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路(军工路沿线环境提升)
今天(6月4日),杨浦长海路街道成立一周年了。一年前,上海撤销五角场镇成立长海路街道,并在街道成立大会上提出立足新起点,创新社会治理,更新城市空间,提高民生保障等目标。一年以来,长海路街道先后完成了“美丽家园”综合改造、翔殷三村微更新、居委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提升等项目,这个上海最年轻的街道正朝着更高的“小目标”迈进。
“助力60家企业和3名创业新苗获得创业启动资金”、“自主创设‘馨绿长海’减塑环保活动获公益资金20余万元”、“全面受理188项全市通办业务、全年累计受理社区事务96320件”、“超额完成拆违6.4万平方米、开展市容整治600余次”……在长海路街道社区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160余名来自各领域的社区代表仔细阅读着这些振奋人心的数字。
五角场镇转制长海路街道,变的是管理体制,不变是对民生关注的情怀。今年以来,“美丽家园”综合改造在街道铺开。军工路1300号,曾是杨浦虬江地区沿线200多家企业的生命线,但随着近20年市场经济变迁,层层转租,导致群租严重,违建丛生,主干道破败不堪。 如今行到此处,只见路面整洁,交通标识清晰,车辆往来井然有序,一切都实现了大变样。
军工路快速路效果图。上海城投供图
长海路街道针对翔殷路、军工路沿线的经营性违法建筑实施了重点出击,由街道管理办、街道城管中队组成的现场工作组多次深入现场,约谈企业相关负责人,告知整治目标和要求,对违法建筑进行实地调查摸底,最终取得了企业的支持配合。翔殷三村微更新项目,更让周边环境得到大大提升,公共空间不断释放和优化。
镇转街道以后,在当地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也是中心城区了!”而在长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倪来娣看来,最大的挑战是思路和观念的改变。“过去,只要是符合百姓利益的项目,镇阅批可以自己拿主意,自己花钱自己做,而现在,公共服务要放在全区统一的平台上,所有项目的标准都要与全区一样。”
民京路838弄第一个圆“老小区加装电梯”梦。国和路611弄小区“推”倒了一面临时墙,争取到了1300平方米,解决了65名车主停车难的“千千心结”。4个小区加装了电控安全门,困扰居民多年的安全问题得以化解……接二连三的“为民工程”落地背后,“三驾马车”组成自治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海路街道积极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孵化以调处住宅小区管理顽症为主营业务的社会组织“红湾”,政社互动让“绣花”更精细、更温情,以共建、共治、共享逻辑和路径的社区治理成为共识和追求。“主动抵达民之所需”,这是所有长海干部的心声。
今年春天的这场疫情是一次对治理能力的大考,长海路街道上下众志成城,建立“街道党工委——片区——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区块——楼组”五级社区防控体系。将辖区划分成7个片区,实行包干制度,每个片区由1名处级领导定点负责,全天候掌握责任区域内的防控动态。
疫情中的虬江散居地。 黄尖尖 摄
2月上旬,长海路街道辖区130个住宅小区采取封闭式管理。虬江社区是一片位于上海东北部的大型散居地。基层干部和志愿者每天如同过“筛子”般搜索整个村子,挖掘出“潜水户”。每天都有人背着行囊星夜返回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电话总在深夜响起。越是老大难地区,越是考验基层管理的智慧和战斗力。街道会同派出所、海军驻区部队后勤保障部共同调研,制定管控方案,及时封锁虬江社区内的各种互相连通的“阡陌小道”,只留出必要的主干道,对进入小区的车辆、人员一一询问、登记、测温,居民凭“出入证”进出小区。从而实现在开放式散居地落细落实封闭式管理,确保了疫情防控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
长海路街道的重点地区来沪人员较多,为此,街道形成了国内重点地区来沪返沪人员服务管控机制、行踪核查管控机制、境外回沪人员接运闭环机制等联防联控措施。截至6月1日,联合排查登记国内重点地区来沪需居家医学观察人员1811名,其他地区来沪登记、纳入健康管理3641人,完成接运境外返沪396人。
一手抓疫情防控毫不松懈,一手抓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街道不遗余力地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实行备案制度,在上理工科技园区、上体科技园区、上海杨浦都市园区、东方蓝海、国华广场、133广场等商务楼宇,组织干部深入走访辖区中小企业近200家,指导企业从排摸员工情况、制作发放出入证、开展公共环境消毒、储备防控物资、建立健康档案等方面细化落实防疫措施。街道及时调解企业租金、劳资纠纷和投诉,做好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相关的政策解答,完善惠企政策,精准服务企业。
近日,长海路街道以现有的26个社区学习团队为基础力量,成立了一个社区思政联盟。街道举行中心组“四史”学习教育现场学习会,在秦皇码头、杨树浦自来水厂、上海制皂厂等工业遗存中,实地学习百年的城市工业记忆和红色工运的革命斗争史。
近年来,上海镇改街道的路径十分清晰,先剥离招商引资职能,再加强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配置。随着城市化加速,长海路街道地区已日益成为成熟的城区,镇转街道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社会治理,打造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