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原标题:唐太宗的千秋功过,别听书生迂论,得听帝王将相们怎么说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历代的人都喜欢论个是非长短。当然,大家也都有“论”的权利,白发渔樵坐对一壶老酒,也能...

  原标题:唐太宗的千秋功过,别听书生迂论,得听帝王将相们怎么说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历代的人都喜欢论个是非长短。当然,大家也都有“论”的权利,白发渔樵坐对一壶老酒,也能把“古今多少事”,都畅饮在笑谈中。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但要论说帝王,一般人怕说不到点上。不说老百姓没有资格,也不说一般文士没有那个眼量,就好比王某人说先定个一个亿的“小目标”,差点就把初入职场的小白们惊个跟头。普通人对于十万块钱还有个大致的概念,对于一个亿甚至十个亿完全懵懂。所以要论千古一帝的事,应该听听帝王将相们怎么说。他们大致能量相当,经历过类似的风雨,见识过类似的场面,眼界开阔,所以他们的话更具有可参照性。

  一般百姓的看法大致来自于经过加工的文学作品,一般文人的月旦评大致都有局限,所以当不得真,视为清风过耳就行了。就好比玄武门事件,宋儒如朱熹等人一直在指责唐太宗不孝不义,甚至是个历史罪人。但是唐太宗在《贞观政要·君道》中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一手创建了强盛的大唐王朝,那在老百姓和亲属的天平上,孰轻孰重?宋代的儒家老朽们不看大势大局,只追究细枝末节,评判自然有欠公允。

  朱熹先生像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当年齐桓公也杀了公子纠,一样是杀兄弟,孔子他老人家并没有指责他。所以,孔门后人朱熹在这点上难免受空谈之讥,他指责唐太宗:“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这跟其他喜欢说点风凉话或者故作惊人语的文人差别不大,看官大可以呵呵而过。

  不说太宗以后的唐朝皇帝对他当然是顶礼膜拜的,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开拓出一片江山,也是条顶天立地的汉子,他把唐太宗当成了一面镜子,他这样来励志:“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开启了“仁宗盛治”,被盛赞为“君子满朝”的宋仁宗提起唐太宗来也是钦服不已:“尝读《贞观政要》,亦云:‘太宗言任人必以德行、学业为本。’”

  《金史》中记载,金朝君臣也都把《贞观政要》当做治国必读之书。金熙宗对大臣说:“朕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矩法。”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更看重太宗的“武功”,横行天下的他对太宗如此推崇:“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明太祖朱元璋能看上的人不多,在历代皇帝里他最看得起的恐怕也是唐太宗,这从他的祭辞中可以看出来:“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明成祖视唐太宗为偶像,终生以唐太宗自励自比。励精图治,一心想当明君的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挺有意思,他在佩服之余,似乎对唐太宗的为人还有点微词:

  “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清代开启康雍乾盛世的康熙大帝不同于成吉思汗,他更看重太宗的“文治”:

  “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注1)、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羡慕唐太宗手下有那么一大批能人而且君臣能够相处得像一家人,所以康熙对待官员稍失之于宽,以至于后期贪腐成风,给儿子雍正留下了一个棘手的摊子。

  唐太宗毕竟是唐太宗,几千年就这么一个。他的功过,这些王族的评价也大有可观。

  五代后唐的第三位皇帝唐闵帝李从厚是太宗的忠实粉丝:

  “闵帝嗣位,志修德政,易月之制才除,便廷访学士读《贞观政要》、《太宗实录》,有意于致理。”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与唐太宗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印度戒日王,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以他局外人的观点来看,也很有说服力:

  “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

  辽皇子耶律雅里“每取唐《贞观政要》及林牙资忠所作《治国诗》,令侍从读之。”。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明代规定将《贞观政要》与《尚书》、《春秋》、《资治通鉴》等书列为皇太子必读之书。

  宋朝祭唐太宗昭陵词:

  “天命圣智,率其雄杰,补其裂,纫其绝,续其歇,益其竭,东西南北,张再造之乾坤,春夏秋冬,皎重新之日月,功有如是之大者,唐太宗文皇帝者哉!文皇未起兮四维如毁,文皇既位兮八荒如砥,文皇之迹兮炳如丹青,文皇之功兮配于天地!”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最不可理喻的是偏安一隅的宋高宗,他批评唐太宗说:“夸大而好名。”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唐太宗夸大也有夸大的资本,你如果能在遗民的眼泪里北伐功成,夺回中原,重塑大宋雄风,再说这话也未迟。

  宋高宗按说也应当归于“帝”一类,但是论他的疆土和见识,太史叨叨令将他降级为“王”。

  历代开国皇帝草创时期急需深谋远虑之士,也需能征惯战之将,风云际会,君臣相遇,成就一段盖世传奇,这一点唐太宗做到了;开国之后,宝座坐稳了,并不亮屠刀杀功臣,让后世人寒心,这一点唐太宗也做到了。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对于李家老二唐太宗的开挂程度,历朝历代的将相们当然也各有说法。

  魏徵铮铮铁骨,每次冒着生命危险直谏,他对唐太宗的要求达到了历史最高标尺:“耻君不及尧舜”,这话不是魏徵自己说的,而是与他同朝为官的初唐四大名相之一的王珪说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六个字,但确实是肺腑诚挚之言,这一代君臣的追求和胸襟都让人追慕不已。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徐铉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翰林学士,曾经任职吏部尚书。他认为唐太宗把一个“德”字和一个“礼”字做到了极致:

  “昔我太宗文皇帝革暴隋,一宇内,屈已济物,虚心纳谏,故四夷君长,历代不宾,稽颡阙下,可谓德矣。声明文物,垂三百年,绝而复续,可谓礼矣。”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从祀于孔庙,被尊称为“先儒司马子”的北宋名相司马光看法如下: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又赞叹:“驱策英雄,网罗俊义,好用善谋,乐闻直谏,拯民于水火之中,而措之衽席之上,使盗贼化为君子,呻吟转为讴歌……”

  欧阳修不仅是文坛领袖,又曾任枢密副使至参知政事,他的赞美直接而热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真德秀不仅是宋代理学的正宗传人,也曾经官拜参知政事,雅望非常,他的观点是:“后世人主好学者莫如唐太宗,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南宋的理学家陈普仍然对太宗晚年的征伐颇有微词:“文皇仁义播敷天,李氏无伦三百年。末路荒唐如炀帝,蜀江更起度辽船。”

  这一点,身为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批评得更直接:“太宗全不知道闺门之耻、将相之夸,末年辽东一行,终不能以克其血气之暴,其心也骄。”

  明初开国宰相李善长对唐代制度推崇备至:“汉《九章》为宗,至唐始集成。今制宜遵唐旧。”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有人推崇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也有一番独到见解:

  “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唐太宗曾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其中就有对自己的评价,虽然难免自谦,但相对还是客观的:

  吏怎么读(史怎么读)

  “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

  注1:都俞吁咈(dū yú xū fú)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本以表示尧、舜、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论政问答,融洽雍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发表于 2022-02-23 22:22
  • 阅读 ( 237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就问好技术
就问好技术

352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