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住在吉曲乡中心寄校,一觉醒来,出门一看,天空灿烂辉煌,高原校园的清晨就在此时展现在了我的面前。这么多年走藏地,也资助过好多所小学,但在高原的学校停留住宿还是第一次,尽管一路上看到了不少高原美景,但此时站在校园里看到如此的景象,心中莫名的产生了一种激动的情绪。
囊谦县吉曲乡中心寄校是一所不算小的乡中心小学,看帖的朋友们可能对这所学校的那个寄字有所疑问,为什么不直接叫做乡中心小学而称为中心寄校。因为在西部藏区,各个乡镇下面的村落十分偏远,特别是牧区,住户更为分散,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读书,安心读书,同时也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是集中住校学习,所以就有了寄宿学校,简称寄校。
所以在这所学校里就有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他们都是以学校为家,家为学校的学习生活模式。
在囊谦县吉曲乡共有六所不同规模的小学和一所中心幼儿园。六所小学阶段的学校分别为吉曲乡中心寄校、吉曲乡第二寄宿制小学、吉曲乡山荣联村小学、吉曲乡瓦江联村小学、吉曲乡瓦卡村校与吉曲乡热永教学点。我们藏地小学图书室资助群2017年春季资助的学校就是其中的瓦卡村小学。
就在我徜徉在校园里欣赏高原晨景时,阿东校长喊我们去吃早餐了。昨晚我们在这里吃的是面片,今天早晨会吃到什么样的早餐呢?刚走进餐厅就看到野鹤一人拿着个碗站在一个桌子面前在“端详”着啥。
看看我们今天的早餐吃什么。这里有酥油,鸡蛋和馒头。锅里有煮好的稀饭,看起来除了酥油外和内地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旁边有一个木箱子,这就是刚才野鹤在“端详”的物品,是不是面对这半箱子干粉粉不知道该“咋整”啊?大家是否认识这个方木箱里是什么?这就是藏地人们最最常吃的主要食物——糌粑。糌粑粉就是青稞粉炒熟了的一种熟面粉,藏地的青稞和内地的大麦属于同一种族,我们小时候也吃过大麦炒面,糌粑也就是熟青稞粉做成的食物。
这里就是学校的教工餐厅,也是教工的活动室,平时作为餐厅,工作的事也在这里商讨。此时餐厅里只有野鹤,刘老师和餐厅大姐,看来这两位爷面对那一箱子粉粉都不知道如何摆活,于是暂停动作开始拍照。
就在他俩不知如何下手时进来了一位行家,幼儿园园长阿更,走过来开始做教练,亲自演示如何做糌粑。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糌粑的做法。糌粑的吃法与我们内地吃大麦炒面有所不同。内地的吃法通常是用开水冲成糊糊,加点白糖直接食用。而糌粑的做法是要和酥油拌和在一起做成面团进行食用的。这就是阿更园长在教我们的小伙伴制作糌粑。先取一块黄色的酥油,然后冲上开水让酥油溶化,随后放进去适量的糌粑粉,之后就开始用手在碗里不停的拌和,直至最后将糌粑粉与酥油茶拌成均匀的面团,整个制作过程才算完成。
我因为小时苦日子过多了,糌粑粉吃起来觉得卡嗓子,虽然去过中国的所有藏区,走藏地高原的经历已经有了十年之久,但藏餐我一直不习惯,所以,今天的早餐我还是以汉餐为主,吃的是稀饭鸡蛋加馒头。其中的两个小伙伴对藏餐很有兴趣,他们此时正在认真的跟着阿更园长在学习自己做糌粑。
看看他们那努力认真的样子,就知道想吃上一顿正宗的藏式早餐也不是那么容易呢。
野鹤不做糌粑,此时只一心拍照,阿更园长坐在旁边“指导工作”。
大哥面对这么个小碗可是没少用力气。
最后费了半天劲,才做好这么一块糌粑,估计还不够吃这一顿的。
第一次做糌粑,别管有多大,怎么着也得留个纪念,呵呵。
早餐过后,我还是心心念念着校园,趁着其他老师吃早餐的空档,我又走进了校园……
此时,出现的画面让我眼前一亮,一群孩子正坐在蓝天白云山下的绿草坪上读书!这幅图画太让我震撼了,孩子们的朗朗书声让我想到了在玉树结古寺听僧人诵经的场景。环境不同,内容相似,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读书声就是世上最美的天籁之音啊!
天地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及孩子们渴求获得知识的愿望之美,全都在这样一幅画面中展现出来了!瞬间,我的泪水喷涌而出,爱,也在此刻迸发了出来!
大美青海,大美藏地,不仅仅是风景,眼下的这一切,才是藏地之大美的精华所在。美的不只是风景,还有那些藏地的人们。
大美无言,此时此刻的我,已然没有了表达的能力,只有举起相机在泪水模糊的视线里拍下了这一幅幅画面……
看着这样的场景,想着我们内地的孩子,在那样好的环境中被家长逼迫着学习,差距太大了!
这个场景不知触动了我内心那个点,反正就是有一种要涌出的感觉,最后竟然哭出了声……
就在这时,校园里的广播放出了歌曲《心上的罗加》,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字字触动我心,我终于找到了我内心想涌出的内容,原来正和了歌词:白云飘在那蓝天里我在草原上遇见了你你躲着风,你在哪座毡房里你就是我心上的罗加(罗加,藏语:亲爱的,宝贝的意思,对最亲的人的爱称)心中对你的这份爱还没来得及告诉你你是我的罗加我是多么爱你藏地的孩子们,你们就是我心里的罗加!我爱你们!
通过早餐时跟中心幼儿园园长阿更聊天,对这所学校的情况大致有了基本了解。吉曲乡中心寄校始建于1961年,学校坐落于海拔3790米的吉曲乡外户卡村,距县城130公里,是一所寄宿制小学。目前在校学生总数为221人,其中女生121人,分设有1至6个年级共6个教学班。现有教职工19名,勤杂人员10名,保洁员1名。就是这样一个教职工群体,担当起了这200多个孩子的家长、老师和保姆等多种角色,每天24小时,全天候为孩子们操心,不仅承担起了教育的责任,还担当起了养育的重托。没有到过西部乡村小学的人们,是难以想象那里的乡村老师所承担的责任和承受的压力。2011年进行西部藏地小学考察时,在一所偏僻的村小学和老师们告别时,我对着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你们,才是教育战线上最可爱的人!从那一刻开始,坚定了我做藏地小学图书室的资助活动的决心,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者,没有能力为西部藏地小学建楼房校舍,也无力能改变乡村教师的处境,我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带去通往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从那时起,藏地小学图书室资助活动起步诞生了。
从2006年第一次走进藏地,我就热爱上了这片高原,十年间,青海玉树去了四次,西藏地区去了三次,甘南藏地走了两遍,川西川北藏地去过两次,云南迪庆也走到了,藏地,成了我十二年行摄中的重中之重,这次,我来到囊谦县吉曲乡中心寄校,看到了我心中的罗加,我怎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
我今天在蓝天白云里,在草原上遇到了你们,虽然我无法直接对你们表达,但你们,都是我心上的罗加。
心中对你们的这份爱,我也只能放在心里。
只希望你们都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藏地有用的人才,和你们的老师们一样,回来为建设家乡藏地出力、尽心。
到了早餐时间,孩子们暂停了读书,起来活动活动身体,各自带着书本向食堂走去。
孩子们离开后,我仍留在原地,心中的情绪一时还没平复,在《心上的阿加》背景音乐中,再次用相机“扫描”这所藏地中心小学。
校园与茫茫草原,仅有一墙之隔。
看着孩子们都往食堂走去,当时心里五味杂陈,真的不知是什么滋味。藏地的孩子们,你们生活的环境确实是太艰苦了,今天一天在囊谦吉曲乡的行程,让我亲身体验到了大山深处的那种生存环境。
在西部偏远地区,大部分学校都是寄宿制的,这样的学校不仅仅是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关爱,老师们也增加了很多负担。这些乡村小学的老师们,既是老师,也是家长,不仅要做好一个老师要做的工作,还要尽心地去做每个孩子的家长,照顾他们的吃喝拉撒睡,而且这里还有幼儿园。从3岁一直到13岁的孩子都得由老师们一管到底。
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野鹤,此时也被这样的场景所打动,和我一样,从一早视线一直就没离开过孩子们。
看着孩子们一拨一拨从我面前走过,看着他们,我既高兴又爱怜。
在我心里,孩子们都是我心上的阿加。这让我再一次想到在玉树孤儿院认识的那些孩子,他们都叫我妈妈。
有些姑娘们看见镜头还有些羞涩,捂着脸不让我看到,又从手指缝中偷看着镜头,好可爱的孩子。
孩子们都走进食堂去吃饭了,我还舍不得离开,继续游览学校。从校舍来看,这所学校新建不久,之前的状况不知是个什么样子。
在西部,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这也是应了那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所以,现在西部地区学校的校舍普遍都建得不错。
校园中央,有一座金色塑像,在汉地学校里,往往会有一尊孔子塑像,而在这里,这个塑像是藏文创造者——吞弥·桑布扎。
吞弥·桑布扎,西藏隆子县人,翻译家,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字,是藏文创造者,撰写有《三十颂论及相转轮》《文字变化法则》《吞弥谷风声论》等。吞弥·桑布扎是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617—650)时七贤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藏文创造者。公元7世纪时期,吞弥·桑布扎诞生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也有说是出身于尼木县吞弥家族中)。父亲吞弥阿鲁,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吞弥·桑布扎成年之后,时值吐蕃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戎马驰骋青藏高原,经略吐蕃王朝,宏展其雄心抱负之时,松赞干布在平定内乱、征服诸羌、重新统一吐蕃之后,他一方面与周边诸国,如尼婆罗、唐王朝建立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发展生产,制定严密的各项制度。由于民族间的交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松赞干布深感缺乏文字的痛苦,遂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派遣了其在治下几百名中认真挑地吞弥·桑布扎等16名聪颖俊秀青年,带了许多黄金前往天竺拜师访友,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字。他以梵文50个根本字母为楷模,结合藏语言特点,创制了藏文30个根本字母;又从梵文的16个元音中造出4个藏文元音字母。吞弥还从梵文34个子音字中,去掉了5个反体字、5个重叠字,又在元音中补充了元音啊字,补充了梵语迦、洽、稼、夏、啥、阿(音译)等6个字,制定出4个母音字及30个子音字的藏文。根史料记载,吞弥创造藏文后即制藏文颂词献给松赞干布,赞普十分高兴,赞赏之。为了带动臣民学习藏文,赞普拜他为师。根据藏族史籍记载,吞弥·桑布扎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617—650)时七贤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曾奉命带领16名藏族青年,携许多黄金,途经异国的奇禽猛兽禁区,克服热带气候的不适,坚持前往天竺,拜师访友,受业于天智狮子和婆罗门利敬,学习古梵文和天竺文字。敬重佛法,精研佛学。吞弥·桑布扎是藏族社会早期的一位伟大的语言文字家和翻译家,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不朽的业绩将永载青史并为后人所景仰。在吞弥·桑布扎创造了文字之后,使得藏民族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随着用藏文记载的著作和翻译作品不断地应运而生,藏族历史从此进入到一个文明的崭新阶段,还有他翻译的8部语言文法著作和20多种佛经经过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著称于世的藏族文化。这样的一个藏文化伟人,理应受到藏族人民的热爱与爱戴。
本想在吉曲乡中心寄校多呆一些时候,考虑到到瓦卡村小学的路况,阿更和阿东催促我们了,我们在一起合了影之后,便由阿更园长带着我们前往瓦卡村小学了。
阿东校长,我的朋友,今天终于有机会见到了你,必须咱俩合个影才行啊,希望我们还能有机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