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什么要上小学、中学,同时还觉得漫长和痛苦?
又为什么期待大学?
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从小我们被父母灌输的理念就是:
你现在不好好念书,以后连大学都考不上!
你现在辛苦点,等上了大学就解放了!
你已经高三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定要全力以赴,再两个月就彻底解放了!
所以,在中国学生的眼里,大学就好像是天堂,就好像是一个可以不顾一切的玩乐、没有父母监管、没有学业压力的极乐世界。
相比于国外多数人觉得“上大学对个人而言是一向很好的投资,教育对将来工作就业很有帮助”而言,中国家长以及学生对于【大学】的定义则是截然相反的!
功利视角下的大学教育:
1.资源获取不平等:比如学费过高、入学政策不公平、教学水平和级别不成正比等;
2.华而不实的东西受到追捧:重金打造的高校运动队、华丽的宿舍、堪比科学研究室的教学硬件、直逼五星酒店价位的高端餐饮等;
至少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依然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为踏上社会职业道路做准备。但是这些功利视角下的大学教育质量令人堪忧。大学课程规划形同虚设,多数学生都觉得课程“无聊透顶”而选择逃课,甚至还有口口相传的“没有逃过课,就不算上过大学!”这种荒谬的【大学价值】定义。
而那些看似“聪明”的学生,只听关乎就业或者有趣、激情的课程,只要混够学分、拿到文凭,就实现了上大学的终极意义了!
即使在北大清华这种一流学府,这种现象也是比比皆是,人文气节的流失、学术激情的匮乏,整体教学质量的下滑,这些想象愈演愈烈。
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大学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大学应是一片学术思想的沃土,这里激荡着我们对科学和自然的理解、对人文和生活的体会、对艺术和自我的表达。
学术文化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只有学术文化才让大学有存在的意义。否则,大学就好似是技校、职校、专科院校以及辅导培训的集合综合体,仅仅是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为何还要花费昂贵的学费去培养历史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艺术家?
丧失了学术、科学、艺术和人文的高校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好的教育不是让课程变得有趣,也不是让学生获得高分,而是让学生成为自信、有趣、会思考、会分享的人!
之于教师,使命在于专注对学术、科学、艺术和人文的思考和探索,同时还要有一种对知识和学识的信念。同时,大学里的教授专家也要保证他们的研究与当前社会人文相关联,而课堂也承载了这种联系和传播、交流。
之于学生,使命在于自己知识面的增长和自身境界内涵的提升。认识到学习兴趣并不是因老师而异,而是要看到学科学问本身的价值,去思索去批判去探索,培养自己对于世间万物的好奇和兴趣,并不断学习、不断精进。
有句话说,最重要的学习在课堂之外,最高级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升华理论。
但事实上,不论之于学生还是教师,最关键的【学习过程】发生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