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借钱快速到账20000(百分百能借到钱的app)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App,“信手拈来”借到钱? 安徽日报记者 何珂 眼下,借钱似乎成为了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打开手机上的一些常用App,不管是外卖还是出行、视频还是办公,几乎都能借...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App,“信手拈来”借到钱?

安徽日报记者 何珂

眼下,借钱似乎成为了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打开手机上的一些常用App,不管是外卖还是出行、视频还是办公,几乎都能借到钱,而且商家通过“日息低”“秒到账”“0门槛”等噱头吸引借贷。然而,App“借钱”满天飞背后的金融风险不容小觑,值得各方警惕。

测试

常用的10款App中6款能借款

最近,合肥市民杨梦盼点开一款外卖App,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广告——“天天减7元,连减90天”“赠送会员卡3个月”。

“我在一家少儿培训机构上班,经常需要点外卖,如果有这些优惠的话,对我来说吸引力还是很大的。”今年20多岁的杨梦盼告诉记者,本来她以为平台在做类似“满减”的优惠活动,没想到点进去之后,是个借贷链接,只有开通贷款,才能享受宣传中的优惠,“极速申请、随借随还、即刻到账,借款1000元、每天只需利息0.3元,看起来还挺诱惑的”。

“一款外卖软件,为啥老出现借贷广告?不理解。”杨梦盼也表示。随后她又点开了一款出行App,没想到这上面同样有着“270天单车卡免费送”的宣传,点开发现这是一则与银行信用卡合作的广告,最高借贷额度有10万元。“点进去之后,我的姓名、身份证号码都已经显示出来了,只需要填写手机号码,同意相关协议,即可免费申领。”杨梦盼告诉记者,如果自己当时很缺钱,看到这样的信息,很容易心动,感觉一举多得,既能借到钱又能享受App上的一些优惠活动,很划算。

究竟有多少App能够借钱?7月6日,记者打开了10款App应用,结果在6款App里,醒目位置皆有借款广告,而这些App的主要功能包含了社交、出行、影音、办公等各个方面。“恭喜你获得了18.88元(最高)的红包”——刚打开一款美图App,首页便弹出了一个红包,点击领取后跳转到视频画面,显示观看时常与金额成正比,再点击左上角的红包,就又进入了借贷页面,“一‘夏’有钱花,您有最高20万元额度待领取”的海报十分醒目。

不少App在借贷服务中都注明资金来自银行及持牌放款机构。记者咨询了一款社交App的客服人员,对方表示,该App是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负责接入借贷服务;推广平台本身并不提供资金,出现纠纷时需要借款者和资金提供方协商解决。

猫腻

低利息、审批快成“噱头”

“实时审批,极速到账”“最高20万额度,30秒放贷”“激活额度,马上提现”……近日,记者发现,不少平台的借贷产品都以申请便捷、到账快速为卖点。

在一款App上,记者尝试开通借款功能,发现其直接跳转到上,填写身份证号、刷脸之后,几乎是瞬间就完成了“审核”和额度测算,最终给出了6万元的借款额度。而在另一家平台上,记者操作之后并未继续进行,15分钟之后即接到电话表示记者信用良好,继续申请的话,借款额度能够马上到账。

在借钱的宣传页面,除了表示审核快、放款快,还有不少App会以看似很低的利率引诱消费者开通。不少平台为了让利息数字看起来小一些,会把“借1000元,利息仅0.16元”等字样放在醒目位置。在黑猫投诉等互联网投诉平台上,有多名用户投诉称,一些App里的借贷功能存在重复扣款、收取高额利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等问题。

2020年末,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披露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今年3月,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3号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有消费金融专家对此表示,这个规定主要对贷款行业起规范作用,在事前介入,避免金融机构以“低利息”的幌子诱导金融消费者。

此外,有银行客户经理坦言,普通用户在银行申请信用卡,一般初始额度只有2万元到5万元;但不少App上的借贷功能,动辄宣称可以提供30万元到50万元的额度。额度一旦过高,如果用户还款逾期,带来的金融风险很大。

警惕

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借贷

为何各种App抢着向用户放贷?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金融市场巨大,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公司高度重视消费金融,并加大投入发展。而头部App基本完成用户积累,到了流量变现的阶段,再加上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退出,各家企业都想从消费金融市场中分一杯羹。简而言之,消费金融公司赚利息,平台获取导流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开始尝试使用移动端上的金融平台进行借贷。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显示,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部分公司的“80后”“90后”客户占比达到90%以上,其中,“90后”客户占比普遍在50%左右。与专业化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App相比,一些常见的生活类App使用人数更多,覆盖面更广。由于使用频率很高,过度宣传借贷功能更容易让网民掉入网贷陷阱,并导致互联网金融风险。央行在今年2月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特别提到“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对于这些App有必要强化金融监管。事实上,针对互联网平台花式诱导贷款行为,已经引起监管部门重视。2020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是在为网络小额贷款“立规”。

省银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建议,借款人首先应该明确贷款需求,不要为了所谓的“薅羊毛”去借钱,并明确借贷平台资质,远离非持牌机构可能构成的非法放贷情况,避免落入超利贷、高利贷陷阱;要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尹文卓

  • 发表于 2021-11-09 12:17
  • 阅读 ( 236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mmc9130
mmc9130

721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