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大家好,我是蜀山笔侠,很高兴分享文章给大家,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巴蜀”这个概念。
我不是搞学术的,所以我不会引用很多文献,但绝非胡编乱造,绝对通俗易懂,你愿意相信就相信,不相信就马上划开,不要要求我说出出处,不然你就去看论文。
巴蜀这个概念,说好说,它也好说,大家心中自然会想到:川渝。巴就是重庆,蜀就是四川。
大体上,这样理解是没错的,但要将巴和蜀这两个概念彻底弄清楚,还远远不够。
笔侠略微梳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君有用。
古蜀人和古巴人(不是现在那个古巴哈)本是同宗,他们从云贵高原而来,古蜀人沿着四川盆地西缘去了他们后来的老家——岷山;而古巴人则一路向东,去了巫山。
他们为什么不进入四川盆地呢?
因为那个时候还是石器时代,盆地没有足够的食物。
后来,古蜀人学会了养蚕和简单的农作物种植及驯养家畜技术,他们开始沿着岷江走出岷山,来到了成都平原,第一代蜀王蚕丛氏开始出现。
古蜀人的另一支兄弟则跨过川西高原,来到了最早的天府之国——渭河平原。他们在这里创造了仰韶文化,被后世称为羌,首领姓姜,就是传说中的炎帝。
后来,羌人的一支兄弟又继续前行,跨越了太行山,来到燕山,他们又创造了红山文化,他们的首领姓姬,就是传说中的黄帝。
为了区分,后来这支人被称为东羌,自然,留守渭河平原的那支羌人则被称为西羌。
从众多文化遗存可以印证这批古人的迁徙过程,但对于西羌、东羌的称谓我有不同看法,这个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聊。
所以,后来的炎黄子孙和古蜀人实际上是同宗。而巴人,则是更早的同宗。
以上这批古人的迁徙尽头基本到此,因为他们遇到了另外一批人,就是商人和越人。而这两批人,则是更早的同宗。
后来,羌人被商人打败,退回了渭河平原,商人在中原建立了商朝。巴人也被商人击败,停止了向东、向北的扩张。
只有蜀人独善其身,在成都平原愉快地发展着三星堆、金沙等文明,创造了一个独立于中原文明的独特文明。
到了商朝末年,羌人的后裔周人兴盛,他们寻求复仇,开始联络蜀人和巴人一起进攻商人。
时任第三代蜀王鱼凫王并不愿意替周人陪跑,但有一个善战的部落参与了灭商的战争。周朝建立后,这个部落取代了鱼凫王,被周朝正式封为蜀王,这就是第四代蜀王——杜宇王。
巴人也因为之前的仇恨参与了灭商的战争,后来他们也得到了周朝的承认。
整个周朝,是巴人、蜀人和周人的大融合时期。
巴人和周朝分封的楚国相邻,“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巴人和楚人的关系写照。
时间一久,巴、楚两国因为盐泉和领土问题产生冲突,双方大打出手。巴人节节败退,开始向四川盆地迁徙(回到他们和古蜀人分道扬镳的地方)。
而蜀国因为盐和中原物资的中转和巴国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当时蜀道还没开通,走长江到荆楚是一条相对好走的路,宋朝苏轼参加科举考试都还在走这条路。所以,巴国成了蜀国和中原之间的二道贩子,双方的利益和摩擦不断加深。
巴国受到楚国的挤压,都城一度被迫迁到今阆中,矛头也对准了最初分手的兄弟——蜀国,巴蜀大战迫在眉睫。
四川盆地内原有的賨国(今渠县)、充国(今南充)、郪国(今射洪)、僰国(今宜宾)等多国在巴蜀大战中被消灭,所以,后人只知道有巴、蜀两国,而不知道有这么多被灭掉的小国。但,如今这些地方还留有这些国家的地名和水名。
巴、蜀内斗的最大受益者没想到是周人的后裔秦人。秦人用能粪金(拉黄金)的神牛骗第五代蜀王开明王开凿了第一条正式的蜀道——金牛道,从此打通了秦、蜀之间的通道,秦将司马错的大军随即寻路而下,灭了蜀国,延续几千年的古蜀文明到此结束。
巴国也没能幸免,被秦国拿下,巴、蜀两国自此成为秦国的两个郡。之后的故事,大家基本都知道了。
这就是巴蜀的概念,很难说,因为没有太多文献记载,更多的是通过考古和人类分子学的辅助推敲;但又不得不说,因为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我们需要认同感和信仰,这就是我们的信仰。
从古至今,巴蜀都是一对难兄难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包括如今的川渝经济一体化,也是国家因势利导的一个大战略。不要争谁在前谁在后,谁更发达谁拖后腿,希望那些互怼的声音小一点,咱们都是,一家人!
如果您喜欢作者的文章和风格,请点赞和打赏,搞文化也要吃饭,谢谢!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