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dd、dbq、szd……虽然每个字母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就不知所云了。”据媒体报道,在中国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上,字母缩写网络语相关话题十分热门,大部分话题都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阅读量。而#网络上看不懂的字母缩写#话题更是达到2.3亿阅读量,吸引2.8万人次讨论。如果连作为“网络的原住民”的90后看这种字母缩写都像在做阅读理解,那么对于
“nsdd、dbq、szd……虽然每个字母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就不知所云了。”据媒体报道,在中国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上,字母缩写网络语相关话题十分热门,大部分话题都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阅读量。而#网络上看不懂的字母缩写#话题更是达到2.3亿阅读量,吸引2.8万人次讨论。
如果连作为“网络的原住民”的90后看这种字母缩写都像在做阅读理解,那么对于更大年纪的人来说,恐怕完全就是“天书”。不只字母缩写,一些新的网络词汇,比如最近流行的“出圈”“饭圈”等,对于不少年纪稍大的人来说,也同样是一头雾水,免不了要百度一番,然而即便经过搜索,也只能略知其意。
网络空间的沟通俨然出现了“壁垒”,而如何看待这种差异,观点也迥然不同。对于一部分网友而言,字母缩写网络语“形式简单、输入便捷”,本身就是年轻人网络语言的一种“创造”;也有网友认为,字母缩写网络语“是对正常交流机制的‘污染’”,“能不能好好说话”。
其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暗语”。仿如做阅读理解的字母缩写,同样也是一个群体的“暗语”。以“yyds”为例,它最早出现在电竞圈,这个用于表示高度赞美的网络用语,意思是“永远滴神”,该用语迅速出圈,被用来夸赞影视剧拍得好,或是为奥运健儿欢呼,或是被美景美食“圈粉”……随处可见,热度非常。
事实上,网络热词的出圈、发展对于网民来说并不陌生,现在看来甚至颇有些“怀旧”。从“你是MM还是GG”,到“886”“520”,再到“火星文”,它们火爆一时,又渐渐被新的热潮盖过。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原本小众的圈子被置于大众视野,一些原本属于小圈子的“暗语”,也受到大众的关注,甚至进入主流文化的视野。
原本在自己的“小圈子”内习以为常的语言表达,在“出圈”后引发各种反应,或许对于小圈子内的“土著”而言也是始料未及。这些语言表达,很多时候起到一个身份认同的作用,彼此之间看到后自然会心一笑,与外界有着天然的“壁垒”。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绝不可能理解所有群体的“暗语”。对于这些圈子里的流行语,不知也不必焦虑,不必觉得自己落伍了。因此,一方面无需盲目跟风,非得所有的“梗”、所有的“热词”都得了解,其实没有必要,如果只是浅尝辄止,终究只是流行文化的拥趸,他人“圈子”的“局外人”;更无需采取反对的态度,视之为洪水猛兽,认为这是对大众日常交流的侵扰。
毕竟,从历史的角度发展地看,这些流行语很可能只是流行一阵,甚至可能只是在群体里流行一阵,对于主流语言环境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小“插曲”。当然,有兴趣的时候,也可百度一下,搜索一下,这些沟通“壁垒”也就不攻自破。不感兴趣,那就等时间过去,热度消散,如此而已。(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