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叶问怕宫二掉下去一代宗师怎么样,就拉了宫二一把。宫二才找到破绽赢的。
因为一直都没真正和宫二比试过。所以才想看64式,至于有人说什么。是想找借口搭讪,我到觉得不可能。毕竟是旧时代,两个人都是有头有脸的。就算有情愫我想他们两也不敢怎么样。宫二确实是个很让人讨好的角色,但说起真的一代宗师,那还是叶问。毕竟只有叶问看到了众生。然后,宫二吸鸦片,我觉得应该也是在和马三打斗的时候,留下的旧伤所致。
第一次看王家卫的片子,觉得很不错。等4小时的未剪切版出来,应该电影也就完美了
名家故事:陆谷孙先生,有名英语教育家、词典编纂家、翻译家、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莎士比亚研究有深厚造诣、主编过《英汉大词典》的语言学家、名扬国际的英语专家、莎士比亚学者、散文家、英汉宗师。
陆谷孙,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辞书学会副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英汉大词典》主编,《新英汉词典》主要设计者和定稿人。
“第一幕,第二场,”当时11月18日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祝贺他从教五十周年,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被称为中国的英语大师。“桃李不言,高山仰止”“学术是他生命的延续、学生是他子女的延续\",“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他们不是要看他照片吗,很多照片都已经乱七八糟了、都已经失散了,这张可能好像什么报上也刊登过,是他们以前大学毕业的时候,1962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演出了一个英文话剧《雷雨》,这个戏里面,自己很不争气演了个周萍,这跪在地上的就是他,恰好就是认鲁妈为母的那场,就这个。60年代的复旦校园,戏剧氛围浓厚,陆谷孙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他分配什么他们就演什么,好像也有点集体决定的,当然处型也挺重要的,外型、气质的,各种各样的考虑。周萍是剧中二号男主角,戏份很重,好在陆谷孙从小就是一个有表演嗜好的人。那时候他记得他几岁,大概是不到十岁,九岁以前吧,《侠影记》什么都已经看了,就是这个《三个火枪手》,里面有三个人,一个中文翻成亚道士,亚拉米、普托司,然后有达达尼盎,就是主角,他一个人要反串这四个角色,还看《荒江女侠》他记得那个时候看,看什么《说唐》、《绣像岳传》、《说岳全传》,这些东西当时都已经看了,看什么书就演什么书,他喜欢这样子。
故乡的老宅给陆谷孙提供了足够大的舞台,家里的门闩就是他现成的道具。挺费力的,因为那时候余姚的门闩,不是很轻的,很重的、木制的,里面全木的。他特别记得是夏天,往往已经是洗过澡以后、再这么一折腾又出汗了,然后大人要骂了,再拖去第二次洗澡。他觉得一个人这样独处,然后一个人一会儿做A角、B角、C角、D角,这样轮流地演过来,上海人说、自说自话,他觉得有点好处的,对发挥一个人的想像力有好处,比现在的电视有好处,现在什么东西都堆(推)在你面前。(照片中)这位是他们的导演兼主演魏元良,他在戏里面演的是周朴园。应该说这个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功劳要记在魏元良先生的身上,这老兄是非常喜欢戏剧的,他招兵买马、他做导演,他是有气喘病的,但是奇怪的很,他一演戏气喘病就没了。然后他发动他们、监督他们,他门这些人老实讲、特别是拿他陆谷孙个人来讲对这种兴趣也不是太大,他觉得,可能同样的时间花在其它的地方,比如看书、写毕业论文可能更有价值一点,那么他督促你督促得很紧的。他非常执着,然后请来上海沪剧团的,又请林同济先生来给他们正音,女的请陈韵娟先生正音,请了很多人,然后又请了黄佐临先生来指导,余上沅先生来指导什么,这些都是大家,他们都是小八腊(辣)子。当年大家的那股认真劲头事后回想起颇为有趣。那个时候的录音机是很大的、很笨重的,一卷磁带在那边转着,所以他们有一个同学他甚至提了这么大的厚重的录音机,夜里,到陆谷孙他现在当时第九宿舍附近田间,去录青蛙的叫声。然后杂音太大,所以最后当然不行,然后请了比较专业的戏剧学院他们来,把胡琴的两个琴码放在一起一搓,那就是青蛙声音了,这种挺好玩的事情蛮多的。
原本只是校内演出,渐渐升格为全市范围的学业。那时候之所以比较热门,他想跟杨西光、那个时候是候补书记,还有他们这里有两位也算外籍教师吧,但是不定期的,他们都是宋庆龄福利会的秘书,都是对华友好人士,一个就是第一次演白求恩大夫的,他们有时候来给“我(他)们”讲讲课,他们也来看,这个东西基本上是口头相传,说复旦大学在演什么东西,那么都来看看。然后说你们复旦演还不够,你们应该拿到市里去演,所以借了市三女中的礼堂,这样一来,可能《解放日报》就听说了这个事,也报了一下,而且特别表扬两个、演技好的,一位就是演周朴园的魏元良,一个是演蘩漪叫薛理履,这位女士当时现在也在美国定居了。这张有意思了,你看看,他们这些演过戏的人当中的一部分在有一次聚会的时候。这个就是周朴园,这个就是鲁大海,这个是他,再看看,这个是周冲,这个是他们后面的效果雨人,他就是专门在后面负责下雨的效果,这个是他太太,这个大概多少年以后,四十年以后他们拍的吧,所以这些照片都挺有意思的。
演出过程当中,周朴园到了某一个、戏进行到一定程度,就把窗帘拉开,往窗外一看,那个时候应该是外面、户外雨声大作。这个雨是把黄豆放在一个匾上面转动,形成哗哗的雨声这种效果。这个雨声效果是由陆谷孙他的一个老同学负责的,这位老同学因为连日来下雨,所以比较累,在后台已经睡着了,所以竹匾没动,他一开窗帘说,好大的雨,居然一点雨声也没有,他就压低声音轻轻地在说,快下雨、快下雨,那人也没听见。那么他魏先生善于随机应变的,他说雨停了,正好说雨停了,外面动起来了,雨人醒了,所以这个是一个插曲吧。陆谷孙他说有这个插曲,但是这个雨人他到现在不承认,说他诬蔑他,其实陆谷孙他记得清清楚楚有这么回事情,雨人(翟象俊)当时也是复旦大学教师退休了,但一直在做大学英语教材,这么一位老同学,叫翟象俊。他们演完《雷雨》以后,他们觉得非常成功,然后林先生主张他们演《哈姆雷特》,下面要演莎剧了,角色都分配好了,而且准备到上海戏剧学院去学斗剑,已经开了几次会,对台词什么的,开始了,那么年年讲、天天讲、月月讲来了,那么这个事情就夭折了。
实际上外文戏的话如果演《哈姆雷特》、全本《哈姆雷特》或者一部分、一段的《哈姆雷特》他觉得很有意思,这要比演《雷雨》有意思,毕竟不是翻译文学,是本土文学。每周四上午,陆谷孙教授会为英语系本科四年级的学生上英美散文课,90分钟的时间,陆先生看重的是学生当堂演讲的环节。在陆先生眼里,现在的年轻人有着太多自我表达的机会,而在他们父辈求学的年代,这一切确是难以想象的。当时最近一次他跟复旦的新入学的一年级同学做报告,他说我觉得你们更应该向你们的父母致敬,他们的父母多数都是插队落户、上山下乡,那经过的那些经历的话应该说比我们更艰苦,离开文化更远一点,所以应该说他自己还有值得庆幸的地方。
1959年,在市郊沣西的下乡劳动现场,有人听见陆谷孙独自在田间念念有词。他记得有一次被抓住是在念普希金的《纪念碑》,“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通向那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纪念石柱之上,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名声将在我的诗歌里比我活得更长久 等等,到最后就没有说不要和愚妄的人空做争论啊什么。也可能有人汇报上去吧,也可能,反正不管怎么样上面知道了,开会的时候就说了,你怎么会在这么一个场合念普希金的诗歌,这说明你个人主义很膨胀,小资情调、根深蒂固的小资情调。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尊严、自我尊严感的一种大流露,这个东西对陆谷孙他来讲比较合拍,所以他就会背嘛,不然不喜欢这个东西你就不会去背。那个时候好像批判的调门还比较低一点。1970年一顶“白专典型\"的帽子剥夺了陆谷孙登台讲课的权利,他被发配打入冷宫,去编词典。那个时候他去是有点惩罚性的,他去编字典开始是有点惩罚性,因为觉得不适于教育、不适于上讲台,上讲台要放毒,那么叫他和字去打交道。就是这次发配让陆谷孙在那个年代重新获得了接触外文书刊的机会。他觉得那个时候基本上没什么书看,但是好在什么,他们还让他搞一点翻译,他们有一个写作组,他们要了解西方的情况,比如中央情报局局长换人了,他要知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背景怎么样,他需要人翻译,就让陆谷孙他翻译,让他翻译他就欣然接受,因为是跟语言打交道的,那时候他已经在字典组了,欣然接受之余他有个条件,他说你能不能每期的杂志、刊物都借给我看一看。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陆谷孙发现了一片精神的宇宙。这个说来很有趣,他看英文过程当中,他在编字典,做一个非常机械的工作,但是他发现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用法,自己以前没见过的,他发现有很多新词、新意、新用法这些东西。那么陆谷孙他就会把它、这个表现欲表现在这里可以说,他就可以把它在一个很老旧的打字机上面,那时候没有电脑、用复印纸,一下子加四张复印纸,一共五张白纸,然后把他自己这些积累的这些可爱的文字材料给它分门别类地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