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哈尔滨、西安、延安、上海、成都、开封、洛阳、重庆、广州、南京。这11个看似天南地北、关联不大的城市,其实存在一个少有人知的共同点,即它们曾经都是中国首都的候选城市。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首都(国都)一直都是各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是一张面向世界的名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这11个城市是凭借什么入选首都候补之列的?北京又为何成为了最终赢家呢?这一切还要从建国前的3个月讲起。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包括东北三省在内,长江以北的大片区域已经被成功解放。国民党150余万主力军遭到歼灭,而解放军队伍却蓬勃壮大到了400万人。
1949年4月21日,士气高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横渡长江,乘胜追击,向敌军残部发起猛烈进攻。持续一个半的渡江战役中,我军一举击溃了国民党垂死挣扎的防线,成功解放上海、武汉、杭州等重要城市,为继续前进、解放南方创造了坚实有力的条件。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此期间,我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成功占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从而彻底终结了国民党长达22年的反动统治。与此同时,解放战争的结局,也算是尘埃落定。
伴随着国民党全面溃败,蒋介石逃亡导航,新中国建国事宜,也如火如荼地推展开来。
6月15日,来自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少数民族、海外华侨等组织团体的134名代表,齐聚北平中南海,举行了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我国选举出了21位筹备会常务委员,并在委员会下分设了6个小组,分别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方案”、“起草新政协共同纲领”等重要任务。其中第6个小组负责的,就是国旗、国徽、国歌以及国都的选定。
事实上,早在1948年9月,即三大战役打响前夕,我党就已经在九月会议中,认真探讨了关于首都选址的问题。此后,在毛主席、王稼祥、聂荣臻等众多领导人的商讨之下,候选首都名单很快被确定下来,也就是开头公开的11个城市。
只不过,首都一事关系重大,出不得一点差错,所以中央断断续续商讨了很久,都没能确定。直到新政协筹备会专门小组的设立,选定首都一事才被正式往前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这份候补名单的选定,其实是走了捷径的,也就是参考历史。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历史洪流中,更迭交替的王朝国家那是不计其数。而这些古代王朝的国都,必然是在综合考量了各方面条件因素后的最佳选择,具有相当优秀的参考价值。
譬如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开封是上世纪20年代,国内学术界普遍认证的“中国五大古都”。而在2016年时,拥有3000多年历史、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成都,也被评为了“中国第十大古都”。这6个城市均进入了首都候选名单。
同时,身为中共中央13年间所在地的延安,和中国战时陪都的重庆,它们的革命地位自然毋庸置疑。而哈尔滨、上海、广州则是作为工业重镇和经济前沿入选的。
从1949年6月中旬,到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定定都北平,并将北平更名北京。这3个月时间里,在组长马叙伦、副组长叶剑英的带领下,第六小组从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民众认可度等各个方面,对11个城市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比较,最终敲定了北京。
从11个备选到唯一的决定,这个定都过程,其实用的就是一个排除法。
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一说。无论是外来侵略还是内部忧患,战乱冲突爆发之时,身为国家中心的首都必然会是敌人的首要进攻目标。
虽说那个时候,我党我军已经赶跑了日本鬼子,也镇压了国民党反动派,但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首都城市无疑需要具备一定的防御优势。在这一点上,上海、广州两地就被排除了。
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就被迫签订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5个沿海城市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驻扎、居住。因此,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上海和广州虽然是当时国内少有的经济中心,但也存在外来势力过多、鱼龙混杂的问题,并不适合用来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再加上,新中国海军事业起步较晚,在那个年代基本不具备可以海上作战,坚实守卫住沿海首都的海军力量。所以上海和广州显然不是首都的好选择。
其次,经济发展。首都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性城市,其可以看作是国家形象的缩影和象征。套用那句常用的话就是,选定首都时,经济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经济是万万不能的。
1948年,毛主席与王稼祥商讨首都事宜时,王稼祥就曾明确表示,中国的经济重心在沿海和江南,因此发展相较落后、对外交流相对闭塞的西部城市,并不适合作为首都。这一个理由,就排除掉了西安、成都和重庆三城。
同时,身为多朝古都的洛阳、开封也随之败下阵来。洛阳周边群山环绕,标准的易守难攻,看似符合第一条提到的防御能力。可问题在于,在那个工业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过于复杂困难的地形,极其不适合修建铁路公路、发展商贸经济。
反观开封,其虽然身处开阔的黄河平原,地势平坦,却偏偏是个水患多发之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打油诗“开封城,城摞城,底下埋着6座城”,其指的就是黄河泛滥、泥沙堆积,已经将6个古城埋到了地底。虽不清楚这句话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存在,不过开封水患严重的确是事实。
受此影响,清朝末年修建京汉铁路时,清政府就避开了开凿困难的洛阳,以及水患不断的开封,将河南省的主要站点定在了郑州。时间一长,洛阳和开封两大古城,就逐渐落后在了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
而红色革命圣地延安,自然不必多说。相信看过革命题材作品的朋友都知道,延安地处大西北,黄沙漫天,缺水缺粮,不说发展经济,就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很难保障,自然不能成为新中国的门面。
两轮排除之后,11个候选城市中,就只剩下哈尔滨、南京和北京了。事实上,哈尔滨和南京也是北京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
先来看看哈尔滨。众所周知,自清末民初起,东北就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工业重镇。东北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铁路建设和工业基础建设相当雄厚。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几乎所有重工业全在东北,很多城市的重建复苏也都依仗着东北的支持。
不仅如此,考虑到当时不稳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与苏联直接接壤的黑龙江,必然最容易得到苏联的支持与支援。因此,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无论是从交通、工业还是经济方面考虑,都是很具有竞争力的。
不过其却存在一个很可能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地理位置。古今中外,但凡是两国接壤处的城市、地区,便很可能因为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成为战火的重灾区。
虽然40年代末时,中苏关系非常友好,但考虑到“国际交往利益至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等原则,与苏联、朝鲜两国接壤的黑龙江,显然面临着很大的外来威胁。
而之后发生的两件事明确证明,没有定都哈尔滨是一个相当正确的选择。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逼近鸭绿江沿岸,炮弹轰炸我国东北城镇。第二件事则是1969年时,苏联曾集结百万大军和核武器逼近我国东北,企图对我国实施军事打击。这两起危机就清晰展现出了,接壤城市不适合作为首都的事实。
最后的南京自不必多说,作为国民政府选定的“首都”,其地理位置、发展前景、防御能力都是有保障的。再加上国民党20多年间的耕耘发展,可以说是毫无短板。据悉,当年的首都最终投票中,南京和北京之间也仅相差一票。
只可惜,相较于北京,南京还是存在着两个小小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国民党“首都”的身份,南京和国民党的衔接度比较大,不少民众都会使用“南京国民政府”的说法。
另一方面,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之中,定都南京的政权普遍都比较“短命”。最长久的东晋绵延了102年,而最短暂的太平天国则仅仅维持了13年时间。这两个问题,或多或少都会让部分民众感到不便。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两个原因,南京才会在投票环节,以微弱差距落败。
11个候选城市中,其余10个都因为各种问题被逐一排除。换而言之,最终存留下来的北京,完美满足了以上提到的所有条件。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拥有京汉、京沪等多条铁路干线,交通四通八达。其不临海,也不与他国接壤,但距离东部沿海和苏联都比较近,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也适合开展外交活动和海外贸易。
除此之外,北京还是解放战争中少有的得以和平解放的城市,没有遭受战火的破坏与侵扰。街道、建筑、基础设施,包括故宫,都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在距离开国大典如此之近的时间里,北京的安然无恙无疑是一个省时省事省钱的压倒性优势。
可以说,北京成为中国首都,那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选择。伴随着每一年的国庆大阅兵,2008和即将到来的2021奥运会,伴随着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北京已然成为了全世界最亮眼的城市之一。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北京和整个中国也将继续繁荣耀眼下去。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如果喜欢这个主题请转赞评加,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