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你得到的就是你放弃的。”近日,题材写实的电视剧《小舍得》遭遇重挫,围绕基础教育、代际关系等问题在网上引发多轮讨论。“这部剧注重强化人物内心情感表达,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魏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观众从虚构的镜像中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引发了对“舍与得”的辩证思考。
现实题材凸显“存在感”
在讨论了中考和高考的《小别离》 《小欢喜》之后,“小”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小舍得》,选取了“小升初”阶段作为故事背景,也聚焦了孩子教育的主线,以三个不同的家庭为缩影,探讨了差异化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出身家庭、代际关系和职业发展等社会问题也在延伸。
《小舍得》中,讨论的两个话题包括基础教育的方式和意义,以及出身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迅速引起大众关注。“在一个剧院里,每个人都在看表演。突然,一个观众站了起来,其他观众不得不站起来才能看到表演。”当该剧台词中引用“剧场效应”来描述核心讨论的教育现象时,引起了大众的热议。
教育作为民生的基本话题,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年来,聚焦教育领域的现实题材电视剧不断涌现。除了“小”系列三部曲之外,聚焦“少年到小”的《陪你一起长大》和聚焦高中生成长的《少年派》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作品聚焦于继续教育和亲子关系。主题是纵向的,但内容是多样的,关注点被细分为教育的所有级别和阶段。这些作品可以将这些社会痛点转化为戏剧冲突,迅速获得高度关注和讨论。凭借话题至上和情感共鸣的优势,他们在影视市场上有着十足的存在感。
映照生活展现“当下感”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现实题材的作品总是更受创作者和观众的青睐。然而,这还不足以成为热门话题。可以发展成类型,获得普遍认可。正是这些作品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当下感”。
在“小”系列中,《小别离》聚焦社会因素带来的教育问题,《小欢喜》聚焦家庭本身带来的成长影响,《小舍得》将教育与家庭伦理相结合,使得人物内心的情感更加复杂。在外部,通过学校、校外培训机构与不同教师教育理念的碰撞,对教育本身进行了深入探讨。
103010年,家宴突然变成了儿童才艺比赛,孩子们的家长去校外培训班陪他们上教室."这部剧将话题事件置于一个类似于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卢春如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剧中人物所面临的问题几乎与目标观众的命运相同。
“这类电视剧会对观众起到认知、借鉴、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同时观众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品的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魏延说。
精品创作需要“平衡感”
目前现实题材剧市场持续火热,更加注重挖掘生活深度,拓宽现实广度,展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但有些剧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用夸张的表演和主观的镜头来放大矛盾和冲突,其实与生活的真实本质相去甚远。”魏延说。
对于现实题材创作,不可取的是出卖情绪,扭曲内容。如何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戏剧表演带来更本质、更深刻的人生启示,是现实主义作品不断探索的难点。
“情绪宣泄容易,难的是如何产生深刻的社会认知和自我审视。”卢春如强调。现实题材的作品需要在反映生活肌理、展现时代温度、提供把握和思考机会、用“小切口”说“真话”等方面发挥更为客观全面的作用。
未来在追求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时,也要强调有所放弃,有所收获。“注意避免用一些极端的想法来表现。”卢春如认为,创作者需要更广泛地发现,更坦率地提问,才能促使观众从更冷静的角度辩证理性地思考,从而更成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