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傅某在和朋友聚会时吃到了一种味道非常鲜美的小螺,因此追问起这种小螺的名字,朋友告诉他这种叫割香螺,可是他花很大的价钱才弄过来的,想买还找不到货源呢!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傅某去查了割香螺到底是个什么螺,原来就是织纹螺,但网上都说有毒,国家明令禁止销售!但问题是当天他觉得非常鲜美,因此还吃了不少,却一点事都没有!
看来也不一定会中毒么,只要洗得干净,煮透出锅就不会中毒,傅某自作聪明地考虑了为什么没有中毒的原因!突然傅某脑子中灵光一闪,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人家弄好技术网不到织纹螺,他弄得到这不就是孤品么,高价出售不是赚翻了么!当天晚上他做梦都差点笑醒,这不就是财富密码么,来得也太容易了!
因此傅某多次跑码头,认识跑海的船老大,居然组织起了织纹螺的货源,接下来就是销路,不得不说傅某还是有做生意的天分,很快织纹螺就在朋友圈里打开了“销路”,开始因为是朋友不好意思收钱,但很快朋友的朋友介绍下,生意越来越大,短短2个月,他以120元一份的价格,销售了400多份织纹螺,销售额超过4万元。
甚至在被举报、警方抓捕后,其妻子马某还做成了2单生意!据2021年10月12日浙江法制报报道,海曙区法院以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判处傅某有期徒刑8个月,并支付销售所得价款10倍的惩罚性赔偿金40万元。
织纹螺也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的地方还称割香螺、甲锥螺,一种海洋腹足纲软体动物,全球都有分布,我国浙江与福建沿海分布比较多。
织纹螺长度约1厘米,“直径”约0.5厘米,差不多好技术网和指甲盖大小类似。织纹螺的识别度比较高,尾部比较尖细,而且以螺口正对观测者时,其螺纹生长方向为逆时针,与常见的蜗牛、田螺等不一样,比较容易识别。
织纹螺中毒潜伏期时间最短为5分钟,最长4小时内发病,织纹螺的毒素主要为神经性毒素,食用后症状表现为头晕、呕吐、口唇与手指麻木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织纹螺其实本身无毒
织纹螺有一种非常致命的技能,就是织纹螺本身并没有毒,但它能富集食物中的毒素,织纹螺体内的毒素都来自它滤食性过滤的藻类!织纹螺吃了有毒藻类后自己并不会被毒死,但却能将毒素累积起来。
每年的春夏季节都是赤潮高发期,此时的织纹螺吃的有毒藻类更多,富集的毒素也更多,毒性极强,因此春夏季吃的织纹螺中毒概率是很高的,但并不表示平时就能吃织纹螺,因为它们并不会将毒素代谢出去,从理论上来看,这个织纹螺年份越久似乎就越毒。
不过各位也不需要恐慌,因为正常状态下你也没法在水产市场买到织纹螺,因为早在2007年,我国卫生部的第10号公告就要求饮食业不得将织纹螺作为食材,并且在2012年7月20日,我国卫生部再次发布公告,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早在1793年6月15日,乔治温哥华上尉在北太平洋环球旅行时就记录到了一个罕见的案例,5名船员在采购了当地的贻贝作为早产,结果严重中毒,其中一人死亡,上尉将此地产的贻贝记录为有毒。
当然并不是贻贝有毒,而是贻贝滤食了赤潮发生的有毒藻类,同样富集了毒素,这个过程要到1928年才有了初步的解释,Meyer在贝类中毒的案例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死者生前食用的贝类海域有涡鞭毛藻爆发,因此Meyer认为这种毒素更这些藻类有关。
涡鞭毛藻
1957年科学家在石房蛤中分离到了这种毒素,它被称为PSP(萨克毒素),所以也叫做石房蛤毒素,或者麻痹性贝中毒,石房蛤毒素与河豚毒素中毒症状非常相似,临床上很难区分,所有也有资料将织纹螺中毒与河豚毒素等同,尽管理解上问题不大,但从科学角度讲这是非常不严谨的。
织纹螺体内的毒素也是“石房蛤毒素”,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0.9毫克!摄入该毒素后将直接作用与神经系统,阻断神经细胞膜中的钠通道而引起麻痹,效力是吗啡的50倍,毒性是眼镜蛇的80倍,被誉为“已知最毒有机化合物”。
但更令人晕菜的是这种毒素热稳定性非常好,也就是说你煮得再透也没用,腌制也不行,暴晒下还有紫外稳定性,所以无论是炖煮、腌制、晒干都无法去除毒性,更令人恐惧的是没有解毒剂,也就是无药可治,现在只能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