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历史发展

:面对近代列国的巨变(如日本明治维新),清王朝不作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内部:慈禧太后掌权,李鸿章为清朝第一地方势力北洋,光绪帝与翁同龢等借变法夺权,结果失败.外部:日本明治维新,使的资源流向...

:面对近代列国的巨变(如日本明治维新),清王朝不作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内部:慈禧太后掌权,李鸿章为清朝第一地方势力北洋,光绪帝与翁同龢等借变法夺权,结果失败.

外部:日本明治维新,使的资源流向军队与高层,战力加大,但国内压力增大,急需对外战争,把压力给别人.

军队:清朝军队(包括八旗军)腐烂,多数吸食鸦片,北洋多年没有更新装备,

财政: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把清朝的海关抵押了出去,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慈禧太后还要办寿,打造三海工程,其经费从北洋处拿的,致使北洋战斗力急剧下降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

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个辉煌的时期,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有我们今天仍能亲眼目睹的很多实物实景所证明。这个全盛时期的园林,与过去时代所不同的,育三个方面的特点:(1)功能全,(2)形式多, (3)艺术化。


明朝,在北京建有“西苑”等。清代更有占地8400多亩的热河“避暑山庄”,以及与世界文化历史上著名的古迹、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相比拟的“圆明园”等。


明、清时期造园理论也有了重要的发展,出现了明末吴江人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这一著作是明代江南一带造园艺术的总结。该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园林中的空间处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设计、树木花草的配置等许多具体的艺术手法。书中所提“因地制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主张和造园手法,为我国的造园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和太液池。至明朝天顺年间,北海与中海、南海连在一起,总称西苑,共同组成北京城内最大的风景区。现在的北海共有七十多万平方米,其水面占了—半以上,视野比较开阔。立于水面南部的琼华岛,是三海的重点,以它那高耸的白塔,玲珑的山石和各种园林建筑组成了一个整体。


 清朝,尤其在乾隆年间,除重修增建琼华岛半月城、智珠殿以外,又在北海的东岸建画舫斋等,在北海的北岸修建静心斋、天王殿、琉璃阁、万佛楼等。其中静心斋是北海园的园中之园,而小园之中又用小的几组院落和山石树木组成多变的空间,堆石叠山的奇巧和空间层次的多变,实为佳构。

康熙统一中国后,成为清代的全盛时期,他修建禁中三海,又建静明园、畅春园、万春园和热河避暑山庄等。乾隆登位后,效法康熙,此人能书善画,又喜欢游览风景名胜和园林。他曾六下江南,所见江南一些好的风景和园林建筑的重要景观,都仿制建造在宫苑中。他大兴园林工程,几乎把所有清代的离宫别苑都加以改建修饰。

  康熙在位六十年,期间修建圆明园的工程一直未停过,后又雍、乾、嘉、道、咸五朝,一百五十年的经营,建成了我国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世界园林史上奇迹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清代帝王还广收古今中外珍贵文物藏于园中,使风光绚丽的园林,同时成为宏伟壮丽的博物院。

 清朝皇家园林的另一代表作,是位于北京西郊10公里处的颐和园,颐和园是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大部分组成,明代有西湖之称,曾在此建园静寺。清乾隆时期,在此挖湖堆土于湖东岸成为东堤,以此蓄湖水,改名万寿山、昆明湖。在国静寺旧地建大报恩延寿寺,又置亭、台、楼、阁、轩、榭之后,易名清漪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被毁。光绪十四年(公元1887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修之后,改名颐和园。这座占地290公顷的大型天然山水四林是中国最后的一座皇家园林,慈禧太后曾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因此颐和园具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待续……,以前学过一点)

  • 发表于 2021-12-12 20:04
  • 阅读 ( 234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