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试点总面积已逾20万平方公里 涉12省份

一只藏狐扭头扑向喜马拉雅旱獭,旱獭有些惊慌失措,惊觉地立起身子。这一幕,被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首席摄影师鲍永清定格在了画面中。在10月15日揭晓的英国野

一只藏狐扭头扑向喜马拉雅旱獭,旱獭有些惊慌失措,惊觉地立起身子。这一幕,被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首席摄影师鲍永清定格在了画面中。在10月15日揭晓的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年赛上,这张名为《生死对决》的作品获得该赛事哺乳动物类年度总冠军。

国家公园试点总面积已逾20万平方公里 涉12省份

《生死对决》。鲍永清 摄

该照片拍摄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境内,该地隶属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它不仅让世界领略了神奇的自然世界,也展示了中国阅批和民众在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所付出的努力。

完成生物多样性革命性改变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和世界第三极,是我国最早开展国家公园试点的省份。当地阅批始终保持生态优先理念,全力推进三江源和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走进位于青海三江源腹地的隆宝湿地,一对对黑颈鹤在翩翩起舞,一群群斑头雁、赤麻鸭等自由飞翔,交汇成梦幻般的高原鸟类天堂。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巴桑才仁说,建站30多年来,该保护区鸟类从起初的14目28科61种增加到16目36科111种。

“现在我们承担着野生动植物监测、自然科普宣教、生物多样性调查及社区共管等工作。我们将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巴桑才仁说。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设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南山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涉及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2个省份。

专家表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公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好形式,”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唐小平说。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说:“国家公园建设意味着对生物多样性实行更系统和更有效的保护。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条件有能力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革命性改变。”

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自信

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万多个。自然保护区建设实现了一草一木或一个珍稀物种的保护,但目前国家公园试点保护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更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典型性。

“相比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保护的物种面积更大,生态系统更完整,保护更严格,管理层级更高,最终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原真与完整性。”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说。

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始于1956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从真正意义步入正轨,保护按下了“快进键”。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7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通知;2019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自然保护地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说,目前各试点国家公园组建了统一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门的人员队伍,组织开展了资源本底调查、规划编制、标准制度研究、工矿企业有序退出等工作,加强了巡护执法、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当地生态状况和民生问题逐步改善,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海玉树州杂多县,绿色正成为最美的底色。这个位于澜沧江源头的小县城开展了雪豹论坛、澜沧江生态漂流等多样生态活动。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尕桑说:“每次巡护,看到水草丰美的夏季牧场,我充满干劲,保护好家乡是我的责任。”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该校国家公园研究院领导小组联合组长陈旭说,国家公园是美丽中国王冠上的明珠,国家公园建设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中国的自信。

为了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启动了若干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初步探索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公园试点的成果也得到了认可。在近日召开的祁连山国家公园标识启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园办副主任田勇臣表示,我国国家公园试点区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进一步趋好,野生动物数量稳步增长,保护成果初步显现。

与世界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成果

青海省林草局局长李晓南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让原先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碎片化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格局逐渐打破,代之而起的是科学定位、整体保护、国家主导、共同参与的新模式,这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了很好铺垫。

“设置生态管护员岗位就是我们创新体制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李晓南说,要实现国家公园和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核心是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模式,引导禁牧减畜后的牧民参与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激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已设置生态公益岗位1万多个,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米,一半以上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牧民正逐渐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与红利共享者。

美国第十八任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乔纳森·贾维斯说:“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是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对于世代居住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内的牧民而言,参与到三江源的生态管护是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中国拥有世界顶级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有助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气候变化,彰显中国在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大国风范。”

相关专家也指出,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要在统一事权分级管理、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完善法律制度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大胆创新,补齐制度短板。

专家建议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为基础,建立统一事权、分级管理体系;以系统保护理论为指导,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以社区协调发展制度为依托,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国家公园立法为基础,保障国家公园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等。

杨锐建议,今后要将自然保护地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载体,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法律框架,同时要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推动中国荒野保护,并将自然教育融入不同阶段的教育中。

“未来要充分发挥其公益性,与每一个国人分享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并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陈旭说。

田勇臣表示,接下来将加快国家公园立法进程,构建并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符合条件的区域优先设立国家公园。同时,加快推进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等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报批,完善政策及资金保障体系。还将组织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第三方评估工作,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2020年正式设立国家公园提供科学依据。(记者 李琳海)

  • 发表于 2021-04-26 07:32
  • 阅读 ( 420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黑白网络
黑白网络

79736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