达成共鸣,甚至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向。

比如,在孩子面临毕业班前一年的学习时,将之比喻为冲刺前调整四肢协调性、呼吸节奏等,让孩子感受到毕业班的适度压力与重要价值,更感受到毕业班前调整学习方法尤其是学习态度的关键,“跑步”、“马拉松”等喻体本身就能够激起孩子的兴奋感,从而影响孩子的决定。

策略七:弱关联

弱关联的“弱”关键在于我们发自内心的真诚分享,不要让孩子感受到对其的干预和强迫,而“关联”则是我们的分享从更高层面、其他维度触动孩子。

比如以近期被拐女子新闻谈到人最宝贵的是自我意识的自由,再蜻蜓点水地提到学习本身是获得思考自由和人生自由的途径。又如谷爱凌有许多争议,但更重要的是其纪录片中她如何在支配时间使其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获得内在由衷的快乐,我们可以赞叹这种思维方式的价值。如此,孩子会受到影响。

策略八:听定位

听孩子对某件事的期许,比如邀请孩子一起用明信片写下希望自己新年能够做到的事情,是让孩子通过表达来立体化自己的定位方向。

策略九:真科普

当孩子犯错误时,不提此事此行为,而是一本正经地给孩子讲行为背后的冷知识,一定能够震惊或者触动孩子。

比如孩子说了一句脏话,我们可以围绕这个字的甲骨文和地方文化去谈。

策略十:换身份

在引导孩子反思时,可以用换身份的方式来将焦点转移到我们身上,既让孩子没有抵触心理,更让孩子感知我们的感受,学会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的思考过程中接近问题本质。

比如,孩子出去玩没有告知,可以问“在……这段时间里,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某某某因为这件事耽误了什么吗”,让孩子感知我们的担忧,再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不但影响到了我们,还使得他们自己也受到了影响,再给出更好的建议。

特别提醒:以上所有策略两项及以上共同使用,效果更佳哦。

  • 发表于 2022-03-04 22:33
  • 阅读 ( 243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图王章征军
图王章征军

734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