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2年初,香港尖沙咀丽晶酒店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演唱会。
这场演唱会的特别之处在于,在我们认知当中,演唱会是开给成千上万的歌迷听的,但这场演唱会的规模非常小,听众却是香港娱乐圈的群星。
你能想象得到,经历过80年代激烈的谭张争霸之后,谭咏麟跟张国荣还能愉快地坐在一起,开开心心举杯共饮吗?坐在他们旁边的是阿B钟镇涛。
镜头扫过的,还有黎明、叶倩文、张学友、李克勤,一张张年轻熟悉的面庞,如果你足够眼尖,会发现更多偶像,因为这场特别的演唱会,最不缺的就是明星。
群星璀璨、济济一堂,这样盛大而隆重的群星派对,再也不会重来了。
卖了这么久的关子,现在揭晓一下谜底,这场演唱会就是歌坛上著名的“许冠杰光荣隐退汇群星”演唱会。
2.
1971年,许冠杰创作了香港乐坛第一首正式的粤语流行曲《铁塔凌云》,那个年代流行唱英文歌,在大众认知里头,粤语歌不仅土,而且还受鄙视。
《铁塔凌云》描述了一个香港人游历世界之后回归故地的心态,唤起大家对香港这片家园的重视,因此成为代表香港文化的标志性时代曲。
1974年,《鬼马双星》成为第一首在英国BBC电台以及香港电台英文台播放的中文歌曲,此后的《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等专辑作品都唱到街知巷闻。
许冠杰用俚语入歌,亦俗亦雅的创作风格嫁接古典与流行,逐步扭转了大家对粤语歌的观念,让它变得流行起来。他称得上是香港歌坛开天辟地式的人物。
1992年,许冠杰下决心金盆洗手、退出歌坛,宝丽金唱片张罗出这场空前绝后的“退休仪式”向他致敬,tvb全程直播,应邀到场的明星及各界名士多达上百人。
这场小型演唱会之后,许冠杰又移驾香港红馆,连开41场告别演唱会,打破红馆纪录。这是属于歌神许冠杰的荣耀,也是一个时代的光辉。
3.
世上本无“歌神”,念叨的人多了,便有了歌神。
最先把许冠杰捧成歌神的,是歌坛的校长谭咏麟。其实,校长对许冠杰的崇拜与喜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追星成功的谭校长,自己也成了香港歌坛的一代煌煌巨星。
同样视许冠杰为偶像的,还有梅艳芳,她对歌神的崇拜可丝毫不亚于校长。
致敬完偶像,梅艳芳献唱了《浪子心声》,这是一首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真正的神曲。(浪子心声高潮部分)
事实上,哥哥张国荣跟许冠杰的关系也好的不得了,当年谭张争霸最激烈的时候,许冠杰为张国荣写了极具哲理的《沉默是金》。
谭咏麟、梅艳芳、张国荣,再加上遗憾未能到场的陈百强,谭张梅陈便是80年代香港歌坛最红最具人气的四大天皇,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到许冠杰的江湖地位。
他们之间有竞争,但更宝贵的是惺惺相惜的无价情谊,共同撑起香港歌坛的黄金盛世。
4.
彼时四大天王还未成军,没有到场的舞王郭富城,还远在导航娱乐圈谋发展。四大天王三缺一,这个阶段他们有个响亮的雅号——“三剑客”。
日后成为二代歌神的张学友、综合天王刘德华,以及文艺天王黎明他们同在宝丽金唱片旗下,凭借歌靓、人靓获得大把的资源倾斜,与同时期的歌手逐渐拉开差距。
不过在这场演唱会上,“三剑客”只有一个角色,他们都是许冠杰的“小迷弟”。
现场主持人让他们挑一首自己的歌名送给许冠杰,张学友不愧是“歌神”的接班人,嘴巴最甜了。
从80年代到90年代,从谭张梅陈到四大天王,歌坛上群雄逐鹿、群星争霸,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挑战、影响到许冠杰的超然地位。原因无他,凭的是实力和作品。
许冠杰作为香港歌坛“祖师爷”式的存在,他唱得都是金玉良言,教得都是做人的道理。
5.
许冠杰不仅是香港的歌神,在香港影坛上他也同样不可取代。
提起香港电影,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李小龙和双周一成,事实上,在李小龙离世、双周一成崛起之前,许冠杰一度是香港影坛最卖座的演员。
许氏兄弟合作的《半斤八两》,位列上世纪百大港片第二位,仅次于《英雄本色》。
许冠杰曾5次打破香港历史票房纪录,8次拿下香港年度票房冠军,这个数据几乎跟“票房之王”周星驰持平。
当然,这也要得益于许冠杰有一个电影方面的奇才兄长、冷面笑匠许冠文。《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镳》《最佳拍档》,许氏兄弟的电影拍一部火一部。
这些作品都贴近生活、反应心声,讽刺现实、不落俗套,再加上许冠杰包揽的电影主题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成就了许氏电影的美名。
6.
香港歌坛上非常著名的填词人有“双沾”,说的是黄霑和卢国沾。
黄霑评价许冠杰:居功至伟、不可抹煞。
卢国沾则说:如果将来有人为粤语流行曲写历史,记得把许冠杰写在英雄榜的榜首。
平心而论,“双沾”对许冠杰的评价,一点都不为过。他不只是歌神、巨星,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传奇般的存在。
2020年,72岁的许冠杰在香港维港举行线上演唱会为大家打气。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神真的老了,他的声音也更沧桑更有故事了。
歌声里不只是简单的爱恨情仇、伤春悲秋,而是时代与人的结合,唱出了底层大众的心声。
也正是因为呼应了大众心声,许冠杰的歌曲才更有生命力,才能跨越时间的长河,流传不衰!
镜头前的许冠杰怀抱吉他,云淡风轻,我在心里默默地想:能与他同处一个时代,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