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Tik Tok、Aauto faster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在短短几年内就占领了cmnet娱乐产业的巨大领地。据相关统计,2020年短视频用户数将达到8.73亿,市场规模将达到1506亿元。短视频已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短视频的发展伴随着巨大的法律纠纷,对原有的版权法律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著作权法》的修订积极回应了短视频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
新法对短视频作品性质的争议作出回应
在103010修订之前,关于短视频的性质,视听作品与视频产品在理论和实践上一直存在争议。视听作品和视频产品虽然都属于视听表达,受著作权法保护,但其保护路径并不相同。有学者认为,作品与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创作高度”,即原创性较高的短视频属于视听作品,而原创性较低的短视频属于视频产品。这一观点得到了部分司法法官的支持:“在我国著作权法区分著作权和邻接权,将相关连续画面分为电影作品和视频产品的情况下,应以独创性程度作为区分标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01)。也有学者认为,原创性只能区分,不能分高低。只要短视频是原创的,就应该被认为是作品。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司法法官的支持:“在判断短视频是否符合创作要求时,不应在创作高度上苛求。只要能体现制作人的个性化表达,就可以认为是有创意的”(北京互联网法院(2018)京0491民初1号民政。
《著作权法》修改后,确定了短视频的属性。新法第三条完善了作品的定义和类型,将作品定义为“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将“电影作品和以类似电影制作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表述改为“视听作品”。与修订前的《著作权法》相比,作品的定义已经明确。只要文学、艺术、科学领域的智力成果是原创的,能够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都属于作品。“以某种形式表现”的规定突破了有形形式的限制,扩大了“表现”的范围,摆脱了传统作品定义中的固定条件,体现了从以作品复制为核心的印刷时代向更加注重作品创作和传播的数字网络时代的转变。在新作品的定义中,智力成果是其本质,独创性是其要素,以某种形式表现是其形式要素,当要素和形式要素都满足时,就属于作品。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符合作品的定义,并不一定构成作品。即使新法第5条规定的三种法定除外情形可能符合作品的定义,但不能视为作品。新法对作品的定义是,只要短视频是原创的,都是“智力成果”,可以被《著作权法》保护为作品,不需要原创,结束了多年来关于短视频属于视听作品还是视频产品的争论。不管原创性如何,有原创性的短视频都属于作品,对短视频的保护应该是版权保护,而不是邻接权保护。但作品类型的修订更明确地将短视频归入视听作品,受视听作品条例保护。
短视频作品的权利归属
新法第十七条将视听作品中“电影作品、电视剧”的著作权归属与“前款规定以外的视听作品”区分开来,规定电影作品、电视剧的著作权由制作者享有;但其他非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的视听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具有优先权,只有在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才由制作者享有。新法在这里区分了视听作品的所有权,这在业内有部分争议。但总的来说,是对《著作权法》修订前第15条实践中诸多弊端的相应处理措施,具有现实意义。虽然新法没有对制作人进行界定,但根据《著作权法》中的相关表述,制作人是指组织、承担视听作品制作责任的主体,通常与参与视听作品创作的作者不同。视听作品著作权归属模式设计的实质是解决视听作品作者与制作者之间的权利分配问题。
关于电影作品和电视剧的版权归属分配,世界上有多种模式,我国最终选择了版权合法归制片方所有的模式。在电影作品和电视剧中,制片人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将作品著作权合法归属于生产者,不仅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投资,也有利于影视剧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但电影作品、电视剧以外的视听作品,无论是制作方式还是资金投入,都与电影作品、电视剧大相径庭,制作方的重要性普遍不如电影作品、电视剧。如果著作权在法律上属于生产者,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规定协议优先,给予生产者自由协商的权利。
更好地保护更高市场价值的影视作品
新法对区分电影作品、电视剧等视听作品的所有权具有现实意义。但是,这一规定具体适用的前提是界定什么是电影作品或电视剧作品。103010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于电影制作的方式创作的作品,是指在一定的媒介上制作,由一系列有伴音或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通过适当的装置以其他方式表现或传播的作品。显然,这个定义无法将电影作品和电视剧与其他视听作品区分开来。如果从视听作品的外观来区分,作品的长度并不是划分电影、电视剧等视听作品的标准。
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工厂的大门》仅有一分多钟,但谁都不能否认其电影作品的性质;儿童短剧通常一集仅有几分钟,也无人可否定其属于电视剧作品。视听作品的情节也不是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与其他视听作品的区别,作为重要电影、电视剧类型的纪录片甚至大多没有由编剧设计的情节存在。视听作品是否取得专门部门的摄制许可及其特殊播放渠道的区别,同样也不是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的特殊之处。
近年来,大量传统电影、电视剧行业资源投入网络,产出大量制作精良的网络电影、网剧,这些网络电影、网剧与传统电影、电视剧制作方式基本相同,而播放渠道则存在区别,其因未取得相关公映许可证而不能登上荧屏,也未在相关电视台栏目播出,但谁又能否定其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的属性呢?因此,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性质,既不能仅从其播放时间长短、情节复杂程度等作品外观进行判断,也不能仅依据其传播渠道进行认定,要求电影作品必须在电影院上映,电视剧作品必须在电视台特定栏目播出,而应从其本质出发进行认定。深究新法对视听作品作出不同权属规定的根源,主要在于更好地保护具有更高市场价值的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进而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电影、电视剧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因而,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与其他视听作品的区别,在于其投入规模与制作方式。
短视频不仅是大众化、平民化创作生成的内容,同样也有大量专业团队进行创作,产出众多高质量的短视频作品,它们传播范围广,受关注程度高,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短视频作品,对于这些具有专业水准的短视频,甚至有人称其为“微电影”。大众制作的普通短视频,与具备编剧、导演、摄影、剪辑等专业人员的制作团队创作的制作精良的短视频,其权属究竟是依据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权属的规定,法定由制作者享有,还是依据其他视听作品的规定而约定优先,是应当有所区别的。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短视频创作时的资源投入及创作高度进行区分。若短视频在质上具备编剧、导演、摄影和剪辑等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在量上这些作者的劳动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即属于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其著作权归属法定由其制作者享有,对于短视频质量的判断可以从素材选择、拍摄方式方法、画面剪辑与编排、视听特效的制作等方面进行判断。这种区分符合新法第十七条的基本精神,有利于高质量短视频作品的保护,也有利于短视频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宁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