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谱序,对于字辈排序结束后有两种方案,也是家族中常用的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家族召开宗族会议,对于字辈进行增加。当然,大多数家族在这个时间都会进行一次大型的修谱续谱工作,通过宗亲会进行有效征集家族的意见。
第二个方案就是字辈轮回使用,这样的方式常用于字辈较少人员较少的家族。例如“金木水火土,福禄祯祥裕”等等。
两种方案里,还是第一种续字辈是最有效的,不仅续了字辈,也修了家谱。当然,最终选择哪种方案还得是自己家族的想法。毕竟方案一产生的修谱会产生大量的成本。
家谱,是一个家族源流和延续的记录,内容和形式虽然不统一,但主体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把本族的源流记清楚,这是根。其次要把本族的支系列明,便于族内人互相辨别,第三要把族内历史上发生的和经历的重大事情记清,最后是要把家族的管理约法,道德规章和后世起名字时应遵循的事项记载明确。
普通人家的家谱只是本族传世留存之用,而名门望族的家谱在向国家或阅批推荐人才时会被作为参考,所以有身分有地位的家族都会重视家谱的修撰。近年来,常有海外侨胞回国探亲寻根,他们认亲的依据就是家谱。
一般来讲,家谱有两种并行形式,一是文牒式,一是列表式。
列表式,可以一目了然,但随着族系的扩展,很难一表列下,但只要标注清楚,列表式是简洁明了的。这种形式在名门望族的祠堂里都有张贴或刻在墙上工、木板上的。
文牒式,统一印刷成册,各支系都会有,每到一定时期,大家会聚在一起更新内容。这种方式好处在于记载详细,还可以是列表式的备案卷宗。
我在阅批史志部门工作时,曾见过当地原来大族人家的家谱。他们祖先是河南人,清朝顺治年间领兵到宁古塔,后转战在齐齐哈尔,在黑龙江将军麾下服役。只此一人来东北,后来繁衍成大家族,在齐齐哈尔曾有崔半城的称号。他们的家谱中,把先祖来东北的经历记得非常详细,包括康熙、雍正、嘉庆年间的军功奖励证书,诰封状等都保存得很好。各族系分支,都有表格,迁徙有流向。可惜文革后,大多失传了,只有部分人还有保存。
与文本相对应的,还有一张大表格,上面列着祖先以降的各代姓名,男女左右分列,与男人对应的另一侧,是妻和有子的妾的名字,无子妾不列。记载非常清楚。
经过多年保存,文本已经发黄,宣纸也很脆了,我们建议他们重新修缮以便更长久地保管。
大体就这些,希望有所价值。