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主流的词典中,一直是温暖、爱和天堂的代名词,因为它承载了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但事实上,如果亲密关系处理不当,家从幸福天堂变成人间地狱,绝不是危言耸听。
《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武志红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并在南方某报纸主持一个心理专栏,这本书便是专栏文章的精选。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
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
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
为了使这种不幸更加直观,作者用了心理咨询实践中的30多个具体案例,个个触目惊心却又似曾相识。溺爱孩子的父母,爱的其实是童年那个严重缺乏爱的自己。他们把爱投射在孩子身上,以补偿自己可怜巴巴的童年。
而被爱过剩的孩子,往往学不会如何付出爱,他们的孩子便重复了祖父母的命运,收获一个无爱的童年。于是溺爱和冷漠在家庭中隔代遗传。
太听话的孩子要么一生没有激情,要么终有一天要出大事--自杀或者爆发。在没有出事之前,也总是动不动出错,而且出的都是奇形怪状的错,这是他们独立的本能对父母专制的抗议。
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父母貌似可歌可泣,其实本质是自私,把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偷懒放弃让别人替自己奋斗,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爱。
有些父母年龄不小了,但心理上仍是个孩子,他们的威胁和倔强很多时候是在撒娇,包容他们可以,但千万不要盲从他们幼稚的错误决定。一旦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更重要,这个家庭就麻烦不远了。
那些成功的铁血父母,再疼也不许哭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当然坚强,但更多的是冷漠。那些说对你一不二或动不动为你要死要活的人,也许并不爱你,他们爱的只是彻底控制你的感觉。谈了n次恋爱,恋人们却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恋爱中除了审美疲劳外,更多的是审美惯性,那就是你“理想自我”的样子。
一桩桩事例让人震撼,但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只停留在揭批,他还坚定地指出了出路,那就是爱,无条件的爱,父母给童年的孩子,成人给成年的恋人。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让你一生健康幸福;成年后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
跟传统的家庭教育书不同,这本书不只是给父母看的。除了亲子教育、青春期叛逆等话题外,它还讨论了很多婚恋领域的成人话题,如激情式恋爱的本质、缘分的心理学解释、一见钟情的几种方式等,老套的内容加上新锐的分析,令人顿生“天啊,竟然是这样的”的醍醐灌顶之感。
另外,因为不幸的家庭常是相似的,这本书除了对个人有所帮助外,对于我们这个盛产隔代抚养、打是亲骂是爱、高考至上、小皇帝和孝道崇拜的社会,更有着广泛的棒喝意义,堪称心灵自救和家庭幸福的通关晋级全攻略。
最后说这本书的语言。作者武志红不仅是一个心理学者,更是一名传媒工作者和专栏作家,因此成功炼就了一手犀利又不乏温暖的文字,让人警醒之余,又心生感动。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一种情感体验,即使是非文学类作品,我也希望被感动。这当然是奢求,但读武志红这本书的时候,我终于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