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皇清秘史》
且说提督向荣得了巡抚周天爵的命令,接应乌军,兼敌洪秀全洪秀全怎么死的。即令总兵张敬修为前锋记名提督张必禄为合后。正在督兵驰下,忽前途探马报到,说乌军全军覆没,都统乌尔泰,协领国恩阵亡,都司陈国栋不知下落。现永安城池失守,洪军大队正望洪口而来。向荣听罢,呆了半晌。张敬修说道:“洪军既胜,锐气百倍,又兼有罗大冈之众,未可轻敌,不如回见周巡抚再商行止。”
向荣道:“广西精锐,尽在本军,若不战而回,人心益乱,不如先图恢复永安,以镇民心,若是不然,洪军大势益盛,广西危矣。”
便不听张敬修的话,即下令直趋永安。忽又流星马报称,石达开一军已从梧州上游,蜂拥而来。向荣大惊道:“此时若趋永安,恐腹背受敌,不如撤回桂林,以待敌军。”
遂改令俱回桂平,岂知未到桂平又被洪军杨秀清会杀一阵。广西愈加紧急,周天爵即令向荣分军救援。又接得恭城县令失城文报,一发催向荣赶紧分兵,向荣接着两道令箭,便向张敬修道:“本军正与洪秀全相持,忽有分兵之令,恐桂平难保。请将军以本军坚守,如不能守则退保桂林,我却从后追击杨秀清,得失在此一举,愿将军勉之。”
张敬修领诺,向荣便交割军符,再三嘱咐:“将军非洪某敌手,守则可保,战必无功,不可不慎。”
张敬修听得此言,只道向荣小觑自己,怏怏不乐。向荣无话,即令本部大兵,望全州而行,驰到恭城,已知杨秀清望北而走,以军士过劳,正欲稍息,记名提督张必禄道:“迤北一带州县,虽知救兵已到,而杨秀清军无人可敌,州县纷纷降附,不如赶至灌阳,以镇人心。”
向荣亦觉有理,复督兵追来。时冯云山计算,向军将到,便传令诸将道:“向军到时,必争入灌阳闭城休息,惟我军休令他入城,等其到时,喘未定,急攻之,可获全胜。”
自从建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内部就已经不再如起义初期那么团结了,王爷之间勾心斗角,一心想要争夺权力,东王杨秀清和天王洪秀全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最后兵戎相见,都已经丧失了起义的初衷,石达开拥兵自重,想要保全自己跌实力,而且此时救来也没用了。
金田起义时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还一度得到了人们的追捧,但是建国后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实施,反而这些王爷们不在领兵作战了,开始享受生活,不断敛财和收刮美女,集团内部的矛盾就已经爆发了。
李秀成北伐时一度打到了天津,如果此时太平天国内部还如初期那么团结的话是很有很能一举推翻清王朝的,内部的矛盾给了清政府营建江南、江北大营的时间,天京已成瓮中之鳖,而且此时洪秀全已死,杨秀清被杀,韦昌辉掌握大权,石达开去无异于羊入虎口,自己身家性命都不爆,为了自保肯定见死不救啊。
太平军的“天京城”是怎样陷落的,洪秀全又是怎样死的?太平天国,是晚清以及近代中国历史中无法回避的一场运动,无论是《劝世良言》还是“金田起义”又或是《资政新篇》都是耳熟能详,印刻在历史教材上的,但是教材上对于天王之死、天京城的陷落、太平天国的覆灭却鲜有提及。
天王洪秀全之死
洪秀全以落第秀才的身份能够在晚清搅动风云,纵横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十五年,糜烂大清十七省,称得上是“时势造英雄”的最好注脚。但在洪秀全的起家过程中更多的则是充斥着迷信、狭隘、以及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的情况。
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城自1853年即咸丰三年被太平军攻占后,就被洪秀全改名为“天京”,在这里洪秀全度过了他人生中最豪奢的九年。
面对天王的“迷之自信”,李秀成只能唯唯称是,但是南京城的百姓却无法理解天王,因为他们吃不上饭。就在被呵斥一个月后,李秀成组织了一次突围,成功和外界的太平军联系上了,并且续上了南京城的粮食补给线,但没过多久,曾国荃就在洋人的配合下切断了这条“生命线”,并缴获了太平军一万三千六百多公斤的粮草。
所谓“甜露”即“玛哪”,是洪秀全从《圣经·出埃及记》中得到的灵感。书中所言,当日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引领下,出走迦南地,途中无食,于是上帝每天降下“玛哪”,让以色列人食用,以此度过四十年的饥饿。
“天京”的陷落
一、洪秀全不作防守准备。
洪秀全在最后关头,对于和清军作战,有些消极对待的味道。消极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进行战略规划。当湘军围攻天京的时候,洪秀全就赶紧让李秀成回京守城。虽然李秀成曾建议说,自己在城外更容易牵制清军的兵力,但是洪秀全不同意。当李秀成回京后,又曾建议“让城别走”,可洪秀全依然不同意。总之,洪秀全害怕天京被攻破,不进行战略规划。
二是不进行防御部署。就算洪秀全一定要李秀成率军回来,他也应该积极进行防御准备。包括固守城墙,安排军事梯队,准备粮草等等。但是洪秀全却并不进行军事准备,只是天天祈求上帝派人下凡保佑天京。同时,他继续向老百姓灌输这种思想,从而让老百姓也产生一种“听天由命”的感觉。
二、天京城外失利造成恐慌心理。
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就进入了防御阶段。清军重新构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对天京实施围困。天京外围,李秀成和陈玉成这两位年轻的将领,带着太平军在天京外围与清军多方挑战。虽然也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总体来说,败多胜少。
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运动,这场民间起义中的最高领袖——洪秀全,通过这场起义,从一个农民一跃成为了一名领导者。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痕迹。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籍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复敦煌之遗风。这两句对联,是广东花县“洪氏宗祠”对联,可见,对洪秀全的评价之高。
可以说,洪秀全的一生,既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也是一幕历史的悲剧。他起自布衣,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洪秀全在暮霭沉沉的金田村振臂一呼,一场历时十四年、席卷十八省的农民起义——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是,到了春天,太平天国运动却走向了尾声。当时的湘军已经将天京团团围住,太平军弹尽粮绝,又无援军相助,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当时,重要领导者之一的李秀成,曾建议弃城逃走,或许以后还可以卷土重来,但是,被洪秀全义正言辞地拒绝。
当时的洪秀全则认为:自己身为一国之主,是奉耶稣圣旨下凡,如此尊贵的身份,岂能在敌人面前落荒而逃?然而,不久之后的4月27日,洪秀全在自己的天王府去世,享年仅51岁。自此,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最重要的领袖,也间接导致了后来的内部纷争以及整个天国的覆灭。当时,围攻太平天国的湘军首领是曾国藩,根据他向朝廷呈送的奏折和刊刻本《李秀成自述》中的描述,洪秀全当时是服毒而亡的。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曾说过“何惧之有”的洪秀全如此大义凛然,他怎么会服毒自杀呢?前后行为的矛盾,不禁让人怀疑其死因的真相。
然而,随着后来这本刊刻本原件发行于民间,真相又有了另一个版本。近几年来,历史研究人员也在不断探索,截止到目前,关于洪秀全的死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确实是服毒自杀,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史料有很多。当时,曾国藩曾经向朝廷禀报过这一事件,他在奏章中说道:“逆贼首领洪秀全在五月,在朝廷兵将猛攻天京时服毒自杀。”随后,在七月七日他又呈上奏章说,他抓到了天王府的一个婢女,这个婢女来自道州,姓黄,是她亲手埋葬了尸体。
并且,据这位女子所说,洪秀全在死前,已经很久不见朝臣了,直到官军猛攻天京,压力之下,便服毒自杀。当时,几位首领商议后,决定为了稳定大局,便绝对秘不发丧,但是,太平军中早已人尽皆知,直到十几天之后,死讯才正式发布。
另外一个证据来自李秀成和洪仁玕,这两人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领袖。他们的话,相比于曾国藩,可信度更高。在天京陷落之后,李秀成逃往天京东南方向的荒山中,不久,就被清军抓获。在监狱的囚笼中,他曾写下几万字的供词,也就是后来的《李秀成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